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中公民教育的时代诉求和责任
2013-04-29陆瑞琪
陆瑞琪
2011年12月28日,我国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历史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開始执行。
上海市历史学科二期课改实施十年以来,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2005年3月,上海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指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三个方面。见下面表格:
2011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组织的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意见”编写工作。我们进一步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作了界定。见下面表格:
从以上两张表格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随着时代发展,上海市不断地在历史学科中去理解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提高创新能力、批判能力,重视社会发展阶段,重视社会发展现实,重视未来社会的要求。专家们指出“公民意识”本是大概念,不能“窄化”,基本等同于“公民人格”,同时可以考虑把“开放包容”“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慎思明辨”等也结合进去。
当今,历史学科中的公民教育再也不是以“法”为中心的政治教育,而是以培养健全的人性思考和行为能力为中心的全人格教育。同时,公民教育的视角不再只顾及一国一己的涵养,而是强调全球视野,要有关怀全人类的胸怀。公民教育无不是凸显人类价值观的教育。
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在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方面相统一,形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新动力。这种动力能够帮助教师有智慧、合乎理智地解释人类的文化真谛,培养学生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态度,涵养关心、宽容、尊重、反省、自主、公正和自由探索的品质,这便是新历史教育的价值所在,它为成就合格公民应有的资格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育不但希望孩子们能吸取历史教训,更希望他们通过历史的学习能更好地面对今天的生活。历史学是留给活着的人和未来的人的,在这个维度上体现着历史学本体上的价值,这也是历史学科对现代公民的要求——省思过去,预想未来。历史学习中对时代的敏锐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和时代诉求,显现出历史学科的学科追求:史料批判中孕育的是求真的诉求,帮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帮助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引发学生关心弱者,注意事物的负面效应与人类行动的边界,思考发展与创新的联系,每一项内容都指向一个人类期望中更加美好与公正的社会。
历史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图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并由实际生活体验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解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提高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建立价值底线,树立共同愿景。公民教育,不能忽视社会发展阶段,不能忽视发展现实,更不能忽视未来社会的要求。现代学校历史教育应该“坚守历史学科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相伴,拓宽公民自身的文化兼容力”。
新一轮教育改革澎湃而至,中学历史学科中的公民教育需要冷静分析现状与问题,积极借鉴各种经验和教训,为广大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充满希望和热情,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国际化社会的2l世纪合格公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