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视野下学校仪式的实效性思考

2013-04-29孙国宽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仪式德育思想

孙国宽

学校的各种仪式是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具有规范化程序的教育活动。作为课堂道德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它包含独特的文化意蕴,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有启迪、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是学生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的有效路径。

每一种仪式都有严格的规范,学生的思想却在不断变化,在这种稳定性与变化性的对弈格局中,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优化二者关系,更好地发挥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提高其育人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校仪式的德育功能分析

1.学校仪式的范畴涵盖

当前学校的仪式活动大致包括升旗礼、开学典礼、散学礼、毕业典礼、成人礼、表彰大会、校庆典礼、国家重要纪念活动、少先队员入队退队仪式、共青团员入团退团仪式;日常礼仪如课堂教学礼仪等;除了校内的,由学生参与的校外集体活动如到烈士陵园扫墓等也可看作学校仪式的延伸。

2.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

各种仪式是学校德育的实践载体,是一种体验式德育。在各种仪式中,学校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国家对公民文明礼仪的要求,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标杆。教育学生知道应该追求什么反对什么、推崇什么摒弃什么,明确价值导向,具有是非观念和辨别能力,这是一种显性德育。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座次安排,严肃神圣的环境氛围,严格规范的仪式程序,国旗党旗团徽等仪式象征物,奖状锦旗证书等仪式符号来体现明确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制度安排,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其内蕴的礼仪公德和社会规则,在强烈的心理暗示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认同、接受和内化,把符合国家意志和社会进步的礼仪规范变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品德高尚、文明有礼的阳光学生。这是一种活动体验式的隐性德育。

二、当前学校仪式存在的问题

1.规范程度不足

一些学校对仪式的德育功能和教育意义认识不清,认为它只是一种程式,以一种处理事务性工作的态度来对待。对一些礼仪性活动的常态化管理、生活化延伸、习惯性养成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对一些仪式性活动的组织水平、文化氛围、内容安排、主题彰显、环节规范、技术保障、教育实效等方面重视程度不足;还有一些学校虽然能够认识到仪式的德育功能,但在组织实施的时候,存在着诸如法定程序操作不规范,现场气氛不庄重,发言没有亮点特色,组织安排不科学,没有贴近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实际,技术保障不到位,部分学生态度不严肃等问题,这使得学生难以在仪式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功利色彩浓厚

一些学校在举办仪式时寻求商家支持,也有商家主动提出赞助。学校活动一旦和商家扯上关系,马上被商家利用得淋漓尽致:带有商业标识的彩旗、条幅、气球、音乐、资料装点着仪式现场,在不审稿的情况下安排赞助商发言,甚至有商家把赞助学校仪式的影像资料制作成广告宣传片在社会上散播,有损学校公益组织的形象。还有一些学校喜欢邀请上级领导和社会名人参加各种仪式,此举虽然有助于提高仪式规格和层次,但是邀请很多嘉宾且安排发言,学生对此很反感。

浓厚的商业气息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仪式的教育主题,工具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影响了仪式德育功能的发挥。

3.形式主义严重

一些学校唯升学率是瞻,很重视教学工作,但对于学校的仪式特别是其德育功能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场面隆重,程序走到位,环节进行完,学生“应该”或自然而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這就很容易导致空有形式而无实效的走过场现象发生。还有一些学校的领导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讲话“风格”,学生对此耳熟能详:他还没开口,学生就在下面小声地模仿着他说话的腔调、神态、口头禅和“经典台词”,领导的权威和形象难以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服,无法形成有效的教育场域。

重“式”轻“仪”,重形式,轻效果;重领导权威展示和意志表达,轻学生的思想感受和教育效果。这种形式主义思维使得一些仪式的德育成果很难在生活中得到延伸,学生只在活动现场受到“瞬时”教育,回到教室,马上“打回原形”,教育效果难以巩固。

4.德育功能弱化

学校仪式的程序具有规定性,一些环节多年来也逐渐固定,在仪式趋于稳定的同时,我们的学生却在不断地变化。一些学校在恪守仪式的规范标准的同时,没有考虑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实际,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仪式与学生的心理期待有差距,难以得到学生的思想认可和情感共鸣。

随着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能通过各种媒体观看到国际国内、类型各异、规格不同的仪式,有的同学自己也参加了一些仪式,再加上非主流价值观念充斥互联网络,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巨大冲击,这使得学生对学校仪式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会用一种审鉴的眼光看待各种仪式,会在潜意识里进行比较,有自己的观点,不轻易认同。有时为了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见过世面,进行很“个性”的点评,对朋辈群体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三、提高学校仪式德育实效的路径

1.以生为本举行仪式

学校是教育场所,学校的仪式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一般不能精简,但是我们可以提高组织水平和教育实效。把规定性的程序环节严格规范推进,对一般性程序环节创新风格;提倡脱稿讲话,发扬草根亲和风格,渗透幽默诙谐元素,力避冗长晦涩说教;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要在仪式的文化渲染、气氛营造、风格创新、内容安排、发言水平、学生参与、亮点特色、教育效果等方面狠下功夫,增强学生对仪式意义的认识,促进对程序安排的认可,提升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使学生真正能够在仪式中受到洗礼和感染,实现仪式育人的良好效果。

2.确立学生思想文化中正能量的主导地位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平台,青少年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一些消极文化,由于辨别能力和思想认识的局限,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一些同学甚至以在朋辈之间谈论非主流文化为炫酷时尚,价值扭曲和异化现象可见一斑。因此要在学生中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主流思想文化,让正能量占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阵地,成为学生价值观念的主导,并通过不断强化,使学生具有崇德尚义、求真向善的思想自觉,为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发挥打下思想基础。

3.构建与仪式相衔接的生活化德育体系

相对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举行仪式的时间相对较短,教育效果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要想教育效果长久巩固保持,要在仪式之后,设计一个思想汇报环节,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进行交流和分享,增进认同,强化共识。同时必须向生活延伸,和日常德育活动积极衔接,与其他德育内容相互辉映,形成系列,建构体系。日常德育活动与仪式相呼应,通过德育主体的精心引导、德育内容的重叠强调、德育形式的丰富多彩、德育实践的扎实开展,形成强大的德育合力,使学生在思想上持续受到洗礼和教育,让教育效应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得以强化,最终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实现活动育人的德育目标。

4.发挥仪式德育功能的社会示范作用

学生在学校这一相对纯洁的、专业的教育场所里,一方面接受具有专业素养的老师的系统性文明礼仪知识教育,一方面进行日常文明礼仪活动实践,再加上各种仪式的主题教育的强化,他们能深刻地明白:国家的文明标准和道德规范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如何去践行?他们会逐渐把这些规则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外化为文明举止,促进文明向上校风的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学校是连接家庭和社会的中介体,学校通过学生这一纽带把校园的文明清风传递到家庭和社会,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素养的提升。

我们要充分认识学校仪式的德育功能,认真筹划好每一项仪式。但我们同时要明白,仪式虽然是形式,但决不能搞形式主义;仪式教育讲究形式,但重在实效!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在保持仪式规范程序的同时,注重风格创新、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思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构筑亮丽的仪式景观,与生活化德育体系相衔接,突破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裹挟,提高仪式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平章起,刘爱玲,王贵菊.学校仪典活动的德育功能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4).

[2] 郑忠梅.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 杨未.论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仪式德育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十岁成长仪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仪式感重要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