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该不该翻译成“dragón”
2013-04-29潘洋
潘洋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主要策略,对这两种策略的选择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探究中国“龙”翻译成“dragón”是否合适出发,主要从汉语俗语的西译入手来浅析这两种策略在汉西翻译中的运用,以期对翻译工作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龙;dragón;归化;异化;文化差异
Ⅰ. 归化和异化简介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具体地说,归化的翻译原则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① 而作为与之相对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即努力做到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风味,使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得以存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而不惜采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② 从本质上讲,归化和异化的主要分歧在于如何对待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归化策略主张消除文化差异,使原文内容在目的语中易于理解,但这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原作负载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的流失;而异化策略着眼于保留文化差异,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文化的“原汁原味”,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目的语的语言规范。
Ⅱ. 归化、异化与意译、直译的比较
根据归化和异化的定义,人们很容易将这对范畴与意译、直译这对争论已久的概念混淆起来,甚至有人认为归化、异化只不过是意译、直译的新名字,但其实不然,这两组概念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归化和意译都指译文通顺,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范等等;异化和直译都追求与原作的等值,尊重源语的语法规范。”③ 但事实上,意译和直译是在语言层面进行的讨论,而归化和异化尽管也讨论语言形式之间的差异,但更多地是在文化的层面来进行研究;意译和直译可以认为是翻译的技巧或方法,而归化和异化则是翻译的策略,策略指导方法,这两组概念之间存在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意译和直译停留在语言层面,二者的对立性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归化和异化是从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方面(以后者为主)来考虑问题,可并存于同一次翻译行为中,所以除了对立性,归化和异化还有并存性。因此,归化和异化是对翻译研究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接近本质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讲,归化和异化策略的提出使翻译理论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Ⅲ.“dragón”还是“Loong”?—归化还是异化?
一直以来,“龙”这个中国特有的形象在翻译成西班牙语时常被译为“dragón”,可是这两个概念一样吗?能这样毫无障碍地转换吗?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龙,飞天神兽,在中国是神圣而强大的存在。作为中华文化一种独特的凝聚和积淀,是至高无上的,是王者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它的事迹贯穿于华夏民族整个光辉灿烂的历史,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了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它在中国文化和历史里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强大、尊贵、自信、出类拔萃和超越一切。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ón”则是传说中的一种凶猛的巨型怪兽,是邪恶的象征。由此看来,中文里的“龙”和西语里的“dragón”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甚至可以说二者在两种文化里的形象是截然相反的。因此,用“dragón”来翻译“龙”这个在中华文化里享有崇高地位的形象是十分不妥的,而中国人在西方人面前自称“Descendientes del Dragón”(龙的传人)更是一种自我妖魔化。
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可以用“Loong”来翻译“龙”。“Loong”的两个“O”就像龙的两个大眼睛,又能让人联想起英语中的“long”(长),因此可以视为一种较为形象的翻译。在西语中,也可以引入“Loong”作为对“龙”的翻译。对比这两种翻译,我们可以发现,把“龙”翻译成“dragón”时,由于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存在“dragón”这个概念,便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过程;而翻译成“Loong”时,西方读者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才能明白这个“Loong”的含义,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便分别是我们所说的归化和异化。
Ⅳ. 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汉西翻译中的运用
在汉西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碰到许多涉及文化差异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这两种策略的运用。毛主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堪称经典,而“纸老虎”的翻译在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el tigre de papel”,另一种是“espantajo”(稻草人)。如果翻译成“espantajo”,西方读者也能明白其外强中干的内涵意义,而如果翻译成“el tigre de papel”,反动派那种张牙舞爪、貌似强大但实际上外强中干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在这个例子中,“espantajo”属于归化的翻译,西方读者通过“稻草人”这个在目的语中业已存在的形象可以毫无障碍地抓住其内涵意义,但却失去了其文化层面的丰富含义;而作为异化译法的“el tigre de papel”虽然需要目的语读者另加思考,但源语的文化意味却基本得到了保存,表达效果也无疑要强于前者,否则这个翻译也不会风靡世界了。
4.1 汉语有而西语没有的概念的翻译
汉语中有许多概念西语中是没有的,如“阴”、“阳”、“风水”,以及上文中提到过的“龙”等,在翻译这些概念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只能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应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如在常世儒教授的《西班牙语口译》(2007)④ 一书中就有关于“风水”的翻译:
后来来了一些风水先生……
Más tarde, vinieron los sen~ores de Feng Shui...
……
是风向水流的意思。风水先生能够解释住所和坟地四周的风向水流的凶吉。
Significa el flujo del viento y las aguas. Son unos sen~ores que sabían interpretar la bondad o la maldad de los vientos y las aguas en el entorno de las casas y el cementerio.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以音译的方式来处理“风水”这个在西语中不存在的概念,并辅以解释,保留了文化差异,也达到了沟通的目的。
作为翻译中的另一种策略,归化翻译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归化和异化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对待文化差异,异化着力于保留文化差异以使目的语读者也能领略源语文化的风味,而归化则主张克服文化差异以方便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在俗语的翻译中这两种策略的对比尤为明显。“说曹操,曹操到”在西班牙语中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俗语“En nombrando al rey de Roma, luego asoma”,这两个俗语从其内涵意义来讲大体对等,都表示的是说话人刚提到一个人物,这个人物便出现了,强调了一种巧合。但原文中作为文化差异的“曹操”在译文中不存在了,代之以“el rey de Roma”这样一个目的语中的形象可以使西语读者不必纠结于“Cao Cao”为何物而顺利地理解其含义。相比这种归化式的翻译,异化策略会保留“Cao Cao”这个文化差异并通过解释来引导目的语读者了解“曹操”背后的文化内容。对于这两种策略对该俗语的翻译,异化的译法似乎更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因为这类读者的阅读目的主要就是了解源语文化;而相对来说,归化的译法更适合交际场合如口译,因为相较于其指示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似乎更关注其内涵意义。
4.2 汉语和西语共有且内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的翻译
但是在某些俗语的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矛盾似乎被调和了。例如,“隔墙有耳”可以翻译成西语的“Las paredes oyen”,这个翻译同时符合归化和异化的标准,其原因就在于在这对俗语中文化差异表现得并不明显。类似的例子还有“眼不见,心不烦”(Ojos que no ven, corazón que no siente),“趁热打铁”(Al hierro caliente, batir de repente),“有理不在声高”(El volumen de tu voz no refuerza tus argumentos),“祸不单行”(Las desgracias nunca vienen solas),“竹篮打水一场空”(Coger agua en cesto)等等。这些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归化和异化的分歧主要还是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如果差异不存在或表现得不明显,也就无归化和异化之分了。据此,一些承载文化差异不多的汉语俗语大可直接以异化策略翻译成西语而不会造成太多理解上的困难,例如⑤: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Cuando pelean garza y almeja, el pescador hace fácil pres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uando la manta religiosa acosa a la cigarra, detrás acecha el canario.)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Mientras haya montes verdes, no hay que inquietarse por la len~a.)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Un fénix desplumado vale menos que una gallina.)
4.3 汉语和西语共有但内涵意义不同的概念的翻译
但并不是所有汉西共有的概念都有相同的内涵意义,“例如,汉语的‘醋有嫉妒的意思(语用意义);西语的vinagre(醋),却表示‘不高兴(也是语用意义),比如cara de vinagre,就是‘侉着脸的意思。汉语的‘酸和西语的‘agrio,指称意义相同,用于修饰说话的语气、言辞或人时,也都有语用意义。但汉语的‘酸,是说讲的话或讲话人‘迂腐;西语的‘agrio,是说讲的话或讲话人‘粗暴。”⑥ 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归化的策略抹去文化差异,也可采用异化的策略,但此时要注意向目的语读者说明该概念在汉西两种文化中的内涵意义不同,如“红白喜事”⑦ 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什么红白喜事,讨媳妇,死了人,大办其酒席,实在大可不必。
Cuando la gente se viste de rojo o de blanco con motivo de un matrimonio o una defunción, es de todo punto innecesario ofrecer banquetes ostentosos.
众所周知,“红白喜事”在中国文化里代指婚礼和葬礼,而在西方却是白色和黑色象征了这两种礼节。这是因为“红”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喜庆,而在西方文化中象征危险、暴力;“白”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死亡、肃杀,在西方文化中则象征高雅、纯洁;而“黑”在西方有死亡、凶兆的象征义,在中国文化中则没有。正是文化差异赋予了同一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内涵意义。在这个例子中,译者没有采用归化的策略将其译成“vestirse de blanco o de negro”,而是通过增加“con motivo de un matrimonio o una defunción”这一解释保留了“se viste de rojo o de blanco”这一文化差异,同时也避免了西语读者的误解。
综合来看,源语(汉语)文化有而目的语(西语)文化没有的概念(如“龙”、“阴”、“阳”、“风水”等)必须采用异化的策略翻译,但应加注解释;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共有且内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如“隔墙有耳”、“趁热打铁”等)既可归化也可异化,至于选择哪种策略要考虑文本特点、目的语读者等因素;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共有但内涵意义不同的概念(如“醋”、“酸”、“红”、“白”等)可以这两种策略都采用,但两种策略的优缺点都表现得较为明显,归化抹去了文化差异,但使目的语读者失去了了解源语文化的机会;异化保留了文化差异(有时甚至会导致文化冲突,如“红”、“白”等),但为了解释并使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这些差异,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Ⅴ. 结语
归化和异化是在更高的层面—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的两种策略,就像意译和直译是因语言形式的不同而存在的一对概念一样,归化和异化是因文化差异而存在的一对范畴,二者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策略有各自的优缺点,自然也有分工的不同,如异化策略比较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因为翻译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便是传播源语文化,如果一味地归化,丢掉了源语文化的原汁原味,使译文读起来像一篇译入语的原文作品,也就背离了翻译的初衷了;相比文学作品的翻译,归化策略较为适合强调交际功能的文学体裁的翻译,如科技类文章、新闻报道、以及口译场合等。
但是由于笔者水平的限制,本文对归化异化这对概念的分析还远远谈不上全面,如关于两种策略在汉西翻译中的运用,就只是选取了少量较为典型的俗语为例,还远未触及语段乃至语篇中这两种策略的运用。对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在汉西翻译中的问题还缺乏宏观的把握,也未能就两种策略在翻译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使得文章在说服力和实际应用价值上还尚显不足。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笔者仍希望文章对该问题的思考能对汉西翻译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注解
①朱安博(2009: 4)
②朱安博(2009: 5)
③朱安博(2009: 12)
④常世儒(2007: 82-83)
⑤Chen Zhi(2006: 64-65)
⑥赵士钰(1999: 55)
⑦方瑛等(1995: 210)
参考文献:
[1]Chen Zhi. Las connotaciones culturales en la traducción de las expresiones idiomáticas entre el espan~ol y el chino. Almería: Arráez Editores, S.L., 2006.
[2]García Yebra, Valentín. Teoría y práctica de la traducción. Madrid: Editorial Gredos, S.A., 1982.
[3]常世儒,《西班牙语口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方瑛等,《简明汉西成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高希峰 高蔓 方倩,《精选西班牙语谚语2000句:西汉对照》.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6]盛力,《西汉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赵士钰,《新编汉西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