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伯荣: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

2013-04-29林迎

源流 2013年6期
关键词:兰州大学阳江现代汉语

林迎

黄伯荣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汉语学家和汉语语言教育家。60年来,不论是在岭南,在北京,还是在兰州,在青岛,黄先生为新中国汉语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正在起草过程中,惊悉黄伯荣教授不幸于5月12日因病与世长辞,噩耗传来,痛惜万分。在此,谨向黄老先生的不幸辞世致以深深的哀悼,并祈祝黄老先生的崇高品格和辉煌业绩与世长存!

在阳江这幅灵山秀水里,伴着时代风云,一代英才辈出。著名的语言学家黄伯荣,就是阳江人民引以为骄傲的一员。黄伯荣教授今年已91岁高龄,他的人生充满忧患、波折和坎坷,但更多的是奋斗、开拓和进取。60多年的辛勤耕耘,他在语言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出版或合编出版了语言学专著23本,发表语言学论文40多篇。其中,由他主编的《现代汉语》重印44次,总发行量达500万套,创造了同类统编教材的最高纪录;《汉语方言语法类编》和《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填补了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的空白,饮誉国内外。

怀着无比激动之情,我们走进这位漠江之子——语言大师黄伯荣教授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书香世家,发奋求学

黄伯荣先生出生于书香家庭,到父亲黄大颖这一代已是三代书香门第。他出生于192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不幸的是,他刚满周岁时,父亲就因病辞世了。不过尽管黄伯荣年纪幼小,在母亲的教育下,却很懂事,他立志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个有文化、有出息的人。从7岁起,黄伯荣就在父亲生前任教的那所小学念初小,后来考上当时全县最好的小学——阳江模范小学读书。

黄伯荣在模范小学读书,学习非常努力,课余时间总是泡在图书馆里读书,他的成绩是拔尖的。当时学校规定,总成绩排在全班前三名的学生,德智体中每得一个甲等就可免交一块银元的学费,三项全得甲等就全免学费。黄伯荣的学习成绩4个学期都名列第二,得甲等。因此,黄伯荣多次得到减免学费的奖励。

1936年底,黄伯荣考进阳江县立中学,即现在阳江市第一中学的前身。1940年初,再以优越成绩考进了省立两阳中学读高中。两阳中学也是一所名校,1934年省立二中迁到阳江,抗战爆发后,两阳中学被迫迁到阳春松柏寨(即现在的松柏镇)的祠堂和木屋。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又远迁偏僻之地,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但黄伯荣不以为苦,反而学习更加刻苦了。坎坷的读书生活也丰富了黄伯荣的人生阅历,在一些进步老师的影响下,他阅读了邹韬奋等人写的进步书籍,开始学会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他对共产主义废除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有所了解,认识到自己不可能靠祖传家产而是要通过诚实的劳动来生活,开始同情共产党,把自己的政治前途和命运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联系起来。

专攻语言,崭露头角

1943年秋,黄伯荣从两阳中学高中毕业,他当时只有一个心愿,一定要考入当时中国最著名高等学府之一的国立中山大学,后来由于战乱原因他错过了考期,却意外收到了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入学通知书。1945年底,黄伯荣毅然放弃文理学院的学籍,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山大学中文系,实现了心中久藏的“中大梦”。

中山大学文学院久负盛名,人才济济,尤其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期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执掌文学院之后。王力是我国当代最有成就的语言学家和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享有“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之美誉。黄伯荣在中大中文系学习了一年,适逢语言学系新办,慕王力之名,即转入语言学系。1949年夏天,黄伯荣本科毕业。接着考上了导师岑麒祥教授的语言学专业研究生。主攻语言学,旁及文字学,直到1951年秋毕业。中大六年,黄伯荣如鱼得水,广阅百家之书,博闻众家之言,深得名家真传,为往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秋,黄伯荣研究生毕业,由于成绩优秀,得到著名语言学家、导师岑麒祥的赏识,他被留在中大文学院,安排到语言学任教,从此正式走上了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之路。在中大工作的三年中,黄伯荣致力做好教学工作并勤于笔耕。1951年,黄伯荣在《光明时报》语言文字副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广州话的几个特点》。此后又接连发表了好几篇关于阳江方言语法的研究论文,用学术实践来推动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1954年6月,黄伯荣第一本著作《祖国的文字》由中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约10万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发展及其结构特点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是黄伯荣崛起于文字学领域中一次标志性的成果。

1954年,国家将创办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大语言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以加强北大语言学力量,有重点地为我国培养语言人才。8月初,黄伯荣和王力、岑麒祥,周达夫教授以及近百名学生,来到既向往又陌生的首都北京。黄伯荣和他的老师王力安排在汉语教研室工作,他负责教授现代汉语课程。除了尽心尽力搞好日常教学业务之外,黄伯荣一头扎进学术研究之中,并且迎来个人学术生涯的第一个丰收期。自1954年8月进入北大到1958年2月调往兰州大学,三年半中他先后出版了《北京语言学习》、《广州人怎样学习普通话》、《陈述句、肯定句、祈使句、感叹句》三本著作。这对于刚刚出道不久的黄伯荣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收获。

兰大创业,创造辉煌

1958年2月,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黄伯荣毅然离开工作近4年的北京大学,举家西迁,到兰州大学中文系工作。兰州大学也是中国名校,解放后,国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发大西北战略,兰州大学于1953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为扶持兰大,国家教育部决定从北京大学高校抽调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支援。经人推荐,兰大教务长陆润林亲自到黄伯荣的家里,恳请黄伯荣到兰大做学科带头人,开辟新天地。渴望闯出一番事业的黄伯荣为之心动了,报名调往兰大,到兰大担任语言教研室主任,主持编写了一部现代汉语教材,后来被任命为校系两级的学术委员和学位委员。

1958年,全国高校开展了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活动,接着是“拔白旗”运动,黄伯荣初到兰大,处境和生活都非常困难。尽管条件艰苦、生活困难,黄伯荣仍然努力工作,出了不少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如学术论文《〈水浒传〉疑问句的特点》(1958年)、《阳江话物量词的语法特点》(1959年)、《汉语语法研究》(1961年)、专著《句子的分析与辨认》(1963年)等,其中在语言学界影响最大的是《句子的分析与辨认》一书。该书为后来他被选为全国《现代汉语》主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66年,“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兰州大学和全国一样,陷入了一场灾难之中。黄伯荣在教学和研究中都受到了极大冲击。兰大学生仿效批判“三家村”整理黑材料的办法,从他讲语法课用的案例和论著中的例句找“罪证”,贴他的大字报。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诗。这是他讲破折号用法所举的例子。可是,大字报就此说他借古讽今,用“朱门酒肉臭”诬蔑共产党腐败,用“路有冻死骨”影射困难时期,攻击社会主义。

(2)大雾弥漫着山城,山城弥漫着大雾。

(3)两个人穿一条裤子,一条裤子穿两个人。

这是讲语法句子主语和宾语对换而意思不变所引用的两组例句,大字报又说他借题发挥,污蔑社会主义。在高中、大学读书期间,黄伯荣参加过夜灯社和阳江同乡会、同学会,造反派便把他定为“有‘特务分子操纵的反动组织的成员”,据此把他打成“历史反革命”。他有很多学术成果,自然便成了“反动权威”。“数罪并罚”,黄伯荣成了“牛鬼蛇神”,被选进“牛栏”,成了“统管组”统管的对象。“统管”期间,天天要写交代材料和揭发材料,背毛主席语录,参加打扫卫生;天天还要“早请示,晚汇报”,听最新指示,轮番接受批斗。

随着1976年10月“四人帮”的倒台,中国终于结束了十年“文革”噩梦。教育事业和社会科学研究开始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1978年,由河南郑州大学讲师张静发起,联络全国23所高校打算新编一本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汉语》协作教材。当年3月,这23所高校的学者和教师汇集郑州,讨论协作编写《现代汉语》问题,时任兰州大学讲师的黄伯荣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决定两套方案来分头拟订编写大纲。其中第一方案推选黄伯荣为召集人。当时还是兰州大学讲师的黄伯荣任主编,郑州师范学院教授廖序东任副主编。

1979年3月,两套教材的定稿会分别在兰州和郑州同时召开。在兰州会议上,黄廖本《现代汉语》顺利定稿,并交由甘肃人民出版社试用。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黄廖本《现代汉语》专家审稿会在青岛举行。会议认为,这部教材总结前人的经验,吸取了科研新成果,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编写体例和内容都符合教学的要求,推荐作为全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

黄廖本《现代汉语》试用本1979年一经问世,就发行10万册(套),随后风行全国,最高时八成以上高校中文系选用此书作教材。该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在10年内印刷20次,从1991年起,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迄今共印制44次,总印量超过500万套,创造了高校同类教材的最高发行纪录。

煌煌巨著《现代汉语》是黄伯荣学术研究的一个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汉语研究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20多年来,黄廖本《现代汉语》在我高等学校和现代汉语研究界,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其发行量之大,读者面之广,在国内外影响之深远,至今无人出其右者。黄廖本《现代汉语》曾多次获奖。1986年,获甘肃省教育厅颁发的省高校优秀教材奖;1988年,获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校教材二等奖。此外,1999年,教育部公布文科27种重点推荐使用教材,其中就有这本教材。这些成果的取得,黄伯荣教授无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支援新校,再攀高峰

尽管教学和科研水平高,出了不少成果,但教授职称却姗姗来迟。由于反对资产阶级法权的极左思潮的影响,全国高校长期不搞职称评定,再加上10年文革的原因,黄伯荣当了24年讲师。1979年,黄伯荣才被评为副教授;不久就成为全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有学位授予权。1981年,评为教授,但由于诸多原因,至1983年才正式公布他的教授职称。

1987年6月,临近退休的黄伯荣又一次工作调动,支援新建的青岛大学。青岛大学曾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后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至1987年,又恢复成为一所拥有18个学院的大型综合性大学,山东人很敬重这位名满天下的学者,让他非常舒心。在青岛大学执教期间,黄伯荣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加强中文系师资队伍的建设,除帮助青年教师之外,还先后推荐了一些有能力的人到青岛大学中文系任教。教学的同时,他带领几名中青年教师争分夺秒地为撰写《汉语方言语法类编》搜集资料,这部专著后来得以顺利出版,填补了语言学这方面的空白。岁月不饶人,转眼间工作了4年多,于1991年69岁时退休。

黄伯荣从1951年走上讲台到1991年退休,从南边的中山大学到北边的北京大学,再从大西北的兰州大学甘肃大学到东边的青岛大学,先后在5所大学的讲台上耕耘了整整40个春秋。南北西东,他在神州大地上走了一个大大的“十”字。

对于勤劳的黄伯荣来说,“退休”二字只是政策上的字符,而实际上,他似乎比退休前更忙了。退休后黄老先生始终笔耕不辍,主编了三部著作,发表了6篇论文,还把《现代汉语》修订了两次。其中,1996年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长达180万字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以及2001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2.5万字的《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两本专著属填空白的,受到学界普遍的欢迎和肯定。《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一书先后获青岛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青岛社科联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委高校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科联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另外,黄老还应邀为《阳江县志》写了一章2万多字的《阳江方言》,为家乡县志的编写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1年,已退休20年整,九十高龄的黄老先生迎来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2011年7月18日—7月20日,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所主办的“高等院校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教材教法研讨会暨黄伯荣九十华诞庆典”在中山大学中文堂隆重召开,作为中山大学的兼职教授,黄先生冒着酷暑前来参会。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大、青岛大学代表以及黄先生弟子陆俭明、傅雨贤等教授到会同庆黄先生九十华诞,发表贺词,高度赞扬黄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生品格。

“黄伯荣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汉语学家和汉语语言教育家。60年来,不论是在岭南,在北京,还是在兰州,在青岛,黄先生为新中国汉语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尊重。这是中国汉语语言界的光荣,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光荣!”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在“黄伯荣九十华诞庆典”上的贺辞。她代表了黄伯荣教授工作过的几所大学对黄教授的崇高评价——这一切,黄伯荣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黄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为杰出的漠阳之子,黄伯荣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安贫乐道,为祖国语言学科的繁荣默默地奉献,真正做到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无论是他在语言学界的贡献和成就还是他的高尚人格,都令人崇敬。他既是中国语言界的一个标志,也是阳江一张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名片。

猜你喜欢

兰州大学阳江现代汉语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