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之忧
2013-04-29王素清
王素清
中国经济转型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对通胀的容忍度也已进入“常态化”。
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GDP)高于10%增速的年份里,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这其中,投资和出口占据了重要份额。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始终处于“低落的不稳定”状态中,需求大幅下降、消费萎靡不振、就业率低成为这些国家的共同难题。受此影响,去年中国出口贸易额大幅减少。
在出口不振的情形下,投资和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而且消费潜力巨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12年GDP增长7.8%中,最终消费对GDP贡献是51.8%,资本形成贡献50.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纵观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短期内,增长仍离不开投资,但长期看,消费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物价温和可控
一般来讲,当居民消费价格(CPI)大于3%,学界称之为通货膨胀;而当其大于5%时,称其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去年年末,多家机构对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作出预测。其中较为乐观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结论是,2013年,GDP将重返9%时代, CPI将达到4.1%;较为保守的预测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他们认为,2013年GDP为7.5%,CPI为4%左右。尽管有差距,但机构的预测与今年两会总理报告公布的数字基本接近,报告提出,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3.5%左右。
“CPI3.5%是比较合理的。从种种迹象看,政府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提高了,3.5%的水平为今年的水电煤气涨价预留了一些空间。例如,铁道部已被划到交通部了,今后的定价将根据市场波动定价,综合这些调价因素,政府将全年的物价定位3.5%,即便是通胀也是温和可控的。”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财金研究室副主任李若愚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
独立经济学家何志成认为,CPI设定在3.5%是一个客观的指标,中国未来五年,发展速度仍将维持在8%左右,高速增长客观上会带来一定幅度的通胀,过低的压低通胀率,实际上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经济发展有8%左右的增长率,通胀率设定在3.5%是可承受的,3.5%属于敏感的数据,突破3.5%就属于比较高的通胀,未来政府在控制通胀和保增长这两个比较矛盾的点上要走钢丝。”
3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月份CPI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3.2%,这是自去年6月份以来,CPI再次突破3%的温和通货膨胀警戒线。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认为,春节因素是影响2月份食品价格上涨较多、CPI同比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
除春节消费因素外,不排除客观涨价的推动力。例如,国际油价上涨导致的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物流成本上升导致食品类消费价格涨幅较高;“国五条”出台导致的租金上涨等等。“我认为2月份CPI为3.2%是春节因素导致的,但这一数字到今年年中会存在一些变数。影响今年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未来的粮食价格、蔬菜价格的季节性特点、大宗商品价格等等,这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目前中国经济虽然触底了、企稳了、反弹力,但还是存在下行风险。从供求对比来看,需求对价格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力度也不是很大。现阶段,中国仍处于产能过剩时期,在此背景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是很明显。”李若愚指出。
据商务部监测,从2月25日至3月3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价格继续回落,其中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普遍回落,比前一周下降8.1%,连续两周下降,累计降幅14.5%。据此,多家机构认为,3月份CPI将成回落态势。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差异。中国处于工业化初中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还不可取代,因此,消费不是短期政策可以解决的。要真正推动消费,关键还是要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建立健全大病统筹、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这些都是一个长期改革过程。总之,2013年中国的消费增长比较平稳,呈现小幅上升,但不会出现加速上涨局面。”李若愚判断到。
通胀之忧?
尽管如此,对于今年可能发生的通胀还是让市场颇为紧张,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和邻国日本竞相使用货币超发的政策,导致“热钱”不断流入新兴国家。目前中国就面临着“热钱”的威胁,如何利用和抵御“热钱”已成为央行的首要命题。
3月6日,周小川对外表示,尽管今年货币政策相对收紧,但能够正常支持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与今年中国定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物价水平调控目标是配套的,但“相对于高峰期,是减少一些”。 针对1月份中国新增外汇占款6836.59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这一现象,周小川指出,外汇占款不是一个平稳的数字,它涉及国际市场和资本流动,特别是在美欧面临债务问题、西方经济情况不确定性很大的背景下,国际市场情绪波动比较大,资本流动也有波动,外汇占款的观察期限“应该放长一点,不要在一个月之内就想得出什么结论”。
一般而言,外汇占款的增减已被视为“热钱”流入流出中国的“晴雨表”。 如果1个月不能得出结论,那就需要观察。“是这样。短期内我国的确存在‘热钱大量流入的风险,大量的‘热钱考验中国货币的独立性。但‘热钱流入压力不像以前那么大,目前‘热钱流入的方式已由源源不断、变为短期内大进大出,这种转变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节奏密切相关。因此它是动态的,需要时时监控。”她接着分析到,“我认为,对CPI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国的货币超发。如果在现存的高货币存量的基础上再超发,消费者对物价的通胀预期会上升,从而造成的通胀,这种因素还是存在的。”
调控CPI已由“热钱”的涌入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或许是中国国际化进程中需要适应和承担的考验和压力。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宇雯指出:“CPI正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初期阶段,近两个月的涨幅表现较市场预期要高,倘若国内外流动性持续宽松,随着国内需求的回暖,未来通胀压力可能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