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李卓然的革命情谊

2013-04-29刘秋林

湘潮 2013年6期
关键词:西路军

刘秋林

毛泽东和李卓然不但是同乡,而且都曾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两人的革命情谊始于中央苏区。

在中央苏区

李卓然于1920年秋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唯一一位在法、俄留学10年,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早期职业革命家。

1929年,李卓然从苏联回国,先在上海从事兵运工作。1930年秋,他被调往中央苏区,任中央红军司令部直属队党总支书记、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办公室主任。这一年,毛泽东一边打仗、一边写文章,饥一顿,饱一顿,吃、住、穿、行没有一点规律,非常艰苦。由于毛泽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又有严重胃病,面黄肌瘦,李卓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亲自到驻地村中寻找了一位勤劳、贤惠、细心的杨刘氏来给毛泽东做饭、洗衣、缝补。李卓然亲自教会这位大嫂做湖南湘乡和韶山口味的饭菜。只要没有战事,李卓然就让这位大嫂给毛泽东熬中药。时间一长,村中风言风语传出,大嫂深明大义,坦诚对待谣言。大嫂的丈夫、公婆及全家都支持大嫂。为不让谣言传到毛泽东耳边,这位大嫂的公婆亲自出面召集周边父老乡亲到自家庭院喝茶,当着大家的面,证明自己的儿媳是清白的,证明毛泽东是清白的。当时,李卓然也在场,他给全场乡亲深深地鞠躬说:“全国人民忘不了江西父老乡亲的伟大贡献,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们,永远记住江西人民的恩情。”

1931年11月初,在中央苏区党组织召开的赣南会议上,毛泽东受到王明排挤而撤职。下旬,毛泽东病倒,带警卫班到瑞金城郊东华山古庙休养。李卓然多次到庙里看望,每次都带江西老表上山采集的中草药送给毛泽东。9月,李卓然被派到赣南任县委书记,纠正李韶九在“肃反”工作中的扩大化错误,罢免了李韶九,解救了100多位干部,毛泽东感到非常欣慰。

在长征和西征中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李卓然是20位遵义会议参加者之一。在会上,李卓然全力支持毛泽东。他以红五军团付出惨烈代价为依据,批驳了错误路线给红五军团造成的巨大损失,旗帜鲜明地站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一边。在我党生死攸关的转折关头,他是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要人物之一。李卓然在党史、军史的这次极其重要的历史转折中作出了特殊贡献。

1936年10月,红三十军、红九军、红五军渡过黄河西进,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陈昌浩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李卓然任常委兼政治部主任。后来,孤军深入的西路军屡遭国民党马家军骑兵的追击,战事连连失利。1937年3月,西路军在石窝山召开了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议,决定由李卓然、李先念等8人组成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李卓然任工委书记,统一指挥西路军。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回电同意此决定。但西路军终因力量悬殊和其他复杂原因归于失败。

1937年6月,李卓然一行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回到延安。12月28日下午,李卓然集合李先念、程世才、李天焕、郭天民、曾传六5位原西路军领导干部等候在军委招待所。在毛泽东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他们从军委招待所步行到凤凰山毛泽东的住处门前。毛泽东穿着朴素洁净的灰布军装,面带微笑,站在那里迎接他们。毛泽东一边和李卓然他们一一握手,一边亲切地说:“你们辛苦了!”毛泽东让大家进办公室坐下,还亲自打开一筒香烟,分别递给每个人抽。随后,便请大家共进晚餐。

晚饭后,毛泽东点着一支香烟,在祥和的气氛中谈起了西路军。毛泽东说:“西路军是失败了,但这不是说西路军广大干部和战士没有努力。他们是英勇的、顽强的。经常没有饭吃,没有水喝,冬季没有棉衣,伤员没有医药,没有子弹就用大刀、矛子和敌人拼杀。这种牺牲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他对李卓然说:“西路军战斗到最后,你带领一部分同志,排除万难到达了新疆。这种坚定的行动,除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其他任何军队也是做不到的。”毛泽东还扼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大家尽快从西路军的失败痛苦中走出来,振作精神,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积蓄力量。他充满信心地预言:我们一定会打败日本侵略者。

最后,毛泽东鼓励李卓然他们说:“革命斗争中,有胜利也会有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西路军的失败中吸取血的教训。相信中国革命的前途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的一席话,给了李卓然极大地鼓舞和安慰。但是,毛泽东的这次接见也留给李卓然一个深深的疑问。整个谈话过程中,毛泽东不仅只字不提西路军失败的责任问题,而且还表扬了李卓然,这让李卓然心里感到有些没有底,甚至有一种莫名奇妙的预感。

凭着一个老共产党员高度的党性觉悟,李卓然心里很清楚,如果按照《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议》来划分责任,他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从内心来说,早在离开新疆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但那时他还不知道他将要承担的不是单纯的军事责任,而是重大的政治责任,是路线的责任。

离开毛泽东住处,李卓然苦苦思索,觉得党中央的决定对西路军来说,显失公允。他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当面向毛泽东做一个报告,为生还、失散、死去的西路军将士寻求一个公平。他还想把马家军的基本力量、作战特点,马家军仇视汉人、仇视共产党的狭隘民族心理,河西恶劣的作战环境,报告给毛泽东。

在陕甘宁边区

1938年元旦之后,正当李卓然积极在陕甘宁边区争取和毛泽东见面的时候,1月3日上午,毛泽东派工作人员到军委招待所通知李卓然到住处谈话。

来到凤凰山毛泽东住的窑洞门前,没等李卓然喊报告,负责通知李卓然的工作人员就喊了报告。毛泽东听到报告声就迎到门口,大声说:“是卓然同志到了吧,快请进!”李卓然叫了声:“主席!”

毛泽东掀开厚布帘子,还是那身朴素洁净的灰布军装,“快进来。”毛泽东说。

毛泽东倒了一搪瓷缸开水,递给李卓然,说:“喝点热水,也暖暖手。”

李卓然双手接过搪瓷缸,手上暖暖的,心里热乎乎的,激动的眼泪像一股暖流差一点就涌出眼眶。毛泽东招呼李卓然坐下,自己也和李卓然面对面坐下,点上一支香烟。“你回来好多天了,早就该和你聊聊,一直很忙,今天终于有时间了。”毛泽东看着李卓然说:“你也有一肚子话想跟我说吧。”毛泽东接着又说:“今天我们先说说西路军失败的事情,再谈谈今后的工作,你看怎么样?”

毛泽东的和蔼让李卓然感到特别的亲切,特别的轻松,仿佛一下子回到8年前的时光里。8年前,刚刚而立之年的李卓然从苏联回国,到瑞金不久就被毛泽东调到身边,这样近距离的接触是家常便饭。但从到红一军团之后,他们相聚的机会就少了许多,遵义会议一别,都快两三年没有这样单独谈过话了。在毛泽东的感染下,不一会儿李卓然就完全放松了。李卓然就西路军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作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详尽的分析。李卓然的谈话,在少数民族政策、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贫困地区根据地建设等问题上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尤其重要的是,李卓然以军事家的眼光,从政治背景、战略战术各方面对西路军和马家军所进行的精辟分析,引起了毛泽东的深深思考,为后来研究抗日游击战术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毛泽东对李卓然在西路军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特别肯定了李卓然的军队政治思想工作能力,甚至还提到在瑞金李卓然为红军编译的苏联红军政治工作条例。毛泽东强调说:“这是工农红军得到的第一部政治工作条例啊!卓然,教育军队、培养干部你是行家啊!”话题很自然地转到李卓然的工作上来了。毛泽东为把李卓然安排进正在组建的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干部教育科埋下了伏笔。他说:“这些年,我们的干部队伍损失很大,现在干部的储备极其有限,干部的素质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也很不适应,尤其是军队,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满足革命发展需要的干部啊。现在你回来了,正好,你就到我这里来给我搭把手,(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里面设置了一个干部教育科,现在还是个空架子,你去把这项工作抓起来,王若飞同志会配合你的工作,你看怎么样?”

李卓然面对自己从兵团级政委降八级到科长的事实,坦然一笑,说:“干部教育对开国与固权都极为重要,让我从事教育工作,为今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进行新的探索,这说明了党了解我、器重我、信任我。”总政组建几个月以来,这个教育科长还始终没有合适的人选,毛泽东心里十分清楚,把李卓然用好,完全可以做到一举多得。

对于教育科长这个职务的高低,李卓然根本就没有去想。在李卓然心里,一名败军之将,一回到延安毛泽东就把这么重大的责任交给自己,这样的信任,已经是何等的宽容,它比任何的嘉奖和提拔更有意义。对于人生轨迹的这一改变,李卓然虽然是身不由己,但是,似乎感觉到毛泽东把这副担子交给他的时候,对他抱有那种特别的期望和信任。没有犹豫,他当即接受了毛泽东的这个安排。

1939年初,毛泽东找到李卓然说:“现在我们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死,二是生存,三是解散。生存需要物质,怎么办?”李卓然讲:“管仲曾提到过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人之道,莫如教之。所以,我想我们宣传部所辖的人员除战地记者不能委派外,我带一部分人,进山种烟,烟的收入要高一些。”毛泽东答应了李卓然的请求,同时毛泽东让李卓然在进山种烟之际,研究中国共产党史。李卓然没有辜负毛泽东对他的信任,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写出了7万多字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交给毛泽东。

1942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天正下着大雨,会议室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被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便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卫部门要把农民讲怪话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被毛泽东制止了,但这个农民的话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要求西北局宣传部长李卓然带人下去,深入调查农村实际情况,看农民群众是否能够担负起征粮任务。李卓然带领宣传部干事秦川、柯华等下农村。他们白天与贫农、中农、富农、村干部、小学教员、老秀才各色人等谈天说地,广泛进行农村调查,晚上挤睡在一个土炕上,把衣服翻过来边用小扫帚扫虱子,边讨论调查心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卓然写出了我党在陕北的第一个农村经济社会现状的综合调查《固临调查》。这个调查经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印发整个陕甘宁边区,对推动边区生产经济的发展,增加财税收入,打破敌人的封锁,巩固边区建设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为毛泽东研究三农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数字。

1942年整风运动中,康生想尽一切办法,要在李卓然主持的西北局宣传部中多掏出几个“反革命”来。这个部没有一个工农干部,全部是从白区或是从海外投奔延安的知识分子,康生揪住不放。但是,李卓然就像母鸡护小鸡一样,呵护着这一批未来新中国的精英。李卓然巧妙地和康生斗。康生恨李卓然恨得咬牙切齿,常常骂李卓然把宣传部搞得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是个独立王国。然而,李卓然有毛泽东这一把大伞,又有留法勤工俭学和从莫斯科回来的战友及长征途中的生死战将们的护围,所以康生无可奈何。

在东北和北京

1949年4月,李卓然调任东北工作,他与莫斯科老同学老同乡李富春辅佐高岗5年之久。1954年党内批判高岗时,有一位身居高位的南方干部,出于善意提出:“高岗佩服李卓然,敬重李卓然。听了李的不少建议,可是李卓然几次检讨不深刻。”这时,毛泽东插话:“高岗不信任李卓然。”

1955年,毛泽东调李卓然接替刘少奇任马列主义学院(即中央党校前身)院长,而李卓然到校半年就辞去了这一重要职务。因为,这时的李卓然已模糊察觉到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固权、建国方略上的分歧。因此,即使有刘少奇热情挽留,还有共同留法时的邓小平的四次长谈挽留,更有毛泽东为没有留住李卓然还生了气,李卓然还是离开了号称共产党心脏的中央党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已开展半年了,时被毛泽东封为“阎王殿”的中宣部,其他部长、副部长都被打倒了,可是李卓然却没有一张大字报。康生到毛泽东处告阴状。毛泽东听完后讲:“李卓然不工作。不工作就是最大的错误。”康生如获至宝,拿着这把尚方宝剑,让宣传部的造反派批斗李卓然。

一场场的批斗会,斗得李卓然难以招架,精疲力尽时他就用这句毛泽东语录回敬造反派:“毛泽东批评我不工作是最大的错误。我要触及灵魂彻底检查,彻底悔改。”这种可笑的批斗会,无论怎样上纲上线,也上不到叛徒、特务、反革命线上。所以,以后李卓然的部下开他的玩笑说:“毛泽东在这种时刻所说的双关语,其实是对你最大的保护。”

1971年林彪折戟温都尔汗。李卓然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出来工作,毛只在他的信上画了个圈。而对其他人都有批示,这是个谜。

1989年,李卓然在离开人世昏迷之际的最后几秒钟最清晰的一句话是:“毛主席北上没有叫上我。” ◇

猜你喜欢

西路军
张文喜
近十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述评
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董汉河先生学术访谈录
弘扬红军精神 讲好西路军故事
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西路军精神的讲话座谈会在京召开
西路军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
西路军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的纪念与传承
真诚面对历史
西路军历史问题的认知转变始末
弘扬主旋律 讴歌西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