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2013-04-29熊翠英
熊翠英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获得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相信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数学课堂要促进每个孩子的思维发展,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如何根据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以及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等年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来实施有效教学?
1让课堂充满诱惑,启迪学生思维。
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华罗庚)那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应该充满活力。使之魅力无穷。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别出心裁地去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情景。用讲故事、游戏、猜谜语等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还要利用数学美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教学“搭一搭”时,学生摆的很丰富不仅抓住了数学的本质,还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个性张扬,思维在不断地碰撞。如学生用2个长方形拼成一个立体图形,可以横着摆,可以竖着摆,还可以摞起来摆,用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课堂上,学生们一起辩论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拼成的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大家共同观察、研究、最终找到正确答案。在整个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几何美、数学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我看到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2让课堂充满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开放式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只有充分展开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才能使课堂充满灵性,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更是一种以“动”促“思”,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进行探究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学得轻松活泼。教师的点拨、引导要恰到好处,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教学11-20的认识时,在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一环节中,通过摆小棒、摆圆片、拨珠子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方法多样化,使他们个性得以张扬思维得以训练。体会到“十进制”的优越性。深刻理解10个一是1个10的意义。然后再教学数序时,利用直尺,精心设计了一串问题:11排在哪儿?18呢?与15相邻的数是谁和谁?相邻是什么意思?比17多2的数是几?它的十位数字是几?表示什么?个位数字是几?表示什么?在这里谁最大?等等。讲本节课的知识点:数的组成,、相邻数、比大小等贯穿起来。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所以,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学习数学有兴趣,有劲头,学生的思维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3让课堂充满个性气息,实现思维的飞跃。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时代,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数学课堂应注重个别化和个性化,使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学“连加”时,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边听边想,边做边想,让学生思维活动贯穿在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之中,促进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主动探索释疑。如让学生基础练习之后,出示了()+()+3=9,引导学生思考:要填的两个数的和是几?这两个数可能是几?要填的两个数加起来是6就行,于是根据6的组成逐一找到了1和5,2和4,3和3,并有序地排列起来。老师在选择其中的一种(4)+(2)+3=9,淘气的4变了,变成了两个数,可能会是谁呢?教室里沸腾了:“有可能是1和3”,“有可能是2和2”……学生说完之后,我再追问:没错,都有可能,总之三部分变成了四部分,仔细观察,在变化的过程中谁没有变?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部分的个数变了,但整体没有变。由于答案不唯一,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这样有利于保护和培植创造欲和创造力。为学生创设、拓展了创新思维的时空领域,使学生具有个性发展的广阔舞台。
虽然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不够强,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使课堂活跃起来。只有活起来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堂,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