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价格不能只看冰山一角
2013-04-29刘尚勇
刘尚勇
经常有朋友问画的价格是如何制定出来的?我学生的画卖得很贵,为什么我的画卖不掉?某画家跟我是同学或者我们一起出名的,但是他的画已经卖得很贵了,而我的画为何没人要?经常在拍卖中遇到当前在世画家的画都卖得贵过齐白石的画,这合理吗?这样的画能买吗?还有一些新近想入市的画家问如果把画拿到市场上来,应该怎么定价?怎么定价才合理?市场才能接受?
去年有人提出,某某画家画的画都千篇一律,好像都是复制的,几乎一模一样。这样的画居然也能卖?这样的画确实能卖,而且还卖得不错,这到底又是什么原因?更传统一点的问题还有这样的,就是有人认为我只要把画画好了,我的画的价钱未来一定会很高,果真会这样的吗?过去有句话讲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些问题回答多了以后,笔者开始有了一些思考。
书画的价格谁说了算
首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艺术品(这里主要讲书画)的价格或价值?这种价值和价格由谁说了算?
过去更看重的是从艺术本体价值认定的方法,说这个人是某某画派的,这个画派很有名;或者说是某某学院的,比如中央美院毕业的等等,或者说是国家画院的画家,当我们收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是做了绘画水准的认可。但是后来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评价一幅画的好与坏,主要是看对政治服务的好与坏。这个时候是政治决定论,评价语境是社会功用目的。
改革开放以后,由政治决定论变成了市场决定论。这在我们讨论艺术品或者书画好与坏、值与不值的时候,成为非常重要的语境,也是我们讨论书画价值与价格关系的出发点。
如果你要从艺术本体角度来讲,其实无所谓有价无价。通常都说艺术是无价的,甚至还可以把一些珍贵艺术品称之为无价之宝。说艺术无价,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耻于谈价,在讨论艺术的时候,说这个东西值不值钱,有一点俗气。还有一种情况,确实画的价钱或者艺术品的价值非常难确定。说这张画值这么多钱,那张画不值那么多钱,理由是什么?我们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虽然目前好像有一个很通行的说法——多少钱一平尺,但是毕竟卖艺术品不是卖布,不是卖工艺品,多少钱一平尺只是便于论价,按平方尺给画订价是最神奇的,至今还有人迷信这种方式。一方面耻于论价,一方面确实说不清。艺术品的价钱是我们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艺术品要有使用价值
那么,从市场角度我们是怎么认识书画艺术品的价值以及如何定价呢?
除了书画本身原有的艺术价值以外,我们还看到了艺术品其实是要被使用的。艺术品的价值不仅仅是虚拟的(说不清的),它的价值核心就是必须得有使用价值。古语说:“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外国很多画家都是在皇帝以及权贵们的资助下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比如说提香、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这样的大师都是教皇或者贵族向他们定画,其实就是他们的赞助人。中国早期的绘画,比如宋代的院体画,也是在宋代皇帝的倡导下把画家组织起来创作的。
很多艺术家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必须拿来为某些人服务。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涉及到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是说你要能将虚拟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但是你找不着为谁服务,就彻底完了。因为你没有服务对象,就等于没有人买你的单。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家其实最终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当然彻底不卖画的也有,比如梵高。
梵高一辈子就卖掉一张画,他不主张卖画,他是真正埋头画画的人。但是他生活非常困难,以至于生活来源都没有了。《红色葡萄园》是他惟一卖出的一张画。最可信的版本是这张画他卖给他弟弟了,因为他弟弟是商人,很有钱,但是很有钱也不愿意买他的画,只是不能看着哥哥饿死,好歹买一张,解决良心问题。后来又倒手卖给比利时的画家,现在这幅画在莫斯科。
这张画当时卖了多少钱呢?400法郎。这400法郎在当时能干什么?当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里,女主人公从朋友那里借了一根假项链,这根假项链值多少钱呢?500法郎。一个城市的平民为了出席应酬,戴一根假项链,都比梵高这张画值钱。当然如果说假项链存到今天,再与这张画比价钱,情况不一样了。今天这张画如果从莫斯科拿出来恐怕要卖1亿美元了,假项链还是假项链的钱。这是艺术品与普通工艺品的巨大区别所在。当然,《红色葡萄园》的巨大升值中一方面有较大的艺术虚拟价值,另一方面是后人拿来说事的实际功用价值。这说事的价值是后人追加进去的。
我相信今天我们所有的画家都愿意取得梵高这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不愿意做梵高这么贫困而死的画家。即使为了艺术而艺术,在那样一个尊重艺术的国度里,比如法国,作为艺术家,仅仅死抱着艺术也是很难生存的。
怎样才能够获得生存的空间呢?一般情况下,除了画画,画家是要出去任职的,有一定社会职务。比如说我们现在怎么认知画家呢?这个画家到底画得有多好呢?老百姓是看不懂的。当然他知道一个事情——体制价值,就是说这个人是美术家协会主席,那老百姓想,他应该画得很好,否则他怎么当了主席呢?此外,有些人是副主席,有些人是秘书长,有些人是理事。书法家协会也一样,在国家画院也是。对于老百姓来讲,国家画院的人,他应该画得不错,这是老百姓认知书画虚拟价值的一种途径。百姓在认识艺术的时候,是用一种社会价值方法来认知的,你不可能让普通百姓或者一般社会人群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这种方法很容易辨识,尤其是城镇化以后,很多事情要进行符号化管理,上述所说的那些职务都是不同的符号,这种符号就是一种身份识别体系。
明代很多画家都是有社会职务的,林良是锦衣卫指挥,相当于警长。锦衣卫工资很高,而且不受编制限制。这个时候皇帝也浑水摸鱼,给画家都安排这个职务。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画家只是领这一份工资,皇帝给画家订立一个身价,并且以此显示对画家的宠爱程度。在唐代的时候很多诗人,包括杜甫、杜牧、崔护等人也都有官职。杜甫是唐代写诗最好的,他是工部的员外郎,就相当于今天的工程设计院或者是建设部的巡视员,属于临时编制。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豪杜甫,也必须得有相应的社会身份,使得他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即使是最著名的艺术家,也必须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从古至今,社会给予艺术家生存的环境就是这样的,一个虚设的官职,就是让他到一个地方能够领到工资,不要被饿死,至于给多大的官职,这是由社会评判价值体系决定的。
当然如果从艺术价值角度来看,这个社会价值体系有时候比较荒唐。唐代写诗最好的应该是杜甫,他应该当宰相,但是没有,他当的官有点屈。用社会的价值、官职的体系(或称体制价值)去衡量一个艺术家,这里面肯定有很多问题。难道书法家协会主席真的就是写字最好的人吗?难道美术家协会主席就是中国画画最好的人吗?也不一定。但是,你总得有一种简便认知的方法,否则又归于“说不清”。
无论我们通过艺术评论还是通过一个社会职务的给予,还是进行商业的包装,实际上都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或者有一种办法来认识艺术家的价值。当然,这些方法应该综合应用,但是在实践当中往往会出现偏颇,都是强调一个片面的,因此看上去很别扭、很纠结。
哪些因素制约书画的身价
站在市场角度认知艺术的价值,很多人会借助经济的工具或经济研究的方法,像公开市场价值法、零售替代价值法、特征价值法等。还有两个指数,一个是国外很流行的梅·摩指数,另一个是雅昌指数。但所有这些工具并没有让大家感到信服,未能取得大家真正认可,成为给书画作品定价的简便方法。为什么呢?为什么书画定价这么难?艺术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不同于普通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品。画家的画怎么定价呢?画家的画不在物质层面,一张小画一定比一张大画卖得便宜吗?不一定。画家画的作品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审美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一种很虚的,若用市场上流行的经济学工具很难套用。
有没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办法还是在摸索当中,因为虽然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是并没有影响书画艺术品在市场上的流动。我们发现了一个情况,虽然我们说不清这张画应该值多少钱,但每次一交易,马上就有价钱。这在拍卖会上特别明显,当一张画拿到拍卖会上来了,很难说一定值多少钱,但是每次拍完了一定有价钱。怎么突然有价钱了呢?不是说价钱定不了吗?是无价的吗?怎么一卖就卖出价钱了呢?这个价钱的产生是有道理的,它在这个特定的时刻,真实地反映了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因为我们知道有一句最重要的话:“市场永远是正确的。”这个价格就是我们重要的参考系数,甚至在同一个画家的、同类作品继续交易的过程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当然即使这样,也不能够定出一个永远正确的价格。每一次还要靠市场重新定价。
到底哪些因素制约了艺术品的价格呢?过去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劳动价值论,一个产品有价值或者有价格、原因就是产品中投入的时间、材料、能量、技能,包括技术工人的水平。过去还有8级工,你是3级工还是5级工、8级工,所拿的工资是不一样的。成本加上利润,你就可以给这个产品定出一个价格。产品的定价不可太过暴利,国家物价局会根据社会平均投入比及社会平均利润率对价格进行管理。
但是对艺术品国家物价局是没办法管理的,没有人知道这个画家到底画了3天还是画了5天,还是用5天画的画一定比半个小时画的画值钱。从物质的层面看,画画投入的不是很值钱,就是用工用时钱,原料也不值几个钱。经常有画家一平尺卖10万元,如果用劳动价值论来衡量的,怎么也算不出这个价钱。
高价位需有便宜筹码支撑
有一天,一个人拿了一张他自己的画,要求我帮他卖,我问他卖多少钱?他说每平尺5万元,吓我一跳。我从不认识这个画家,第一次见到他的作品。后来我说你是怎么定价的呢?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每平尺5万元!我问这5万元怎么来的?是根据什么计价公式得出来的?还是从什么指数推导出来的?他告诉我,某某的作品都卖6万元、8万元了,我的画一点不比他的差,我还比他谦虚一点——就卖5万元。我说这个理由不行,你是单一类似比较定价法,市场不采纳。你再告诉我一个理由。他说我要卖不过5万元就没有面子。“面子”是个性化虚拟价值,属于“说不清”一类,也站不住脚。后来我说,我没有办法帮你卖,他觉得好像我想拒绝他了。他说你帮我试试呢?我说试也不行,因为社会财富不是这么分配的,你不妨了解了解,咱们河北的农民,一亩地能挣多少钱?我从一个河北农民处得知,如果种麦子,一亩地1200块钱;如果种老玉米,一亩地1500块钱。原来种老玉米比种麦子贵,因为种老玉米有人收,做植物酒精或者是玉米油,麦子只能当农业产品,老玉米直接进入工业产品了。
一个农户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块钱不足万元。工人呢?很多产业工人每天高度紧张的8小时下来,一个月千把块钱或者几千元。城市白领呢?城市白领就是3000元左右,到了5000元可能就是一个小主管了。我说你画这一尺画估计半天就愉快地画完了,你凭什么要5万元?太不合理了。
我当时没有想好,到底为什么感觉价格不对呢?后来我回家想了半天,正好看到一个节目在介绍冰山,我终于明白以后怎么跟他讨论了。一般画家看到别人的画卖得很贵,是看到水面上那一点,比如今天看到了某某画家一平尺10万元,你是看到了水面上的。但早先他进入市场的时候,隐藏在水面以下那些便宜筹码你却没有看见。
我记得很多画家,前几年甚至十几年前,都往山东跑,以前叫走穴,那时候我们还笑话画家,看谁谁走穴去了,走穴回来挣个十几万元,多的还挣二十几万元。他的画当时卖了多少钱?几百块钱一平尺卖掉了。但是就是因为他当年卖了这么多很便宜的筹码,才有今天露在水面上那一点点高价位。可是现在不少画家他们没有走过穴,没有把便宜筹码撒向社会,上来就要高价,要跟人比——我的画不比某某画得差啊,他都卖5万元或者10万元每平尺,我为什么卖两三万元呢。看了冰山的节目,我现在终于可以回答他了。你曾经卖过便宜筹码吗?你200块钱一尺卖过吗?2000元一尺卖过吗?市场价格要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如果没有,凭什么今天你5万元一尺呢?更何况我还看到一个数据,当时介绍冰川的时候我才了解到,冰山沉在水下部分是水上部分的50倍到70倍,市场已经成功的画家支撑他今天拥有的高价位,是他必须得有几十倍的低价位的画沉在市场里面,才能支撑今天你能看到的高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