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褚亚平先生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两大贡献

2013-04-29林培英

地理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法学科

林培英

褚亚平教授是我国地理教育学界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曾执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及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曾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名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2004年,褚先生撰文,“用最坚定的专业信念和最明快的言词”,阐述了自己的地理教育思想,包括: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生产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并探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应是现代地理学科教育内容的基本实质;以人为本,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以终生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为教育素材,以全方位多侧面观察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为探究常规,以典型地域和乡土地域的实地考察为实践依据,是当代地理学科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思想和工作要求;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是认识地理事物特性之所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地理教育思想深化的理论基础。在认识地理事物和传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始终要把握上述两个方面,才能提高地理教育的思想水平;由于地理事物普遍具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可摄取性,故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电脑网络就成为地理教学迅捷摄取、传播和探究时空形象信息的高效能手段,这就使地理课程的教与学大放异彩,更会成为人人爱学的课程等八条。①褚先生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中,为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学科发展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笔者作为褚先生的学生,在学习和后来专业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褚先生的一些开创性研究,直接受到褚先生创新意识和思想的教诲,现受《地理教育》期刊主编李晴教授嘱托撰写此文。因篇幅限制,本文只选取了两个褚先生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最为重要的贡献——完善、发展地理教育教学学科体系和创建地理教材“三系统”理论进行介绍。

一、地理教育教学学科体系的建设

1.完善、发展地理教学法学科体系

作为地理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者、学术带头人和教育者,褚先生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地理教育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始于“地理教学法”。新中国成立不久,师范院校地理系就开设了地理教学法这门必修专业科目。20世纪50年代,褚先生开始对地理教学法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对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理教学法的科学性质、地理教学法科学研究思想等。在研究中,褚先生认为“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亦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②在正确的科学观的指导下,才能有科学的研究。

关于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褚先生认为,不能把教学法简单地理解为是研究“怎样教”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绝不仅仅是地理教学方法的问题(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法研究对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至少还应当有地理教学任务(目的)和地理教学内容的问题。”褚先生重视地理教学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强调作为一门学科教学法,“应当从其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全部问题着眼,来研究包括其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内的教与学的一系列问题。”在各种研究对象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力上,褚先生也注意区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为,“教在教学过程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教的方法好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的方法、学的效果。”

我国在1949年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深受苏联的影响。褚先生在文章中也提到库拉佐夫和包洛文金,并引用了库拉佐夫和包洛文金关于地理教学法研究对象的论述。库拉佐夫认为:“地理教学法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教学过程。它所研究的问题范围包括:确定教学目的,研究学校各年级地理课程的内容,阐明其教养意义和教育意义,建立能保证学生深刻、牢固、自觉地掌握地理知识的教学方法、形式和原则的理论根据,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包洛文金认为:“地理教学法是研究地理这个教学科目的任务、意义和内容,并研究这个科目教授方法的科学。”褚先生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等主编的“教育学”中提到的有关教学法的科学论点为依据,提出“地理教学法是研究地理学科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科学。”在向苏联学习的同时,褚先生也提到要“创造性地来研究出我国的地理教学法”。③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国外同领域的发展,积极吸取别国的经验,创建自己的地理教育教学学科,这种风格贯穿褚先生多年的研究。

关于地理教学法的研究任务,褚先生明确指出,地理教学法的任务就是“正确解决存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中的一系列问题。”这种“问题”的研究视角也是地理教学法学科研究一直遵循的原则。具体说来,就是解决“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教(学)得怎么样”等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关于地理教学法学科的学科性质,褚先生是从与地理学科的对比开始阐述的,指出:“由于地理教学法所研究的是地理教学,不是地理学,是研究通过地理学科对新生一代的教养教育,而不是地理实物,所以,地理教学法跟其它学科的教学法一样,同属于教育科学,而不宜于主观地强调它是地理科学。”从褚先生提出这种观点到本文写作的2013年,几十年的学科发展和学科门类归属,证明褚先生对地理教学法学科性质的论述正确。

关于地理教学法的科学研究思想,褚先生在分析地理教学法与普通教育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从学校地理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地理教学法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地理教学法理论的提高,就不能单凭采集地理教学经验,还必须要通过系统的地理教学法科学研究工作。④褚先生的这种观点对五十多年后的地理教育和教学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及其他,《地理知识》1959年10期)

上述观点构成了地理教学法学科框架的基本内容。从中可见,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褚先生就已经跳出“地理教学法”的表面含义,比较全面地阐述作为一门学科,“地理教学法”所应关注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提到“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和“存在问题”,这种“系统思想”和“问题意识”仍是今天学科建设和研究的基本思路。在先期研究和讲义编写的基础上,1981年,褚先生与曹琦先生、周靖馨先生合作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高师教材《中学地理教学法》。在书的前言中,褚先生重申了上述对地理教学法学科的基本认识,呈现了地理教学法学科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使具有我国特色的地理教学法学科逐渐成熟。

2.开创地理教育学的研究

褚先生在学术领域的重大贡献是开创了地理教育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在完成对地理教学法学科框架的建立后,褚先生提出要把地理教学法学科向地理教育学方向发展,开始探索创建地理教育学学科,并为研究生开设出“地理教育学”课程,提出了地理教育教学的一些新思路和理论见解,对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革新、发展及理论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褚先生提出创建地理教育学学科是基于如下时代背景。基础教育环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开放,使得在过去国家统一颁布大纲、统一编写教材的背景下,没有必要研究的一些地理教育问题有了研究的空间和条件;世界和中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公民人地观、环境观培养的急迫性,客观上加重了中学地理课程的教育责任;基础教育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地理教师,也对主要用于高师地理教师培养的地理教育教学学科体系的创新提出更多需要。在这些背景下,地理教学法学科走向现代化成为时代赋予研究者的重任。在从地理教学法向地理教育学的转变中,褚先生指出,不能“只讲学科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基本规律,而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处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本身的条件和心态,以及能动性问题。”⑤也就是说,对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和对地理教师的培养,必须关注中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非智能因素。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1985年,褚先生通过研究生和进修生课程和论文指导的形式,进行了对学校地理教学过程、地理学习心理和地理教师素质等八大专题的探讨,把地理教学法学科向地理教育学学科方向发展。1987年,为助教进修班开出了内容比较充实的“地理教育学”课程,提出了关于地理教育教学上的一些新思路和理论见解,如“地理教育学内容结构的基本框架”、“地理课本系统结构模式”、“乡土地理教学与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等。1992年褚先生领衔主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地理教育学》专著。《地理教育学》一书以邓小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呈现了“面对21世纪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这一教育观。在地理教育学的内容建构上采用了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构,整个学科体系以实现地理教育教学质量最优化为目标,表现出现代形态和科学体系,受到同行学者和国家教委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好评。“从此,中国的地理教育学开始有了它的学科系统初型和思想理论脉络。”⑥

《地理教育学》一书阐明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指出“作为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一致的,始终如一的,就是‘地理教育这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与地理教学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地理教学或“地理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异之处。”⑦褚先生还提出:“‘地理育人应是地理教学的根本思想”。⑧由此可见褚先生在建立地理教育学时所站高度。

在学科性质上,褚先生把地理教育学定性为“学科教育学门类的一支,或者说它是学科教育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科。”“地理教育学也就成为专门研究和解决学校地理教育教学问题的一门学科。”⑨

在学科内容上,“一般应包括学科概论、地理教育论、地理教学论、地理教材论、地理教师素质论、地理学习心理论等部分。其中,地理教师优良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和发展、学校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协调发展、地理教育的现代化过程、学校地理教材的优选精编和改革、课内外地理教学方法论等几个方面是学科内容的重点。”⑩

褚先生在地理教育学的探索中,从学科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和学科内容等多个方面推进了学科的发展。

二、学校教材理论建设——提出地理教材“三系统”

褚先生早年曾主编过中学地理教材,离开出版社后也一直十分关注中学地理教材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褚先生在为硕士研究生授课的过程中,提出了地理教材构成的“三系统”的想法,并与研究生合作,先后在《课程 教材 教法》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地理教材“三系统的理论”。这是我国1949年以后惟一有关地理教材的独创理论。

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是地理教材“三系统”的哲学基础。系统方法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褚先生用系统的思想构建地理教材理论,认为,“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学校地理教材本身是一个适用于学校教学的知识功能系统。在这个完整系统的构成上,又可分为课文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三个子系统。”“三系统”“强调从事物的整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用系统论思想研究教材,不仅注意到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且注意到教材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同地理教材整体特性之间的关系。教材构成要服从教材整体的需要,而教材的整体又体现于教材内部各部分的组成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当我们将“学校地理教材作为一个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去研究时,就要考虑上述“三系统”的相互结合,不能允许教材成为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11

学生认知心理也是地理教材“三系统”理论创建的理论之一。“三系统”理论对地理教材的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都给予详细的定义和阐述。“课文系统”的基本内容构成,主要有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原理的文字表述;教学指导语;教学辅助材料;“课文系统”的表现形式,通常多为文字叙述,还有用文字填充的各式表格说明。“不论具体构成是怎样的,地理教材课文系统应该是完善的,系统内容的构成应该是合理的。”12“从理论上分析,课文系统以文字的讲解、描述、说明为主,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性,学生学习和应用这部分教材时也以进行逻辑思维为主,所以从它的性质可以把它看作教材中的‘逻辑系统。”“图像系统”是以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示、照片、绘画等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它的特性是直观性。图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教材,促进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因此,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也被称为“直观系统”。“作业系统”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性活动的方式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因此,也被称为“实践系统”。“三系统”理论把三个系统分别定性为逻辑系统、直观系统和实践系统,这三者的结合“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也是学习和应用的结合,还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基础是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教材“静止”的组成部分与学生活生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实践结合起来,是地理教材“三系统”的精髓所在。

1991年,褚先生又对“三系统”理论进行了深化,创建了“地理课本系统大结构分析模式”、“地理课本系统内容联系结构图”和“地理课本内容一体化图式及动态结构”图,尝试通过对课本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探索学校地理课本的一体化原理,为研究中学地理教材提出了新的思路。13

地理教材早就存在课文、图像和作业这些内容,但能从系统论的高度对这种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提升,概括总结出一种教材理论,前人还没有做过。这种理论对以后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三系统”理论提出后的近30年时间里,一直有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这个理论,也有人直接使用这个理论进行教材研究,表现出该理论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褚亚平. 我的地理教育思想. 地理教育,2004年第1期.

②褚亚平.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及其他.地理知识,1959年10期.本文的引用经作者建议稍作修改.

③褚亚平.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及其他.地理知识,1959年10期.

④~13(略)

猜你喜欢

教育学教学法学科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学科新书导览】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超学科”来啦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