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美在其中
2013-04-29吴颖
吴颖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教学中去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
一、美在识字与书法教学之中
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图形。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各司其职”,会意字和指事字构字方法巧妙奇绝,都能令人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教学识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欣赏汉字的优美造型,从简单的字体中感受博大的中华文化。
书法教学,对中小学生来说,重在欣赏汉字书写之美。一是点画的美,一撇一捺,皆有讲究。二是用墨的美。书法用墨有枯、润、浓、淡,这才让作品有了节奏与韵律的变化。三是结构和章法美。汉字笔画之间的穿插、结合、伸缩、呼应,千变万化,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字体。只有多多鉴赏和学习,才能领会书法作品的情调美和意境美。
二、美在对词语、句群的品味之中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多有好词佳句。在《背影》里,写父亲用“胖子”“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等描述性词语,体现了语言的朴实自然之美。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动词“扫”“支”“系”“拉”等描绘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准确而又恰当,体现了动作的连贯性。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达的三拳分别打在郑屠户的眼睛、鼻梁、太阳穴上,作者通过句群形式,从视觉、味觉和幻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描绘,把鲁达嫉恶如仇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美在形象和意境之中
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纷繁变化和绚丽多彩,感受人情之趣、景物之美。如人物形象中有梁山好汉的英雄无畏、阿Q的令人啼笑皆非,景物中有苏州的园林、荷塘的月色、济南的冬天、海滨的仲夏夜等。一个个人物形象,一幅幅美景,都有其特定的感染力。
学生一旦走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就容易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接受美的陶冶。如《天上的街市》一文,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编织出一个美好而自由的世界,令人神往。《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作者通过对“憋闷的天”“灼人的烈日”和“无情的暴雨”的描绘,营造出一个水深火热的环境,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同情祥子的艰辛。
四、美在教学设计之中
导语设计。巧妙的课前导语,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引发想象,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教学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教师可以用已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作为切入点,设置疑问:现代人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这样激起学生对于诗歌形式的好奇,他们就会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课件制作。课件的制作与运用在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可以给师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使课件新颖有趣,图文并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和课件的演示可以适时切换,让学生不易疲劳,体会学习的快乐与美妙。
板书设计。教师的板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能体现课堂教学的重点。板书内容的组织与排列要有逻辑性,详略得当,同时又要讲究艺术性,注意形式美。很多教师的板书都有个人的风格,在流利和规范之外,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学生常常观看教师优美的板书,会逐渐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模仿,提高自己对书写的要求。
五、美在情境的营造和活动的体验之中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感受常常要借助于教师营造的课堂情境。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低沉的音乐,再讲述几件周总理的感人故事,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思念氛围,引发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渡江作战的画面,把学生带回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之中,体验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气势,受到震撼和鼓舞。这些气氛和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作为语文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体活动,如进行书法创作、举行演讲比赛、写小文章投稿、演课本剧等。这些活动在给学生带来体验与享受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语文,是一门美好的学科,美在她的广阔博大和包容接纳。教师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将语文的学习和生活、思考等方方面面结合起来,真正从“教书”转变为“育人”。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