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3-04-29刘新奇
刘新奇
摘要:心理学网络课程是深化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生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积极性的有效形式。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其理念向度是:从“一元目标”转向“多元目标”;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探究”。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应着重解决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四个关键问题。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建构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建构的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是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它主要包括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开展评价等几个基本环节。
关键词:心理学;网络课程;实践探索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院校所有师范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它是体现师范性、培养合格教师、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育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任。心理学课程的受众面大,对师范生教育素质的影响非同一般。然而,在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单向传递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心理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教学成效不太显著。因此,心理学课程改革应该置于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前沿。
从2012年始,我们以心理学课程改革作为师范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我们开展的心理学课程改革,着重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心理学课程存在形态的改革;二是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心理学课程存在形态的改革,是指心理学课程的存在形态要实现由理论课程向网络课程转变,即把以往固守于课堂教学的心理学理论课程建设成为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皆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网络课程,以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心理学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要实现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向,由过分依赖单向传递的“授—受”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依靠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强调多向度交流的合作研究模式,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本文结合我们近两年来对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拟就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做些探讨,以期消解人们对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认知偏差,为推进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学素养提供实践参考。
一、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价值
“网络课程是教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成为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1]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如Moodle平台)表现的某一学科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的教师认为建设心理学网络课程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也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学网络课程是“华而不实”、“搞花架子”,没有必要去创建。这些是一部分教师对心理学网络课程存在的浮泛的认知偏差。如果不廓清这些认识问题,认识不到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价值,那么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就难以启动。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学网络课程是深化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生需要
教学改革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杠杆。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减少理论讲授时间,并不意味着教学信息量的减少,而是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在减少理论讲授时间的情势下保证学生获得足够的知识量?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程学习,是解决“减少课堂讲授时间与增大课程学习的信息量”这对矛盾的有效办法。诸多关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与使用介质的调查表明,互联网资源是学生最为乐意使用的学习资源。互联网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呈现形式多样等特点,是符合大学生学习需要的重要信息源。但是,如果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去寻找所需资源,有时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得到优质资源;有些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面对信息量大且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而不能专注于与学习科目相关的内容,易出现网络迷航现象。鉴于这些情况,如何做到既能利用网络的优势又能有效防范大学生上网迷航问题的发生,这对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程学习甚为重要。解决“减少课堂讲授时间与增大课程学习的信息量”这对矛盾的最佳办法就是建设网络课程,通过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实施课程教学。在互联网日益普及并且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的信息化时代,建设网络课程,依托网络环境实施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课程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抓手。这是由课程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心理学课程改革必须顺应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与方向,致力于实现课程形态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网络化。从这方面的意义上可以说,建设心理学网络课程是深化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生需要。
(二)心理学网络课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积极性的有效形式
目前在高校开设的公共课中,除了要统考过级的《大学英语》和《计算机》这两门窗口课程,其它公共课程,包括心理学课程,一般都不被重视,教学效果常常不太理想。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影响公共课程教学成效的主要因素有:授课者的教学理念问题、授课者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授课者的教学技能与能力问题、授课者选用教材的适合程度问题以及学习者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问题等。从我们对师范生学习心理学课程的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发现,心理学课程不被学生所重视,其教学效果常常不太理想,这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在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具有明显的一元化和知识化特征,教师大都以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作为首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任务,往往采用“授—受”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学信息传输是单向的,教学信息呈现形式比较单一,过分突出和强调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冷落和忽视探究与分析,因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阻碍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相较于心理学理论课程,心理学网络课程具有以下这些显著优点:(1)心理学网络课程存在多条学习路径,适合不同起点的学习者学习,有利于进行个性化的学习。(2)心理学网络课程具有很好的交互性,不仅能向学习者提供教学信息,亦能接收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反馈。它利用BBS、E-mail等设置讨论模块、问答模块来实现习者间、师生间的双向性交流,增加了习者间、师生间交流的形式与途径,非常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3)心理学网络课程在内容结构上具有扩展性,可以将学科最新发展的成果吸收到网络课程中,与时代同步发展,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能够不断拓宽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心理学网络课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改变了心理学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多向度的交流,并且使学生有较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空,因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公共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于2012年6月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作过问卷调查,从该项调查的反馈信息看,喜欢和很喜欢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学生占74.6%,一般喜欢的23.2%,不喜欢的仅2.2%。喜欢心理学网络课程的主要原因:有23.7%的学生是因为信息量大;48.5%的学生是因为学习活动多样(有讨论、问答、测验、评价等活动);15.8%的学生是因为学习内容比较有趣;12%的学生是因为想学好心理学,为将来做教师作准备。提问“学生上心理学课最喜欢的活动”,回答“师生间或同学间进行交流”、“上网学习”、“听老师讲课”分别占43%、35%、31%。上述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学网络课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心理学课程的主动积极性。
(三)心理学网络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进入二十一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是创新的基础。一个人要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创新,他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大量、充分的研究;没有研究就不可能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心理学网络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形式主要是讨论、问答、作业、测验等等,而讨论、问答、作业、测验的内容大都以“问题”呈现的。对“问题”的探究是心理学网络课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它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灵感,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虽然有些学科课程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功能,但是由于心理学网络课程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强的特点,因而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方面比其它学科课程更为突出、更为鲜明。
二、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建设一般要经过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试用阶段和推广阶段,其中设计阶段是最为重要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分为教学设计和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对网络课程教学的各个要素所设置的计划,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等。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思路的充分体现,指的是结构设计、导航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等等。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软件的特殊维度。它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建设心理学网络课程,必须将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置于突出位置。
(一)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向度
1.教学目标:从“一元目标”转向“多元目标”
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教学片面强调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育人目标,这种一元化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心理学课程教学功能的衰减。心理学课程的“本体价值”是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应然追求,也是定位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心理学课程具有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全面、均衡地实现心理学课程所固有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促进学生全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2.教学时空: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
传统教学将教学活动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缺乏对外在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注与联系,而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开展的网络教学,则要实现由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的转变。这是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开展教学,不局限于校内、课堂和课本等空间,而且可以在任意的时间进行学习,信息传递也由单向变为双向,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充分的交互,因而“大大拓展了现行的教学时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2],有利于提高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3.教学重心: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受教师支配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完全在教师的主导之下进行,教学信息只能从教师传向学生。而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开展教学,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打破教师的“权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开放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按照个人情况来选择所需的学习资源,自主地决定学习的内容与进程,能够对个人学习有更多的支配权。
4.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探究”
学习理论是人们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开发网络课程,尤其是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学习理论的指导。“任何教学技术中的设计都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克里斯韦尔E.L.Criswell)。因此,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经验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一系列“问题”来建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认知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教学自始至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二)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应着重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惠特洛克(Whitlock,2001)根据20年来网络课程学习者的反馈意见,提出了优秀网络课程的十大特征。它们是:明确的教学目标、富有吸引力的呈现方式、明显的标志、方便的使用、适用的语言、模块化的结构、多种多样的问题、反馈、测试和逻辑化排列。有鉴于此,在进行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时必须把上述要素考虑在内,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对教学起着“指挥棒”、“控制器”和“标杆尺”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标设计也是进行各个教学要素设计的重要依据。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就能够为后期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提供指引,使整个教学设计臻于完善和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可分为课程总的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和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设计三个层次。无论进行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都应从心理学课程的“本体价值”出发,力求使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多元化。基于此,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心理学的兴趣;②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③培养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素养与能力;⑤增进学生的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2.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它是按照网络教学环境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重组,使教学内容以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根据师范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和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改变以往按照心理学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的做法,采用模块(专题)化组织方法,把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六个模块(专题)进行教学。这六个模块(专题)分别是:初识《心理学》;认识你自己;学习的动力与策略;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教师的威信及其形成;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每个模块(专题)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扩展性学习资源、练习、讨论、测验、作业、学习方法建议以及专用名词、术语的解释说明等。每个模块(专题)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模块(专题)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这种模块化组织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
3.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
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是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具体学习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它是心理学网络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既有个体化的,也有协作性的。因此,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包含自主性学习活动设计和协作性学习活动设计。要做好心理学网络课程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设计,关键在于设计大量的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如讨论题、练习题、作业题、测试题以及拓展性阅读材料等。协作性学习活动设计则可通过协作交流平台和在线评价模块等来创设协作性学习活动环境,让学习者加入讨论和交流经验,并要求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宜的评价,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
4.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
网络课程的学习具有明显的个别化特征,需要学习者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较弱”的情况下[3],要监控和促进学生的网络学习,必须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中认真考虑学习评价的设计,充分发挥学习评价在网络课程学习中的作用。实践表明,学习评价是监控学习进程、激励学生学习和考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开展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能够有效监控学生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保障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主动积极性。因此,在心理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阶段必须重视做好该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
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从功能上分,主要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果仅仅进行终结性评价,那是难以科学公正评价学生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过程质量的。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应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因为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改善网络教学中师生相对分离的状况,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习者有一定的学习约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同时可以发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推动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真正转变。例如,通过对心理学网络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设置相应的评价表,籍此实现对心理学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是贯彻落实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落脚点,因而是心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借助网络教学支持平台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策略、结构和程序的活动范式。教学思想是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在不同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以往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多为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模式。随着网络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从单一的模式向多样化的模式发展,涌现出了问题型模式、协作型模式、教授型模式、案例型模式等等多种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网络课程实行的教学模式是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这是一种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网络课程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开展评价等几个基本环节。
1.专题讲座
师范教育专业使用的心理学教材普遍涵盖了基础心理学和部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咨询等学科的知识。因心理学教材内容较多,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师范生将来工作的需要和他们学习、生活的实际,将要讲授的心理学教材内容整合为六个专题(见前所述),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专题讲座的内容约覆盖心理学课程内容的70%,专题讲授的时间可安排32学时,占心理学课程学期总学时的3/5。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又可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 、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人是通过自主活动获得主动发展的。”[4]自主学习是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网络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自由的时空和丰富的内容。为巩固和提高心理学专题讲座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利用心理学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专题讲座前进行,也可以在专题讲座之后进行。心理学网络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极为丰富,既有专题讲座的PPT、专题讲座的教学设计,也有与专题讲座相关的文本资源、互联网资源,还有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专题学习效果的讨论、练习、作业、测验和心理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等资源。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计划中,自主学习的课时数可安排为10个学时,占心理学课程总学时的1/5左右。
3.合作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并努力创造条件去帮助学生达成这些愿望,是教学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增进学生的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为此,我们把“合作研究”确定为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合作研究的基本流程是:组建研究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实施课题研究→展示研究成果。合作研究的学时数可安排为10个学时,占心理学课程总学时的1/5左右。
4.开展评价
开展学习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心理学网络课程把学生置于动态、自主、开放、合作的学习环境中。为促进和保障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的正常、有序、有效开展,防范、纠正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各行其是的随意性,必须重视开展学习评价。
鉴于学生面对的是网络学习环境,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宜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做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也就是说,对心理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既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又看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练习、作业、测验的情况,其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开展心理学网络课程学习的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网络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以学期末的心理学课程考试成绩为依据,其成绩作为学生开展心理学网络课程学习的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做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比较客观、全面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师生互动和学生的发展”[5]。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要将这种评价方式清楚地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第二,要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公布;第三,整个评价过程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让每一学生成为评价者,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自我、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贾雪梅.网络课程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129.
[2]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2.
[3]陈小芳.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 河南教育,2013(4):52.
[4]冉乃彦. 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自我教育”[N]. 中国教育报,2013-01-04.
[5]姜远勤.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探索[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