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均等服务到知识公平
2013-04-29文蔚
文蔚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均等服务的政策落实进行了分析,其次提出了知识公平的概念,从其本质描绘了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与价值导向,最后提出管理创新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知识公平;差异
一、绩效评价:评估公共图书馆均等服务的政策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议题以来,准确领会把握和实施均等化原则,是我国公共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和工作的动力。首先,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批示;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提出中央财政2011年新增公共图书馆等免费开放经费约18亿元。显示了国家对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关切,对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坚定决心。其次,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广大群众受益。截至2011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及其公共空间设施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一惠民措施带来的直接社会效益就是吸引更多人次入馆阅读和学习①,公众无需任何花费即可享受文化盛宴,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学习热情。再者,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主要表现在馆舍建设和馆藏等方面②。一方面是馆舍建筑面积的增长和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是图书馆总藏量和人均拥有公共图书册数的大幅增长与逐步合理规划的藏书种类,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改变了过去“无处可去,无书可读”的尴尬境地。
公共图书馆均等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首先,整合公共图书馆资源的能力决定着公共图书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属于行政属地管理体制,是一种典型的一级政府负责一级图书馆的横向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导致直接的后果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主体的不一致,各单位之间的组织和协作缺乏领导性和统一性。不仅财政资源分配不均,更重要的是资源整合能力差,信息共享难,难以形成覆盖全地区的网络共享模式。既增加了各地图书馆的经济负担,又导致资源的闲置浪费。
读者个人的阅读意愿与习惯制约着公共图书馆均等服务水平的提高。由于个体社会层次、学识背景及个人意愿的差别,公众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和使用能力存在差距。因此,即使在免费公共图书馆机制下,公共图书馆其实还是不公平地被利用着,那些急需知识补充和更新,不断提高文化层次的群体仍然徘徊在公共图书馆门外。其次,部分读者仍停留在传统纸质阅读的习惯上,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无法适从。一方面,使得图书馆新型技术应用的搁置,另一方面,反复的咨询和提问增加了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负荷量,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由此可见,提高读者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阅读行为与习惯至关重要。
公共图书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当我们着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技能、业务水平时,却忽略了对他们服务意识的培养。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各阶层人士主动进馆阅读,这其中不乏一些残障人士、农民工,改变了过去图书馆馆员只需要服务于知识分子、中高阶层等少数群体的现象。现实状况的改变需要馆员不断转变思想,转换工作方式。但是,仍有部分馆员保留过去老旧的工作方式和态度,不能与时俱进,轻视甚至漠视弱势群体,使读者即使入馆学习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服务,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致使图书馆资源得的不合理分配。
二、知识公平:引导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前景
知识公平,是指在公共图书馆资源免费开放下,所有读者享受无差别、无歧视的平等服务,能够获取足够满足自身需求的阅读资讯,从而丰富个人精神生活,提高个人素质。知识公平和学习型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意识紧密相连。学习型社会的制度应以人人都能够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而努力[1]。它所提倡的学习全民性、终身性、自主性和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全程性、民主性相互契合,密切联系[2]。可以说,知识公平是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对公共图书馆均等服务的终极追求,是引导公共图书馆均等服务的前景所在。
国家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在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缩小社会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它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现状,是从政治学上对国家发展的一种展望。知识公平则是一种价值理念,它不能给公共决策者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它本身是作为一个目的而存在,是服务均等化发展所要达到的境界和努力的方向。服务均等化和知识公平,前者属于政治范围,后者属于社会范畴;一个是手段,一个是目的,两者必须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找到契合点。因此,引导公共图书馆服务从均等化到知识公平,是对手段的本质追求——根本目的是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图书馆均等化政策,实现最广阔的社会效益的体现。
追本溯源,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就是其“公共性”。公共图书馆之所以为“公”,体现在充分表达了公民意志上。从古希腊先哲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康德、洛克,“人人生而平等”,“人权”,“自由”等观念深入人心,在这样长期的发展进步中人类酝酿确立了平等与公平的理念,从而影响和改变了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现代人不仅想活着,更想体面的有尊严的活着。这催生了公众对幸福生活的更高追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实现幸福生活的一种手段,它反映的了公民平等获取信息,渴望知识公平的内心诉求,是社会公众提升和完善自我,同时维护信息公平的意志折射和物化的结果。公民意志即社会意志,在秉承公平和平等的理念之下,成就了公民平等获取信息和公平配置社会信息的追求。知识公平是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种本源回归,是对服务均等化的一种超越。
知识公平对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意义重大。知识公平不仅强调资源获取的公平,同时追求个人能力的提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张康之教授在《公共行政的哲学与伦理》一书中提出,“为社会提供公正应当站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出发点上”,“衡量社会进步,最为根本的是要看能否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3]。由此可见,知识公平是服务均等化在公共文化事业层面上的社会效益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公平能以点带面,对我国其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起借鉴作用。 “官二代”“特权”这些字眼背后都折射出一个敏感话题——公平问题。社会资源能否进行合理地分配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如果能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打开一个缺口,真正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这对于我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意义重大。
三、价值导向: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知识公平贯穿于公共图书馆均等化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始终。
起点公平是指主体的起点条件要平等,包含了主客观两种公平。客观上是指图书馆资源的分配要公平,无论从国家财政的补贴支持力度,到图书馆实际落成数量、规模,以至图书馆藏书数量、种类等都要与当地民众实际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厚此薄彼。从硬件设施、客观环境上保障公民享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公平的起点。从主观来说,是指所有读者都具备相同的学习能力。事实上,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要做到起点公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种公平,不是客观上同一条起跑线的公平,或者是跑步线上的人的能力的公平,而是起跑线上每个人对终点的追求,对胜利的渴望的意愿是相似的,相同的。正如康德所说:“当我们评价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时,我们要评价产生着一行为的动机,而不是它所产生的后果。”[4]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提供均等化服务时,一方面要保障图书馆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公众观念的引导,从根源上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诉求。
在过程中,我们追求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的图书馆公共服务。提供差异化的图书馆服务不代表该过程是不平等,不公正的,反过来,这才是适合图书馆的发展之道。亚里士多德主张分配性的公正, 即“按照所说的比例关系对公物的分配”,其分配的原则包括“数量相等”和“比值相等”[5]。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种分配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之上,对个体实行一种均衡的分配,即根据读者的不同的文化层次需求提供不同的阅读服务,通过均衡分配缓解之前的固有的不公正,从而达到效果均等的结果,实现真正的平等。这种使用手段不同,但是谋求效果相同的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的思路恰好用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上来。它的运用与读者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需求密切相关。由于知识结构,经济条件,社会阶层的差异,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适当的政策倾斜,为弱势群体,包括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等提供必须的基础设施和专业指导,同享阅读乐趣。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中,结果公平不能生硬的理解为每个人要读到相同数量和相同质量的书。它是建立在过程公平基础之上,所以结果也会因人而异。本文提出三个指标用以考核结果公平。首先,对服务的满意度。包括对图书馆馆舍建设,藏书数量,图书种类,电子信息提供等可以用数字量化展现出来的硬件设施的评估;其次,对馆员的认可度。是指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候是否受到了馆员的平等对待,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热情的服务;知识的有效利用率。根据读者信息反馈,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只有读者当读者融入到读书学习的过程,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公共图书馆均等化建设才有意义,知识公平才算是实现。
四、管理创新:公共图书馆促进知识公平的路径
公共图书馆要实现知识公平,关键在于管理的创新,包括体制、管理方式和服务三个方面。
突破体制障碍,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或者地区公共图书馆行业性服务联盟[6],是在现有条块分割体制内解决资源共享行之有效的办法。总/分馆建设要求加强从省级图书馆到地方县市之间的纵向联系,和各级平行图书馆之间的横向沟通,在现有基础上,以总馆建设为中心,结合各地群众创业致富、生活生产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设立特色馆藏、专业分馆。明确总/分馆之间的权限和职责,在管理和服务上达到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建立一种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图书馆服务联盟。该模式或联盟在构建时,尤其要加强对农村等偏远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援,保障弱势群体有书读并且读好书的基本权利。在推进总分馆,服务联盟建设的同时,加强区域网络服务势在必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阅读方式③,打造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和服务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对于足不出户、偏爱数字化阅读的读者而言是享受阅读乐趣的新方式。公共图书馆建设一定要在适应新型外部环境下寻求更多、更广、更深层次的资源共知、共建和共享。
改革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改变图书馆自上而下单向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一方面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公民切身体验,有助于换位思考,赢得对图书馆人辛勤工作的更多尊重,同时把公众诉求及时反馈到志愿活动工作中去,使图书馆决策更加科学化,服务更加优质化。同时,注重拓宽服务领域,提供差异化服务。例如,逐步开放自助服务,网络服务,手机服务等多种服务类型,满足不同读者使用需求;针对残疾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开设特殊服务,提供必备的基础设施,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提高其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公共道德的宣传和教育,让公众在享受免费的图书馆资源时,遵守图书馆章程,爱护公共财产等。
加强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能力、服务态度是展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窗口。首先,培养和塑造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至关重要。伴随着公众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入馆学习,要求馆员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主动、热情、细心和周到的服务,创造一个平等、友好、开放的阅读氛围,真正体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保障读者享受到公正平等的待遇。其次,吸引更多跨专业且具备现代信息检索技术能力的综合人才,平衡馆内知识技术结构,丰富馆员的队伍建设。最后,引进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让内部竞争和外部监督不断激发馆员的工作斗志,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公平”是现代民主的核心价值。从知识公平角度探寻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本质内涵和发展前景,是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所在。从形式到结果,从均等服务到知识公平,让每一位公民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哈钦斯.学会学习[M], 1968
[2]http://www.hroot.com/contents/6/983.html
[3]张康之.公共行政的哲学与伦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1
[4]Immanuel Kant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 1785, translated by H. J. Paton .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964: 126-128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5
[6]徐林.建立地区公共图书馆行业性服务联盟的设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5):76-77
附录:
①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数据计算, 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3.28亿人次,比上年的3.22亿人次增长2%,相较于2005年的2.33亿人次增加近一亿。
②附表(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数据列表展示)
③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快增长势头。2011年有29.9%的18-70周岁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10年的18.1%增加了11.8个百分点;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0年的23.0%增加了4.6个百分点;有5.4%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10年的3.9%增加了1.5个百分点;有2.4%的国民用光盘取读,比2010年的1.8%增加了0.6个百分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去年增幅均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