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2013-04-29陈莉
陈莉
摘要: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加快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过去单一的工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资制度;必要性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趋于稳定,随着国有企业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实行的工资制度已经愈来愈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一些突出问题的显现,已比较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拖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调。因此,工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是当前社会经济问题中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现行工资制度的弊端与不足
建国以来的几次工资制度改革均将大部分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定在较低的水平上。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虽然较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有较大幅度地调高了工资,但总体工资水平还是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国有企业现行的工资制度由于缺少经济规则制约,没有按经济学中的工资决定理论、供需平衡等规则来决定工资,工资制度缺乏激励职能,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所以国有企业的低工资已留不住人才,大量优秀人才纷纷跳槽成为私企和外企的员工。特别是在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国公司纷纷入驻,人才的优质优价已成为共识。
另外,现行工资制度在设计上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弹性不足。现有的工资制度虽然建立了正常升级制度,但没有体现在未来经济不景气时工资如何调整,正是制度设计上存在的显性硬伤。第二、增加工资手段简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要求工资不断增加,现行工资制度在工资的增加上靠大规模的调整工资标准。这样的调整不能体现不同岗位、不同业绩人的贡献,只是按职称(职务)增加固定的数额,虽易于操作,但却容易对企业的财政造成负担。第三,现行工资制度平台过大。主要是指从下一级职称(职务)向上一级职称(职务)晋升工资时,上一级工资起点比下一级工资高出很多。结果就是导致许多人员不分年资均在同一档次上。这种现象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比较明显,如专业技术人员工资表中副高职和正高职的起点工资比下一职称的工资高很多。于是年资不分长短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后,均在同一平台上。第四,工资中的津贴部分形同虚设。津贴是国有企业工资构成中最灵活的部分。现行工资制度要求国有企业建立适合本单位工作任务特点和具体情况的津贴制度,通过设立不同形式的岗位津贴,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但在“大锅饭”思想仍盛行的当下,单位难以建立拉开档次,体现工作质量和贡献大小的津贴分配制度,平均主义分配思想严重,加上考核流于形式,工资中的津贴部分难以“活”起来也成为必然。
二、工资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广泛的社会性、鲜明的时代性,它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加快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过去单一的工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分配理论的发展要求变革现行的工资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这一论断确立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分配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我们在分配理论上的新突破。接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样就明确地把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而且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加以肯定下来,同时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因此分配制度的变革不能再是简单依照年资、职称(或职务)的高低确定,工资制度应体现包括多种分配方式,反映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工资制度改革要与人事制度改革相衔接。急迫切需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使工作人员的正常晋级增资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保证工资制度正常运行;以促进国有企业内部自律机制的生长发育,逐步向动态管理过渡。
(3)工资制度改革也是符合国有企业机构改革中“两个效益”原则的需要。国有企业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国有企业,都应具有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国有企业存在的前提,没有社会效益不能视为国有企业;而只有社会效益,没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作保障,社会效益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工资制度的改革恰恰是“两个效益”原则的促进和深化。工资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工作人员的生活,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如果工资制度缺乏利益驱动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那么,要想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可行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改革现行的国有企业工资制度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和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具有活力的激励手段,才会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充满活力和生机。(作者单位: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张金富、周苏、顾赛男 重组国有企业分配结构[J].人事管理,2000。
[3]倪东生、张克非 对我国新世纪工资改革的思考[J].经济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