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优化策略

2013-04-29李素琴韩桂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习题作业数学

李素琴 韩桂芳

作业的设计与优化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有趣,从而更有效。它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理解概念,又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周密和严谨。本文基于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的现状,结合习题中的一些优质作业,提出了“居高临下整体把握,精选课堂作业;夯实基础研究学情,精心设计作业;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注重实践作业”等策略。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策略对优化数学作业、提高教学效率是十分有效的。

一、现状反思

在日常的数学检测后,经常听到教师的抱怨:“这种题目已讲过许多遍了,怎么还是做错?”同时,也感受到学生的无奈:“我一听就懂,可一做就错。”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习惯“以量取胜”

一直以来,数学教师习惯以“题海战术”来取胜,总认为“多做习题”是一个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法宝。这种习惯,导致了许多教师对一些作业不经挑选,拿来就做。为此,我对本校18位数学教师和六年级18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我发现: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学辅助资料上的所有题目,以及重复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很少有教师会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況,编拟一些适合学生完成的作业。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固有的惰性,布置作业一刀切;二是社会压力大,部分家长认为数学是“做”出来的。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不完全成正比,学业负担轻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一定好,学业负担重的学生成绩不一定差。所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量的作业,量过多并不是合适的。

2.学生:缺失“举一反三”的能力

对于一些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主要是学得太死,不会举一反三。原因之一是知识面太窄,缺乏知识与知识面之间的融会贯通;原因之二是有些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不够到位时就不知所措了;原因之三是师生在作业上片面地追求“量”,而不求“质”,加重了师生负担。因此,在知识上的“举一反三”是可望不可即的。

3.结果:劳而低效

因为作业设计的随意性大且量又多,它成了学生的包袱。而学生因为学业负担重,成绩又不理想,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每天被迫地学习让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烦,越来越疲于应付,更是与教师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身心疲惫,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优化策略

1.天:居高临下整体把握,精选数学作业

精选作业是实现作业优化策略的前提。教师在精选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应居高临下,放眼整个学习系统,对作业的来源、内容选择有整体性地把握。

(1)来源: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一份好的数学作业主要来源于课本习题。但在现实世界里,课本作业常常被漠视,被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没有多大价值。如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本中的习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

根据教材提示,要求学生不计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经历了思维的激烈“斗争”,也选出了每组中得数大的那个算式,似乎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可是,仔细思考,不免又会让人产生这样一个疑惑:这道题的价值是否只在于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选出得数大的算式?应当说促使它存在的理由绝对不只有这些,它更大的价值应是让学生在知道哪个算式的结果大后再进一步思考、讨论:如果将“(45+25)×12”运用乘法分配律,可否转化成“45+25×12”?“20+(12+60)÷3”能不能用除法的性质将它转化成“20+12+60÷3”?简便运算“800-432÷(6×9)”时,能否将它转化成“800-432÷6×9”?如果不能,又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在简便运算中,如果性质、公式、定律等使用有误,就必然导致运算结果大相径庭。这不仅让学生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挖掘了习题的内涵,超越了教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含量。

(2)立足:源于课本,精心选择

在选择作业时,教师应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本课时的诸要求,做到求实、求精、求活、求能。如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作业本中有这样的三道题:(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4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3)用一根长14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框架,然后在它的外面包上铁皮,做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如果在水桶里装水,可以装水多少毫升?

教师选择了(3)让学生练习。因为(1)和(2)是属于同种类型,套用公式很容易完成。而(3)利用棱长总和这一信息,把正方体的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这三个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在一起,符合教材的内容,既利于学生较好地巩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地:夯实基础研究学情,精心设计作业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既要明确作业的归宿,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1)归宿:因材施教,合理取题

优质的数学作业,应从检测能力出发,以学生真正获得能力为归宿。然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好能做到“量体裁衣”。

如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以下三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做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其中一题进行计算(提前做完的还可以继续完成其他题目)。

a.已知长方形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求长方形的周长。

b.已知长方形长和宽的和是15厘米,求长方形的周长。

c.一个长方形的菜园,一面靠墙,另外三面围篱笆,长方形长与宽的和是15厘米,篱笆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这三道题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三种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

(2)满足:全体需要,各有所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数学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形式。作业的形式要有变化,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如学习“百分率的应用”后,可设计如下作业:“六年级一班有38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本定价为20元的书,现在我们了解到在求知书屋购买40本及以上者给予八五折优惠,在哲哲书店一律是九折优惠。利用以上信息,请你选择喜欢的购书方案。”结果出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三种购书情况:第一类基本型38×20×90%=684(元);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38人还不到40人,只能到哲哲书店去购买。第二种想法的学生是通过计算40×20×85%=680(元),觉得还是到求知书屋去购买便宜。第三种学生是没有想法的,只知道今天在学习利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所以得出38×20=760(元),用第二、第三种方法的人都比较少,但人人都会做。

内容。作业的内容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差异,增加选择性。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习题,一是基础类,要求人人理解和掌握。二是提高类,要求75%的学生能过关。三是闯关类,只要求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去攻克,不作硬性要求,让学生任选其中几道作解答。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后,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选择性地做。501班共38人,各类题型与选择情况如下:

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富有探索、思考的作业,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能跳得有多高就能够获得多少,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

3.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注重后续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和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因此,应做到课内外结合,相互延伸,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第一,课外回归课内。

在把握教科书的基础上,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取得成效。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安排了这样两道题:(1)通过度量、计算,求出一个火柴盒的外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内盒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2)如果每平方米墙面需要2千克涂料,那么重新粉刷我们的教室,200千克涂料够吗?

通过这两题的实践操作,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课内延伸课外。

结合生活实际,教师精心设计以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作业。如在教学“利息”一课前,笔者让学生去银行调查利息及和利息税有关的知识,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和掌握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教完“利息”一课后,又让学生拿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银行存款,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弥补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充实了数学学习的內涵。

第三,提升素养。

课堂作业是一种学习性、功利性的作业,往往让学生带着一种紧迫甚至压抑的情绪,时间长了容易形成一种厌学的心理。而课外作业是一种独立或合作、自主、受主体潜意识驱使的心智活动,作业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主动的情感体验。因而设计一些课外作业,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更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升。

总之,优化作业设计,丰富习题内涵,拓展知识外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的优良传统,是可扬不可弃的。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已成为新的教学模式,也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使我们的数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习题作业数学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快来写作业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