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来的精彩
2013-04-29廖小敏
廖小敏
练习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载体,具有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功能。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避免“题海战术”,变“追求数量”为“追求质量”,讲究练习的实效性,力求精讲精练,让练习题不再枯燥乏味,将学生的手彻底解放出来。
我经常在想,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并有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手必须得到解放,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脑得以解放,才会有机会与空间去思考,大脑才得以开发,才会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学生每天或者说每节课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教学内容,让学生不断地进行着习题的机械训练,学生的学习乐趣何在?学生的手何以得到解放?学生的大脑何以得到开发?学生的思维何以得到培养?学生何以能够有独特见解?学生的个性何以得到张扬?
华东师大李士锜老师早在1999年《小学数学教师》第9~11期上就曾发表过系列文章,如《“熟能生巧”可不可信?》《“熟”会不会生“笨”?》《“熟”会不会生“厌”?》等。时隔多年,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想起李士锜老师的系列观点时,总感觉是那么的超前而富有生命力,让人眼前倍感明亮。从李老师的系列文章中,我深深体会到:练习设计要精讲精练。那么,如何让习题达到“精”且有趣呢?以下是我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对一道习题的三次修改,与大家一同分享。
题目:课本第64页第9题。
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练习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选择这个分数进行涂色,其他几个分数很少有人选择。课后我进行调查,发现学生选择的理由很简单:涂一个小苹果多快啊!我听后不禁深入思考。究其原因,人都有一种趋简避繁的心理,由于这种心理作祟,学生的选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习题的功效却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何才能让习题的功效得以最大发挥呢?在别的班级进行研讨教学时,我将此题进行了修改。
第一次修改:“我想涂这个单位‘1的,涂了( )个小苹果。”这样,我没有给出固定的分数单位,目的是想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表面上看,教师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学生思考时感到很棘手,因为12不是5、7、8、9、10、11的倍数,学生的思维因受到知识基础的阻碍出现了断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这样的设计将原题的难度增大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次修改:画笑脸
我画了( )个笑脸,是这个单位“1”的。
这次修改,我将原来的分子1也不出示,而是变成了一个未知数,并且将两个条件的顺序进行调换,先让学生画笑脸,再填出所画笑脸的个数,最后理解所画的个数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这样就解决了前面由于学生知识基础造成思维断层的问题。我想,通过画笑脸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同时,预设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情况出现,从而写出不同的分数,如除了分子是1的分数外,可能还会有诸如、、、等分数。
这样以画笑脸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交流反馈时,结果令我同样大出所料:近80%的学生都是画12个笑脸,少数学生画的是1个或多个笑脸。学生的理由可想而知——好玩,又一次让我的课堂教学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我再次将此题进行了修改。
第三次修改:画笑脸比赛
比赛规则:谁先画完就马上举手,其他同学全部停下,以第一个画完的同学的时间为准,看你能画多少个笑脸。
学生作品1 学生作品2
学生作品3
这次改进,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纷呈的画面:由于学生画笑脸的速度不同,所以画笑脸的个数也不尽相同,对应的分数有、、……共12种答案。
获得冠军的××同学画了12個笑脸,是这个单位“1”的。当她汇报完毕,马上有学生举手说:“等于1。”这时,全班学生受这两位同学的启发,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画了1个笑脸,就是这个单位“1”的,只有一个分数单位。
生2:我画了2个笑脸,就是这个单位“1”的,有2个。
生3:我画了3个笑脸,就是这个单位“1”的,有3个,它等于,分数单位就是。
生4:我画了4个笑脸,是这个单位“1”的,有4个,也就相当于这个单位“1”的。
生5:只要分母是12,它的分数单位都是,只是不同分数的分数单位的个数不同而已。
当学生各抒己见时,有一名女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说:“老师,我一个笑脸也没画,我这样表示(如下图)行吗?”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问,我先是一怔,然后定下神问道:“你怎么一个都没画呢?”她说:“我把课前老师发给我的这张作业纸不知道夹在书本的哪一页了,当我找到时时间已经到了(比赛结束),所以我没画一个笑脸,写成0/12。”原来如此。我趁机表扬了她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向她道歉:“真对不起,是老师没有注意到你还没准备好就宣布开始比赛了,但是你能用0/12表示非常棒。”同时,我以0/12为例,让学生理解分子是0的分数表示一个分数单位也没有,即0/12等于0。我当众感谢这名女生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使全班学生开阔了眼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材只是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范本,真正使用时要靠我们读懂并创造性地使用好。因此,在每次设计练习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心中有爱,心中有学生;(2)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3)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练习的趣味性;(4)练习题的数量要合理控制,有时可一题多用,发挥习题的最大功效。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每道习题,让练习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真正品尝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