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10年一瞬中国梦
2013-04-29程桔华
程桔华
10年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这个过程要经历太多的艰难困苦,尤其是对一家杂志来说,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圈如何生存、如何发展?10年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那些成长的画面仿佛还在昨天。
《中关村》杂志这10年,结识了很多朋友,不仅在中关村,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关村》杂志这10年,见证了很多企业的成长,当然也有它们的衰落。
中关村杂志社成立10周年的庆典仪式简单却不失庄重。说它简单,是因为整个庆典仪式只持续了短短30分钟;说它庄重,是因为首先在时间上,选择在北京科博会这样一个国际科技盛会举办期间,选择在“中关村创新论坛”这样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主题论坛中。
庆典仪式的庄重,从出席嘉宾的阵容上也可见一斑。他们是: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原主席解思忠、中国报刊协会副会长魏铭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主席、国家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世界创新研究院院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罗扬、军事科学院战略部部长杨春长少将、国家新闻广电总局音像司副司长张亮、中央财办宏观组负责人、民间智库“和谐战略研究联盟”理事长景学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孙宝启、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赵小凡、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党委书记刘洪海、北京专家联谊会理事长、北京中关村论坛协会秘书长、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首席顾问、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颖奇博士、海淀区政协副主席丁志明、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庆振、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办公室主任杜亚利、中国教育电视台总工程师、副台长李海峰、北京市文联原党组副书记、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原社长崔恩卿、中国艺术报社原社长张虎、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原主任陈乃醒、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栗德祥、时代集团公司总裁、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原会长王小兰、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金良浚、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宏甲、中关村不动产商会会长杨建平、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会副主任卫寰艺、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许红英、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副总编霍立峰、中国信息报主编田建海、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卫汉青等。
《中关村》杂志创刊10年来始终以“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为辦刊宗旨,立足中关村,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海淀文联著名画家杜希贤、著名书法家杨再春为《中关村》杂志创刊10周年送来了书画作品。杜希贤的这幅花鸟画《鹰》的寓意很深,一语双关。《中关村》杂志10年来凝聚了一批精“鹰”,未来还将不断有新的精“鹰”加入进来。中国需要有创新思维的精“鹰”!
杨再春的书法作品《大江东去》也别具新意,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英雄辈出,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13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换届,新的机遇开始显现。中国经济进一步转型,《中关村》杂志也将把握新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与中关村同行
誓做中国知识经济的窗口
卫汉青
(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10年风雨兼程,在各界的关怀支持下,《中关村》杂志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中关村》与中关村同名。《中关村》是中关村的窗口。从创刊至今,我们笃志与广大读者一起,共同营造“鼓励成功,容忍失败,崇尚创新”和“科教兴国”的文化氛围,努力倡导新时代的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追求创新,追随卓越,追寻人本,全方位关注中国及世界知识经济前沿的最新发展,探索和实践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精华的有机结合,力图办成中国知识经济的窗口和中国最新锐的传播媒体。
从2009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10所院校联合主办的中国品牌媒体高峰论坛暨评选活动中,《中关村》杂志连续四届与《读者》、《时尚》等一同荣获“中国期刊品牌10强”,并成为唯一一本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的选定读物。
中关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知识经济的策源地。宣传中关村业绩,弘扬中关村精神,传播中关村文化,推崇中关村时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与中关村同行,我们有幸见证了中关村科技园区2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中关村科技园区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步一步都是破冰之旅,中关村一步步引领着中国知识经济的大潮。也正是追随中关村的脚步,《中关村》杂志得以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
10年是一个里程碑,对《中关村》杂志而言更是如此。虽然不能准确统计,但是10年间,我们报道过中关村的上千位创新人物、上千家高新科技企业,组织过几十位知名企业家走进校园与大、中学生近距离沟通,连续7年举办北京科博会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及中国自主创新评选,举办了“艺术中关村”大型国际博览会。
《中关村》杂志的成长,离不开各位的鼎力支持,我们充满感恩之心。未来10年、20年,抑或更多年之后,我们始终怀揣梦想,脚踏实地,与中关村同行,为“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鼓与呼,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摇旗呐喊!
承载中关村人的中国梦
夏颖奇
(北京专家联谊会理事长、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首席顾问、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
《中关村》杂志走过10年。这份杂志使得中国人感到十分亲切。我们在阅读这份杂志的时候,能够看到这些年来我们的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科教资源、信息资源和金融资源在中关村是如何发生和发展。这份杂志也像卫社长说的,通过三大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线带到了国外,把中关村的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阅读这份杂志的时候,会看到中关村的技术,看到中关村的企业家发展和壮大,使得我们都能够与中关村的成就在一起,分享中关村的成功,见证中关村的喜悦。预祝《中关村》杂志带着中关村的精神,载着中关村人的中国梦,未来能够有更好的成绩,能够更好地记录中关村的脉搏和脚步。
用大雅的方式传递正能量
王宏甲
(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中关村》杂志的主笔之一,其实我已经有好几年没有为《中关村》杂志写文章了。《中关村》杂志刚创办的时候,我和她一起走过来。我非常佩服卫社长的这份事业心和责任心,能够把这份杂志做成这样的规格,一步一步艰难地坚持到现在。
当各种杂志都在想方设法争夺别人眼球的情况下,《中关村》杂志始终以大雅的方式来描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中关村的科技、经济,也开始覆盖到全国各地的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用大雅的方式一直传递着正能量,不管讲什么内容,我觉得《中关村》杂志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甚至是中国文化领域里的一面领先的旗帜。
为中关村呐喊最动人的旋律
纪世瀛
(中关村第一村民、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原会长)
中关村是改革的前沿。前沿阵地就会有冲锋的号角。《中关村》杂志就是一支在吹响的号角,而且是一支吹得最响亮的号角。作为中关村的第一批创业者,我亲身全程见证了《中关村》杂志的创业历程和无可替代的历史贡献。
十年来,她始终伴随着中关村的创业者们走在创业路上,就像当年长征时的随军宣传队。实际上,我们就是在进行一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长征。
十年来,她挑起中关村精神的大旗为中关村摇旗呐喊,鸣锣开道,创造了鼓励创新、容忍失敗的创业舆论环境。全面持续地宣扬着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持之以恒的创造精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敢于牺牲的冒险精神、敢于拼搏的竞争精神、始终遵循的诚信精神、求实求是的学习精神、“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为中关村的创业者不断输送精神食粮。中关村是中国新技术革命的试验田,这些精神的、舆论的支持就像一缕缕阳光、一滴滴雨露、一粒粒肥料使试验田的幼苗茁壮地成长。
《中关村》杂志已经是中关村人创业路上不可分离的亲密战友,她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们,我们每个中关村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她已经是创业队伍里的重要成员,是中关村创业者的亲兄弟。
当风雨来临的时候,她和中关村创业者风雨同行,共同克服困难;当每取得一份成就她就会一起欢欣鼓舞,继往开来。
回顾创业历程,中关村杂志社人那匆忙的身影,历历在目,她领衔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是我们创业路上闪亮的明珠。无法记得有多少次理论研讨会、展示会、交流会、庆功会、新闻发布会、中关村创新谱新书发布会,那每一个令人激动的场景都使人难以忘怀,无不浸透着中关村杂志社人的心血。
这样一个成功的杂志社,一定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并且一定有一个杰出的领头人。只要提起中关村杂志社,我们没法避开卫汉青这个名字。在我们的眼里,他就是朴实、憨厚、勤勉的园丁,他总是一个辛勤的耕耘者。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每每见到他都是在风尘仆仆的忙碌中,总是以企业家忠实的朋友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身旁,他那熟悉的声音总是让人感到亲切。除了公开场合的辛勤奔波,我们翻开每一本杂志都会强烈地感到她幕后的默默的奉献和多年的心血。每本杂志的《刊首语》,一年又一年,本本如此,篇篇精彩,每篇文章都显现出敏锐的思维、超前的意识、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考,每次读起来都获益匪浅。
如果没有一颗火热的心、炙着的爱,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不了解的人一定会认为我在吹捧,而我对我说的每句话都问心无愧。了解实情的人一定有同样的结论!
中关村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关村》杂志也一定会做出卓绝的贡献。
中关村杂志社十岁正年轻,祝中关村杂志社永远年轻!中关村杂志社引导潮流,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