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化美术高效课堂的探索
2013-04-29杜凯涛
杜凯涛
“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关注生命的教育。“生本化”课堂比传统课堂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永远是打开“灵感”和“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只要感兴趣,学生们就热情高涨。“听故事”、“猜谜语”、“玩游戏”、“变魔术”等,对于小学生而言,永远是兴趣盎然的。比如我在一年级《我心中的太阳》一课中,用谜语“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它, 不是下雨就刮风”顺利引入课题,并激发学生对太阳的大胆想象;三年级《肚子里的故事》一课,我通过引述“孙悟空大闹公主肚,智取芭蕉扇”的故事,让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就被带进“肚子里”了。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一年级下册《大鱼与小鱼》一课中,为了让学生顺利理解“大与小”是比较而言的,我问学生:“你和爸爸站在一起,谁大谁小?”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答案,我又问:“你和蚂蚁站在一起,谁大?”学生开心地说:“当然是我大了,我都成巨人了!”为了检验学生对“大小”的比较认知并引出鱼的认知,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大小适中的简笔鱼,请学生来变一变:在不修改老师所画鱼的基础上,将老师的这条鱼变成小鱼。学生很快在鱼的旁边画了一条更大的鱼。由此可见,学生对“大小是相对比较的”这个知识点印象深刻了,而这个认知过程也是快速而实用的。
三、密切的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前置性学习
“生本教育”理论指出:儿童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也反映了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所以,生本化高效美术课堂要特别重视“前置性学习”。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是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如在四年级《如意吉祥的民间美术》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民间美术、自主发掘身边的美,我让学生课前利用各种方式(咨询、参观、网上查找等)和各种方法(影像、文字记录、实物收集等)来收集身边的民间美术资料,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整理、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含义及表现形式,最终在老师的帮助下策划、形成小型民间美术调查报告展。在这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协调者、被咨询者和共同参与者。其实,最后的报告展开始并没有预设,而是在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随机而来的。这也正是生本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者是学生生命的“牧者”,要“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不仅是解决课上45分钟的问题,而且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
四、关注全体发展, 注重分层学习与作业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作为老师,“知人”,就是要认真分析学生个性,充分了解学生之“材”,只有这样,才能因其“材”而施教,也才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全体,也提醒老师要注重分层教学与作业。这里的分层教学与作业,包含两重含义:一是针对不同“材质”之学生,学习要求和作业要求要区别对待。如一年级《大鱼与小鱼》一课中,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尝试用点、线、面组合的方式构成鱼身上的图案,作业时添加背景;而对于表现能力稍弱的同学,则只需在点、线、面中选择一种方式构成图案,作业只需完成大、小鱼的造型即可。二是针对不同内容之教“材”,采取分步学习和操作的方法。还是《大鱼与小鱼》这课,我在讲解归纳了鱼的外形特点(如三角形、圆形、方形等)后,学生们就先依喜好在纸上画出2-3条大小不同的鱼的外形,初步形成构图。然后,我再通过图片展示,引领学生一起欣赏鱼身上的纹样特点,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出点、线、面的图案构成方法。这时,学生再在前面所画鱼的身上添加图案。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