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少帅易会满
2013-04-29邵萍
邵萍
自今年4月份以来,多家银行进入了换帅期。而值得关注的是,多位新上任的银行高管都是“60后”,而且他们多数皆拥有长时间的银行业工作经历。那么,这些年轻、熟悉银行工作的新高管将有何表现?对此大家都充满着无限的期待。
低调实干家的本色
1964年出生在民营经济发达、改革意识强、草根金融发端的浙江苍南的易会满,1984年大专毕业后,除短暂在央行杭州市分行工作,其余28年均效力工行,在江苏、浙江、北京分行一路走来,2008年起任工行副行长。
低调、务实、实干家,是业界熟知他的人的一致评价。这可能跟他来自江浙地区的背景有关,在商言商,没有太多花架子。
此外,或许是长期从事基层业务的缘故,他十分重视客户体验,由其所主抓的全行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成效十分显著。“他是一位务实的管理人士,他可以花很多时间去解决‘排队难的问题,在具体实施业务流程优化时,他详细广泛征集全行员工的意见,包括网点柜台员工打开网页办理完一项业务需要多长时间等这一系列看似琐碎的问题。”一位与他共事的工行人士说道。
另外一位中层管理者评价道:“我们工行公认的有三人业务能力最强,姜(建清)、杨(凯生)和易(会满),之前传易会满去中国银行,我们还说这下有利于中行了,他虽然学历不高,但很神奇,脑子灵活,思路清晰,能力极强,这次他留在工行,我们是最乐意见到的。”
“而且他思路非常开阔,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经常创造性地开展业务,推崇创新精神,在银行业许多专业领域都有建树,颇受业界的赞许和赏识。”
另外,易会满不仅在工作上恪职尽守,业务上突出领先,其与下属的关系也十分和谐,为人颇为友善,非常务实,没有很多花架子,经常有共事过的同事去他办公室和他聊天。
土生土长的继任者
从1985年加入工行,易会满经历了中国工商银行从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到上市商业银行的不同历史阶段,可以说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工行人。他几乎在工行每一级机构都任过职,可以说是对工行“最熟悉的人”。如今,他接替64岁的工行行长杨凯生,意味着他从排行第五位的副行长直升全球市值最大银行行长一职,这与他扎实的业务实力与丰富的从业经验有着很大联系。
刚毕业时的他,开始是先进入人民银行杭州市分行从事计划工作,当时工行正值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后成立为国家专业银行时期。5个月后,他正式调入工行,之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也都在从事计划工作。
计划在当时的银行中是一项核心业务,由于负责编制和组织执行信贷计划、统筹调度资金,经常要面对一些复杂局面和问题,这就让他很早便历练出比较强的综合把控和统筹协调能力,颇受时任工行杭州市分行行长的赏识,开始在工行系统内崭露头角。
之后,34岁的他开始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工行浙江分行副行长,江苏分行副行长和行长,其任职过的分行也先后成为工行系统内的先进分行,为其积累了丰富的资历。2005年3月,调任工行最大规模的分支机构北京分行。
熟悉易会满的人都了解,长期身处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的他,形成了其独特的工作风格,战略视野开阔、市场眼光敏锐、改革创新意识强烈,对于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等各方面关系得心应手。
正是他这种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瓶颈的工作思路,在他调任北京市分行行长期间,分行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业务指标均居北京地区银行同业第一位。随后,这位拥有改革与创新精神的41岁的行长开始被人熟知并关注,2008年,他升任总行担任副行长。之后,在5年的副行长任期内,他分管过公司业务一部、投资银行部、运行管理部、电子银行部、产品创新管理部等许多专业部门。
在他的带领下,工行以打造“国际一流IT银行”为核心,在全面完成第四代核心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功能,其中电子银行业务交易规模、客户数量和业务收入均居同业之首。
同时,在他“两手抓”的管理模式之下,工行实现了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并重。现在只要是公司业务部去见客户,一般都会有电子银行部的同事一起去,工行逐渐贯彻并实现了“大营销”的理念。
就这样一位有着丰富的银行工作经历,在金融市场中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如今从杨凯生手中接过接力棒,表面看来成为最大国有商业银行行长是件非常荣耀的事,但以当前国际形势来看,其不确定性与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交织在一起,加之金融体系内部转型与变革的影响,他将要面临的问题并不比杨凯生上任时少。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挑的担子,或许更是场输不起的挑战。
老工行新使命
在杨凯生执掌近8年期间,工行成功股改上市,资产规模和质量、赢利能力显著提升,海外布局稳步推进。截至2012年末,其市值已达2364亿美元,实现净利润238532亿元,连续5年成为世界市值第一、最赢利的银行。
但不容忽视的是,利息净收入仍是工行收入的“大头”,同比增长15.2%,而非利息收入仅增长5.9%。同时,净利润同比增速也从2011年的25.6%大幅放缓至14.5%,创下2006年工行上市以来的新低。而且通过2013年一季度季报显示,其新增不良贷款为56.6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7%,比上年末提高了0.02个百分点。由此表明,市值最高、最盈利的工行也面临着颇多难题,转型迫在眉睫。
而作为一名“老工行”,易会满一直以来并不经常公开露面,是一名偏向于埋头工作的人士。而从他仅有的几次公开发言可以看出,他对工作的要求非常高,而他在发言时所提的内容也都涉及“金融创新”。
他曾说过,中国银行业经营转型势在必行,如果不转型,今后持续赢利增长就会没有基础。而工行的转型则主要围绕在赢利、业务、资产负债、渠道结构持续优化等方面,同时也要加快从资本消耗型向资本节约型业务、本土银行向国际化银行的转变。
对此,他好像也早已有了自己的锦囊妙计。有关经营负债业务的问题,他总是强调“服务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全面落实,切实地做好服务这块领域。当初到总行分管全行的服务工作期间,他在围绕解决服务突出问题上,曾努力推动了全行服务工作的持续改善,并且通过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加大了柜面业务分流力度,使电子渠道办理的业务逐步提升到了70%以上。
同时,在渠道建设上,易会满也一直倡导“信息化银行”,信息整合、开放、共享、联动,并倡导中国银行业应早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型之路。当初在他担任副行长分管电子银行部、信息科技部期间,他就带领工行全面完成了具有国际银行业先进水平的、满足国际化综合化发展需要的第四代核心应用系统建设,使工行电子银行业务交易规模、客户数量、业务收入、影响力等方面均居国内银行同业之首,并确立了较大的领先优势。
此外,他还组织推动了监督体系、远程授权、业务集中处理体系三大改革,改变了传统分散的作业模式,形成了工厂化、集中化、有效监督的业务处理和管理后台,平均业务受理时间仅为分散处理模式下的三分之一,而核算质量却提升了10倍,并释放大量中后台人员,充实了一线和营销服务力量。
在业务转型上,他创造性地开展业务,较早地认识到了客户对多元融资的强烈需求,积极推动公司金融创新,力主发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改变了过去信贷业务包打天下的格局。同时他特别推崇业务创新精神,积极推动重点领域金融技术、工具和产品创新,使得目前的工行拥有的国家技术专利占国内银行业全部专利数量的60%以上,同时也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上产品最丰富、门类最齐全、服务供给能力最强的金融机构。
此外,近年来工行债券承销、资产交易、股权融资等非信贷融资业务健康快速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在四大行跃居第一,他也是重要的操盘者之一。
就这样一位富有改革气息的管理人士,其多彩的金融从业经历以及经营理念让我们看到了工行值得期待的美好前景。在资产管理银行、信息化银行以及国际化是工行未来转型趋势的情形下,他会如何发扬易氏风格实现这一现实目标呢?让我们怀揣信心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