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春水 恬淡秋山
2013-04-29张润平
张润平
春水、秋山玉经过辽金时期的创兴、逐渐发展和完备,到金代晚期和元代日渐成熟,制作技艺达到高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辽、金、元时期的春水、秋山玉为我们充分展现了三代一脉相承的捺钵文化,其独特的草原风情,璀璨夺目,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玉器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居住着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他们以放牧狩猎的游牧生活为主,并随着季节气候的四季变化随水草而迁徙。在辽代,逐渐形成了帝王春、夏、秋、冬“四时捺钵”的习俗。捺钵,是契丹语,即皇帝巡幸之地,又叫行宫、行在,亦即帐幕之所在。《辽史·营卫志》中记载了辽契丹人因四时不同,到不同地方游弋的风俗。辽代帝王按一年四季的不同,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商议国事、游牧渔猎、讲武受贡。
四时捺钵在金元两代也盛行不衰。金代将辽“四时捺钵”改为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并将这一题材典章化、制度化,并正式定为“春水”、“秋山”。《金史·舆服志》载:金人常服,“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其从秋山之服则以熊鹿山林为文。”其束带曰吐鹘。“吐鹘,玉为之,金次之,其刻琢多如春水秋山之饰。”金代正式确定了春水、秋山腰带的带銙与铊尾多作“鹘捕鹅”与“熊鹿山林”纹饰,这也是现今见到的史书中最早记载使用春水、秋山玉器的文献。
元代虽然不像辽金时期帝王严格遵循“四时捺钵”的习俗以及制度化的春水与秋山活动,但是蒙古族也喜爱以海东青畋猎,对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仍以春水、秋山称之。元代玉雕对以春、秋两季的捕猎活动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最多,传世数量最多,纹饰也最精美。
春水秋山 风韵不同
“春水”原指辽帝至“春捺钵”,纵鹰鹘捕鹅雁的水泊之地。辽人后来称春蒐活动为“春水”。辽金春水这一主题,是在春季利用海东青鹘,在水泊之地去捕捉鹅雁,是皇帝带领群臣和兵士参加的大型狩猎活动和仪式,本意是来展现女真人在鹘的身上寄托他们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勇猛精神。
每年初春,辽帝行至春捺钵,先凿冰取鱼,等河开化、天鹅飞至时,再纵鹰鹘捕鹅雁。辽帝春捺钵的地点在长春州东北35里的鸭子河泺,即今嫩江下游波罗泡子一带。率士兵排兵布阵于河边湿地周围后,先要侦鹅,皇帝在上风口望天,发现天鹅后,使天鹅惊飞,驯鹘人再将鹘给皇帝,由皇帝亲自放飞,鹘迅即高飞,擒鹅后迫使其降到地面,士兵围堵,靠近天鹅的士兵用刺鹅锥将天鹅刺死,取出鹅脑喂鹘。驯鹘人受到重奖,皇帝得头鹅并将鹅荐于庙,群臣献上酒果。还要举行有音乐伴奏的喝酒庆祝活动,把鹅毛插在头上作乐,并抛洒鹅毛,以此作庆祝猎鹅成功之礼。这种弋猎活动要到春天过后才能结束。
鹘,也叫海东青,是一种善捕水禽凶猛的小型鹰隼。由鹰坊(五坊)专门饲养训练,专供皇帝放纵,有“羽中虎也”之称。这种鹘是体小机敏、疾飞如电、专击鹅雁并食其脑汁的猛禽,深为游牧民族所喜爱。辽代在强盛时期每年都迫使女真人进贡海东青。
人们将表现辽金皇帝在春季到河边行猎时用海东青鹘捕鹅雁的狩猎活动的玉雕作品称为“春水玉”。此类玉器一般作圆形或椭圆形,通体镂空高浮雕玉图画,图案为一只天鹅躲藏于茂密的水草芦苇荷花丛中,缩头缩脑,企图逃避海东青锐利的眼睛,上方则有一只鹰鹘向鹅俯冲而下,作追逐状。或雕刻一只鹰鹘的双爪已经按住天鹅头,欲食鹅脑,天鹅惊恐长鸣。春水玉多描绘鹘攫天鹅的瞬间,鹘的凶悍和鹅的惊恐哀鸣,均有生动表现,整个打斗场面相当激烈,有惊心动魄之感。同时,画面中多加饰芦苇、水草、荷花、莲叶等纹饰,雕刻技法高超娴熟。
“秋山”原指辽帝至“秋捺钵”,射猎熊、虎、鹿的山,辽人后来称入山秋狝活动为“秋山”。辽帝“秋捺钵”多在庆州诸山,也不固定哪一山,故以秋山称之。辽金秋山这一主题,是秋季皇帝在北方的山林中狩猎熊虎鹿,也是皇帝带领群臣和兵士参加的大型狩猎活动和仪式,秋山活动的本意在于操兵。
《辽史》中有辽帝“秋捺钵”的具体记载。辽景帝时期,永州西北50里林中有虎,十分猖獗,伤害居民和牲畜,辽景宗上山率数骑猎杀,降服了老虎。景帝怜悯老虎,视林为“伏虎岭”。辽皇族每至此处,便将兵士分布在山涧湖泊四周,等到半夜群鹿出林饮水之际,辽帝令猎人仿鹿鸣吹角,将鹿群集中射杀,称为“呼鹿”。这种弋猎活动要到秋天过后才能结束。
人们将表现辽金皇帝秋季到北方山林中射猎虎鹿熊等动物景象的玉雕作品称为“秋山玉”。秋山玉是指以山林、虎、鹿、熊为主题的玉器,图案多为虎、鹿、熊、兔或其他动物,辅以山石、灵芝和柞树等。虎多作伏卧状,鹿多作回首站立或奔跑状。
秋山玉多表现为野兽或人与兽共处于山林之间,相安无事的场景。玉多为带有黄褐色玉皮的白色籽玉雕刻,采用巧作技法,保留玉皮的黄色,来表现出秋天树木和虎、鹿、熊金黄色的皮毛,将深秋北方草原天高地阔、禽兽驰骋的山林美景充分展现出来,是契丹、女真族弋猎生活的真实写照。
造型多彩多姿 带饰出类拔萃
辽金元春水、秋山玉器种类及造型多样,以带饰为主。带饰包括带銙带饰(带板、带环、带穿、铊尾)、绦带饰(绦环和绦钩)以及带钩等。
带穿
春水题材如元代青玉雁穿莲带穿,长方形框内多层镂雕春水图案雁穿莲纹,一只大雁在芦苇丛中惊恐地穿梭。左、右两侧边框内有长方形矩孔,可穿带。元代带板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带板背面四角处有横穿的象鼻穿孔,固定于带上,如范文虎墓出土的元代白玉带板。另一种带板背部有方形矩孔,可直接穿在带鞓上,如本品,这种带饰在元代非常流行。
秋山题材如金元时期青玉巧作双虎带穿,多层镂雕两只老虎在柞树下戏耍玩乐,似为母虎与幼子,母虎慈爱地看着幼子,颇具情趣。柞树树叶用整齐细密的阴线纹雕刻。器顶雕有柞树叶纹,两侧饰菱格纹。该器侧面有横向矩形孔,与背面长方形孔洞相通,器背面光素平齐。此器纹饰雕刻精细,老虎、柞树叶用黄色玉皮表现,展现出北方秋季山野情趣。
带环
元代流行的带环,是在长方形、方形的銙上透雕或浮雕春水、秋山等图案,有的四周饰联珠纹,下面再雕出椭圆形环,环中镂空扁鸡心形孔,这是元代玉带环的特点。
春水题材如元代白玉鹘啄鹅带环,器表浮雕、透雕鹘啄天鹅的春水图案。四周饰联珠纹。器物侧面有横向矩形孔,可穿系革带。下部有椭圆形扁环,可悬挂其他小饰物,应是蹀躞环的变体。这种边缘带大颗联珠纹的春水玉器,过去专家们在时代上常定为宋,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宋代不会假借海东青鹘捕鹅雁以小胜大而雕刻这类玉器。
秋山题材如金元时期白玉双鹿带环,镂空透雕秋山图景。在柞树林中,有雌雄两只鹿,一鹿回首向上眺望,另一只鹿也昂首上眺,体态肥硕。周围环绕花草山石及灵芝等纹饰,一片祥和的氛围。下附一环,背面有六对穿孔,以镶嵌固定在革带上。
绦环
蒙古人喜穿袍服,穿袍服就要在服外束带,而上层贵族喜用扣具,用玉质的绦钩扣环来装饰非常流行。如元代白玉鹘啄鹅绦环,在椭圆形环托上高浮雕、镂雕鹘攫天鹅的春水图案,其间杂有水草、芦苇和荷叶。鹘机敏地飞翔于荷叶上方,正伺机捕捉天鹅,天鹅惊恐地穿梭于芦苇丛中躲藏。鹅、鹘的翅羽以及荷叶的茎脉用排列整齐的阴线纹表示。在椭圆形环托的左侧中间,斜磨下凹留出一长方形隧孔,孔洞较大,可供玉绦钩穿过。本品应是与绦钩配套使用的绦带饰。
绦钩
元代是带钩使用的高峰期,钩、环相扣的绦带饰开始流行,环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其上加之高浮雕、镂雕玉图画。与绦环相扣的钩为相同图案,称为绦钩。如元代玉花首雕鹘绦钩,呈琵琶式,钩首小而扁平,其上浅浮雕雕刻荷花纹,钩背部浮雕一只鹘,回首展翅飞翔状。钩首与钩身纹饰有一定距离,以便于钩首能顺利钩入绦环中。这件春水玉绦钩非常少见,为春水玉中精品。
带钩
带钩是单独使用的腰间带饰,不同于与绦环一起使用的绦环钩,其使用方法是直接将钩首钩入绦带。如金元时期青玉巧作双兽带钩,琵琶状,钩首雕成龙首形,发分三股,上刻细密的阴线纹,长发飘浮,龙嘴微张,不露牙齿。钩腹部为秋山图景。采用深层立体镂空雕刻技法,雕刻狮子和狼,互相对望状。带钩下部为桥形钮。雕刻粗放,山石留有管钻痕迹。
帽顶
玉帽顶是元代官服中帽子顶部的玉饰,其名见于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并提出帽顶是元代区分等级的标志,其说有一定的可信度。元代以后,由于服饰的改变,将帽顶移作他用,改作炉顶。
春水题材如元代青玉鹘啄鹅帽顶,立体镂雕鹘攫天鹅的春水图案。一只张口展翅的天鹅惊恐万状,将长颈探入到芦苇交错的荷莲丛中,以躲避鹘的攫捕。荷叶上面一只机敏的鹘已经发现了天鹅,正伺机俯冲下来捕捉天鹅。底部有两组穿孔。
秋山题材如元代白玉巧作云龙帽顶,玉呈白色并杂有墨色。深层立体镂空雕刻一龙,腾云盘绕于柞树洞石旁。龙三爪,张嘴,身粗壮,回首向上张望,神形威猛,鳞纹用斜方格表现。柞树叶茎、叶脉用细阴线雕刻。用墨色雕刻云纹,龙纹用白色表现,黑白相配,互相衬托,更显龙之神勇威武。
除带饰和帽顶外,辽金元时期的春水玉和秋山玉还有陈设品中的摆件、山子、饰件以及佩饰、花卉、动物、玉臂鞲、刺鹅锥柄等种类,同样纹饰精美,制作工艺精湛。
琢制技艺特色鲜明
辽金元时期,春水、秋山玉制作精湛,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纹饰上写实与抽象相结合;构图上有的采用对称的均齐式,构图唯美;工艺上采用深层、多层立体镂空透雕来进行雕刻,立体感强,生动鲜活,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特色。将独特的草原捺钵文化浓缩在小小的玉器上,反映出其质朴率真的民族性格,展现出了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
平面的春水、秋山玉多采用高浮雕、双层或多层镂空透雕等雕刻技法,工艺复杂,雕刻精细,均为单面雕。纹饰之间布局合理,相互辉映,构图优美,有沉稳、大气之感,体现出当时的一种流行之美。圆雕的春水、秋山玉多采用多层、深层立体镂空雕刻的制作工艺,纹饰精美,造型生动,花纹繁缛,立体感强,工艺精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而大量使用阴刻凹线来表现鹘、天鹅、大雁等鸟类的翅膀,树木花叶的纹理,虎、鹿等动物的毛皮,人物的衣褶等,则使器物平面凹凸,有立体感,使器物构图更显丰满洒脱。
此外,制作工艺还有管钻、剔挖、深挖、翻卷、减地、起凸等技法,还有少量玉器运用染色等方法。无论浮雕与透雕,大部分边缘为锯齿状或波浪纹,边缘为直线的较少,增加了器物的美感,使器物显得刚劲俊伟、沉郁浑朴。
辽金时期的春水玉雕刻最为写实,雕琢粗犷,画面朴拙。圆形环托高浮雕、镂雕春水玉图画的特点是,只雕刻鹘攫鹅,周围没有花草杂饰。画面雕琢粗犷,以高浮雕表现主体,以粗阴刻线雕琢细部,鹘与鹅的动作神态非常传神,整个画面富于动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金代晚期和元代春水玉雕刻最为精湛,雕琢细致,刻画逼真。椭圆形环托高浮雕、镂雕春水玉图画的特点是,除了雕刻鹰鹘捕鹅雁外,周围还增加了很多花草杂饰,纹饰雕刻生动,刀法粗犷,层次分明。采用高浮雕、多层镂空透雕的方法,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被称为“密不透风”,使画面立体感增强。
辽金元秋山玉则多使用“巧作”技法,在玉器表面利用他色的雕工,使玉器画面出现两色。多采用带有黄、金黄、枣红或褐色玉皮的和田籽玉进行巧雕,黄色玉皮雕成金黄色的柞树和植物,来表现秋天北方山林迷人景色,还巧雕成虎、鹿等动物的皮毛。辽金元秋山玉中的山石多有钻孔痕迹,雕法古拙。
辽金春水和秋山玉对元、明、清三代玉器艺术风格有较大影响。明清时期,春水题材的玉器在质量和数量上远逊于金元时期。满清时代,热河避暑,木兰秋狝,满族虽为女真族后裔,但已经没有春捺钵的传统了,治玉者也缺乏亲身体验,没有见过鹘鹅搏斗的场景,只雕刻天鹅和芦苇,不雕鹰鹘,平面感强,缺少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也变得简洁和程式化。
春水和秋山玉反映了北方辽金元时期游牧民族狩猎的特殊场景和生活情趣,有浓郁的时代、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值得一提的是,春水和秋山玉虽都充满了北国山水林野情趣,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春水玉较为激昂和热烈,秋山玉较为恬淡和宁静,而总体上看,春水玉比秋山玉在雕琢水平和表现手法上都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