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2013-04-29王红玲
王红玲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高职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份子,心理健康问题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其特性,本文旨在从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希望能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参考。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强。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的两方面健康,现代社会节奏过快,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过大,心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心理健康上的发展仍比较滞后,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梳理、辅导意识仍比较薄弱。近些年来不断有各种大学生因为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被媒体曝光,不得不引起社会与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我们应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步入职场、步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人类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受我国应试体质教育制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高职学生虽属于大学生群体,但是与重点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大学的学生相比,承受更多方面来自人际、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各方面的压力长期得不到舒缓、将对其健康生长产生不利,甚至导致心理障、人格缺陷等方面问题。总之,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和同学间互助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内涵
对于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心理学家马麦特曼和斯洛认为的标准有10条:(1)拥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生活理想切合实际;(3)对自我有充分了解,并且能对自我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不脱离社会现实环境;(5)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6)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7)具备从过往经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8)能适度地进行自我情绪控制和发泄;(9)在符合社会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张显自我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法规道德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需求。
精神病学家麦灵格(Karl Menninger)则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相互间及对于环境具有较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平稳的情绪,适应外部世界,在各种心理品质中具有愉快的性情。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于1947年对此作出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情感以及智能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情绪与智力间的协调性;能够适应环境,有谦让和谐人际关系;有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在学业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国内学者林崇德认为:“心理素质健康的判断标准指标有两个:发展性指标和适应性指标。适应性指标表现更为简单,所有不能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发展性较为复杂,因为大学生处于生长发展阶段,大多数心理问题属于尚未得到发展或尚未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各种叛逆表现,只要在家长老师等正确的辅导、引导下,通过发展,能够解决,就不成为问题。所以,分析学生健康的根本性指标是发展性指标。”
综合国内外学者、专家以及国际心理大会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适应良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或者是重要表现之一。
三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与一般大专、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文化程度较低,很多学生都是由于成绩较低,无法进入其他专、本院校,才被迫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高考的失利让他们面对学业信心不足,面对工作又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高职学生的自我要求与社会对他们的需求不能达成一致,导致学生面临就业、择业问题上有很大压力和困惑,种种压力得不到舒缓,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不仅会妨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会引起轻生或者是不良社会后果。日前,一起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谋杀室友,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试想,如果在遇到同学间的摩擦,人际关系上的纠纷时,能够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或者正常途径的宣泄,悲剧就不会出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消失,而投毒的学生也将面临死刑或者是被禁锢的牢狱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25%乃至30%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堪忧。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一)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高职教育与之前的文化课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转变,要求学生必须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很多高职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学习压力大,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引发心理疾病,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因时有效的解决,将一直困扰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造成不良影响。
恋爱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高职学生正处在性成熟的敏感时期,处在恋爱的年龄阶段,但是他们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感情上易冲动,思考问题比较简单,不能协调好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的面对失恋,不懂得正确处理感情中的矛盾,致使心理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问题,或者是不能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性行为,不能正确面对被异性吸引、性梦、性幻想等正常生理反应,带来心理压力,严重时,形成心理疾病。
适应性心理问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增强,自我生存能力差,升入高职以后,面对突入起来的环境变化以及自我独立生活,难以适应,一方面处于青春期向成年人过度时期,急需外界的肯定和认可,遇到问题不愿主动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从而引发心理压力,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
除了上述三点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还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个性方面的问题,择业求职方面的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进行赘述。
(二)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内部因素方面来说:第一,高职学生的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高职学生一方面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急于渴求来自外界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较大差距,自我认同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引发心理矛盾。第二,依赖与独立的自我矛盾,高职生在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在自我认定上也将自己视为成年人,但是在父母身边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又让他们不具备自立能力,一方面渴望摆脱约束,一方面又不能自我独立,这种自我矛盾也会引发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封闭与交往的矛盾,高职学生一方面渴求友情的温暖,需要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大的渴求心理,但是他们往往过于自我,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能理解和关心他人,还认为别人不懂得自己,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也会成为困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
外部因素:第一,家庭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教养方式及态度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谐、平等、民主的家庭观念有助于学生在早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因素:高职学校与普通大专、本科院校相比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上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高职学生就业前景尴尬,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第一,掌握有效调节方法,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首先应学会正确应对负面情绪,掌握适合的宣泄方法和手段,既不能过分压抑自我,也不能过度自我放纵,找到合理表达自己情绪的途径。高职生活的校园环境与以往的初高中不同,接触新鲜事物更多,接触社会面更宽更广,接受的信息大,经常会遇到新的问题,高职学生如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就会出现心理冲突,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一旦负面情绪超出高职生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威胁心理健康,高职生要掌握几种自我疏导、排解的方式,如:向他人倾诉、进行体育运动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哭泣来宣泄不良情绪,从而进行自我心理减压。
第二,增强高职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懂得人生不能处处顺境,面对挫折和挑战时能够冷静客观的对问题进行分析,而不是自暴自弃,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多种方式,挫折只是一时的,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自我实现。
第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能够较为适当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与冲突,恋爱作为学生人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学会正确处理恋爱中男女双方的问题,也是高职生走向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
第四,完善高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高职学校的心理课程应包括:学习心理指导、适应性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性心理教育、健全的人格建设、人际关系指导、意志品质培养等等,课程应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总之,本文所涉及方面较多,但对于问题的分析尚不够透彻,今后将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完善理论学识水平,通过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教学实际相结合,能够更加进一步透彻的分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l]王立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6.
[2]高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院校学报,2004(4).
[3]陈竞秀.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4]唐晓梅.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J].湘赣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5]郭韶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究与建议[J].新乡学院学报,200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