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式的教育是一种不可取的赌注

2013-04-29朱震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桃花源社会化上学

朱震

为远离城市的喧嚣,摆脱升学压力,让孩子自由成长,怀抱追求个性自由的教育理念,武汉7个家庭咬牙喊出“宁让孩子做自己的试验品,也不做学校的牺牲品”的口号,在深山脚下办起了“桃花源”式家庭教育。近日来,这一新闻在街头巷尾议论得沸沸扬扬。

作为一名老教师,笔者认为这种逃避式的举动,并非高明之策,有拿孩子宝贵的命运做赌注之嫌。

一、这种“桃花源”式的家庭教育不合法

在中国,“在家上学”并未获得法律认可。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孩子固然是父母生养的,但其绝不是父母的私有品,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财富。很显然,武汉7个家庭在深山脚下办起的“桃花源”式家庭教育、按照自己的意愿独自教授的做法,不是国家提倡的,也未获得法律许可。

目前,尚处在争议中的中国式“在家上学”,更多类似自发组织的“教育实验”。其缺乏专业教育理念,在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众多隐忧,加之外部监管的缺位,可能会漏洞百出,我们认为现阶段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需三思而后行。

二、这种“桃花源”式的家庭教育导致社会化的缺失

现代学校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一种社会生活,习得一些社会规范。社会化需要在学校里培养,相关教育内容在家庭环境中很难传递。因此,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在家上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孩子进学校读书并非仅仅是学习知识,如何与同伴相处是其“社会化”极为重要的途径,如果让孩子在家上学远离伙伴,可能会造成其离群索居,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

即使今天父母给了孩子一个纯洁的童年,将来他还是要去面对这个复杂、群居的社会。与其选择逃避,不如及早引导孩子去理解和适应。

三、这种“桃花源”式的家庭教育考验着家长的能力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父母未必能完全胜任,即便是几家联合成“互助组“的形式,笔者依然存在疑问:一是家长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二是家长是否有更多空闲时间,三是家长是否有必需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在家上学”短期内固然能给孩子更人性化的教育。但长远来看,“在家上学”能否给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当的教育、全面的教育,能否达到家长的期望效果,全是未知数。

教育中一个尴尬又残酷的现实是,99%的孩子最后都只能成为一个平凡人,但却有99%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应当是天才。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讓他们拥有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格,恐怕比成才更加重要。

“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句话,出自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上中学的女儿,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妈妈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孩子的人生之路不该由家长来代驾,如何让孩子健康地成长,重点在家长要理性地调节自己的心态。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有益补充,只有三者密切配合,构筑起立体的教育网络,才能担负起共育祖国花朵的重担。

总体看来,当前中国式的“在家上学”并非完全是理想中的“桃花源”,这种另类教育模式折射出当前社会对教育更高的诉求,对多元化教育的呼唤。这种在民间自然“生根发芽”的幼苗,需要教育改革者及管理部门的深刻反思和逐渐推动。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桃花源社会化上学
走进桃花源
再造“桃花源”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隐匿的桃花源
上学啦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