提高问题设计的“品味”
2013-04-29凌锋
凌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核心是人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解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通过优化课堂提问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科学素养与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编制情境性问题代替直接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性问题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编结而成的问题。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它能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经过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经历发现地理知识的全过程而获取知识,从而学会学习。
【案例1】 人教版必修2“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教学实录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人吗?
学生:姚明和刘翔。
教师:他们突出的特长是什么?
学生:姚明是打篮球的,刘翔是110米跨栏的。
教师:他们在各自的体育项目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假如将他们的比赛项目对调,情况会如何?
学生:对调以后都不是他们的拿手项目,没法发挥各自的特长,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教师:很好!要取得成绩,必须发挥各自的优势。一个区域也要依靠它的优势才能谋求发展。请看有关鲁尔区的视频(鲁尔工业区的位置、资源分布图及景观图),分析该区发展有哪些区位条件优势。
学生:观看思考,兴趣盎然。
上述问题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以学生关注的话题入手,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比,由人的特长、人的发展迁移到区域的区位优势、资源开发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用视频创设情境,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情境中愉快地联想、思考。
二、选择价值性问题代替盲目设问,培养思维能力
1.问在教材知识的着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45分钟的学习时间非常宝贵。课堂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突出着重点才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教师应围绕教材知识的着重点设问,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案例2】 人教版必修3“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问题设计
问题1:如何描述地理位置?
问题2:如何描述气候类型?在分析气候成因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问题3:分析影响河流水能资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问题4:分析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问题5:一个区域出现洪涝灾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问题6:造成一个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7:分析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上述问题的设计,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真实素材为蓝本,紧紧围绕“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三大教学着重点展开。同时,问题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关系,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引领学生思维。
2.问在教材知识的疑难点
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复杂繁多,特别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疑难点较多,学生普遍感到理解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形成知难而退的局面。为此,教师应抓住教材知识的疑难点设问,引导学习、扫除障碍,化难为易、掌握知识。
【案例3】 人教版必修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问题设计
问题1: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晨昏线相切位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3: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4:正午太阳高度与影子长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5:正午太阳高度与屋内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6:正午太阳高度与楼间距长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上述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正是学生学习的疑点和难点,“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教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疑难点的设问,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和释疑能力,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无穷“力量”。
3.问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课堂上经常出现“群情激昂”的情况。仔细观察,“东一榔头西一棒”者居多,思维活跃但不入“正题”。为此,教师应把握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明确问题的思考方向,巧妙引导。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去伪存真,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案例4】 人教版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农民工进城”问题设计
问题1:从农民工自身的技能角度出发,你认为农民工进城主要从事哪些行业?
问题2:从农民工家庭的生活需要出发,你认为农民工进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3:从农民工面临的生活现状出发,你认为珠三角地区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4:从农民工从事的产业特点出发,你认为珠三角地区“民工荒”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上述问题的设计,以时事热点“农民工进城”为教学素材,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同时,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明确了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感而发”,更可以让学生“有所收获”。
三、 设计探究性问题代替随意设问,提升创新精神
“倡导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其精髓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知识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突破口。换句话说,创新的基础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新。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寻知识的奥秘。
【案例5】 人教版必修2“协调人地关系”教学实录
探究情境:漫画——“不堪重负的母亲”。
探究任务:用自己的观点,分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的现状和对策。
教师点拨:保护资源措施可以从产生资源短缺的原因去思考。如探讨森林资源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有天然火灾、虫害、气候异常等;人为原因有过度开垦耕地、樵采、伐木等。采取应对的措施:防火灾、虫灾;适度伐木,采育结合,退耕还林,解决生活用能源等。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收集的当地资源利用情况的资料,分矿产资源组、土地资源组、水资源组、海洋资源组四组讨论现状和应对的措施,并把讨论结果写在纸上,每组各派一个代表上台交流发言。
上述问题设计,以教师点拨为扶手,以分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活动为载体,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空间。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提升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总之,课堂问题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和“精华”所在,它决定教学的目标和顺序,关系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