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为“本”得习作之“法”
2013-04-29徐旭云
徐旭云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随文练笔已经从单纯的技能操练中摆脱出来,它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寻找新的生命力,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
一、典型表达处仿写——由此及彼,锻炼能力
课文中有许多句段不仅文句优美,而且结构鲜明、写法典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的训练,实现学生的知能转换。
1 模仿篇章结构练笔。《秦兵马俑》一文中有个典型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承上启下,把文章前后两部分连为一体。有学生在习作《我的好朋友》一文中写道:“他不但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而且还有一副热心肠呢。”运用自然,使习作浑然一体。
2 模仿修辞手法练笔。《孔子游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段话连用四个暗喻构成了排比式句段,具体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读起来琅琅上口,意境悠远。要求学生仿照句式进行练笔。学生思考后纷纷踊跃发言,妙语佳句不断涌现,如“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缤纷的野花是她精致的绣花鞋,起伏的丘陵是她健美的臂膀,奔腾的江河是她流动的血液……”
二、文本空白处补写——触动情感,对话文本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练笔,可以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1 围绕中心想象练笔。例如,学生围绕中心展开想象练笔:司马迁在狱中到底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司马迁在狱中经受了哪些磨难?他又是如何面对困难坚持写作的?有的学生写道:“酷暑难熬的盛夏,监狱闷如蒸笼,司马迁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奋笔疾书;滴水成冰的严冬,监狱冷如冰窖,司马迁仍坚持创作,他呵口热气,搓搓冻僵的手,在冰冷的竹简上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在生动的描写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司马迁的理解也更深了。
2 故事结局想象练笔。《爱之链》一课中: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又给贫困的女店主留钱,故事结尾揭示乔依和女店主竟是一对夫妻。文章以女店主的喃喃自语结束,耐人寻味。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话。即使同一个“空白”,学生笔下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结局,至于哪个更为合理,学生以原文为依据,进行比较、揣摩体会一番,这样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3 抓住省略想象练笔。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中出现一些省略号,这些省略号也意味深长。如《庐山的云雾》第三小节中的省略号,所省略的是有关瞬息变化的庐山云雾形象的描述,此时让学生仿照文中一系列比喻,借助于多媒体所演示的云雾,进行合理的想象,那庐山的云雾就更能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让孩子们产生共鸣,有利于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精彩表达处改写——创设情境,内化语言
在技能迁移处运用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言运用鲜活起来。如《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学生仿照写出了多样的“小诗”:她把小草往绿里涂,她把蝴蝶变成了小仙子,她把白云照得笑红了脸,她陪着我茁壮的成长,把快乐洒到了我的心窝上……
这样的课堂,练笔将技能的学习运用活化了,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在练笔的过程中,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
四、含义丰富处扩写——丰富内涵,激活心灵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泳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
让学生大胆想象,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又深化了理解,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还原词语意象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凝固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进入了“坎坷”的意象世界。这个词语伴随着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了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以课文为“本”,得习作之“法”。通过对文本之“法”的不断渗透,使学生学到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