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找准地理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平衡点?

2013-04-29

地理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者读图公开课

山东省宁阳第一中学刘玉华教师回答:

听过很多公开课,感觉课堂新颖灵活,学生活动多,展示效果好,好处显而易见。但另一方面想,如果每节课都这样,也并不现实。那么如何通过公开课改进地理常态课,或者说应该如何找准地理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平衡点,实现常态课的突破?这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实际上,常态课是原生态的基石,公开课是艺术化的雕石。公开课并不排斥常态课,两者相辅相成。常态课不加修饰,浑然天成,一节课或许出现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的意外,甚至发生断链,思维的复杂性、创造的曲折性暴露无遗,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的启发无疑是深刻的。在日常教学中,常态课扎扎实实进行训练,不乏智慧的碰撞、精彩的生成,对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大有裨益。

而公开课是执教者精雕细琢、反复打磨、精心创新的结果,体现教者的基本风格和教学艺术。但公开课正式授课前往往反复加工、多次演练,比赛时采用奇异或者不同寻常的手段表演,假戏真唱。课堂上一帆风顺、热热闹闹,教者尽显其能;教学设计面面俱到,“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外拓展”一应俱全。整个过程可谓行云流水,堪称完美,毫无瑕疵。尽管如此,学生反而是被牵着鼻子走,雾里看花,收获甚微。究其原因,是一些非地理活动、非地理事象充斥课堂,五花八门的资料补充、眼花缭乱的课件展示、纷繁复杂的活动样式,使学生疲于应付,以致学习效率低下。

1.抓公开课靠常态课才是根本

在地理教学日常研究活动中,如果一个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后,一位教师先在本班试上,同年级教师听课;听完以后,备课组再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生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一番必要的推敲斟酌,尽可能地“消灭不足”或“查漏补缺”。其他教师再结合本班学情修订教学设计,精心打磨,以便讲授富有特色、更具效益的地理公开课。这样,初听者受益,常听者有得。类似的公开课既有原生态,又有创造性,可能更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教学设计是不断反思不断修改的过程,对青年教师无疑可起到示范作用,对老教师亦有推陈出新之功效。果真如此,再上其它类型的公开课,或许会少走许多弯路。公开课能够建立在常态课的基础上,成为被润色的、能够让生命个体自然生长的课堂。

2.从“重问”转向“重思”

现在大多数公开课总是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几乎很难找到让学生充分思考的一片“净土”。书还没有读懂,教师就耐不住寂寞,甩出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接下来便是与学生妙语连珠的“对话”。整个课堂好戏连台,气氛异常活跃,岂不知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教学隐患:那就是思维敏捷的学生或许还能跟上教师的步伐,但许多中等以下的学生可就难说,往往是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懂,又被匆匆卷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之中,一堂课下来,脑中一片空白,竟不知所学。公开课之所以花费教师大量精力和时间,主要是对课文的设计太精细,几乎考虑到每一环节。因此,要放下包袱,教学设计做到粗线条,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挥,教师只要善于积蓄这方面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即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但真正上具体的一节课,只要花十几分钟就够了。”

3.从 “读图”转向 “图文”结合

公开课上,大家常常赞叹教者从容不迫地运用多媒体课件,逐一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直接替代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这种化险为夷的做法,表面上似乎帮助学生渡过了难关,实际上是包办代替,违反了学习规律。因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反复地阅读才能形成,任何脱离文字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地理教师有义务把学生从“读图”引向“图文”的正确轨道上来。因此,地理课堂应该删繁就简,腾出充裕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在读中品味、读后思考,使地理课堂教学走向平实、逼近简单、实效性强。▲

猜你喜欢

教者读图公开课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