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公开课教学有效性初探
2013-04-29陈岸翎
陈岸翎
摘 要:本文对新课改后高中英语公开课的低效性进行反思,探讨在公开课活动中课堂教学的低效表现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质性策略。
关键词:公开课;有效性;语言技能;新旧知识联系
近年来,福州市区举办的英语公开课,较课改前的传统授课有了很大的改进,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如情感、策略和文化的引进,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的使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贯穿等。但这些蕴含着新课改元素的公开课是否都能达到“使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的目的呢?笔者认为,目前一些市級公开课仍存在教师低效操作、教学模式如出一辙的现象。这种没有因材施教、无法推陈出新的课堂教学,不但大大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也无法获得成就感。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英语公开课低效教学的表现,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英语公开课低效教学的几点表现
1.忽视因材施教,设题难度超越学生现有水平
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就福州市区中学而言,学校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达标学校以及非达标学校,学生的学习程度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学生以及自身的教法有明确的定位,绝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概而论。在公开课活动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保证45分钟的教学能让学生充分得到语言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提升,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设定适合学生操练的课型,并依据授课学生现有的水平确定设题难度。切勿使学生在操练时因难度太大而望而却步,或因难度太低而不屑一顾。
2.走场作秀,不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公开课是授课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向同行展示的一堂质量较高的示范课,旨在与同行共同探索课改精神在公开课中的实践。多数教师为达到课堂的高效,课前会用非授课班级进行试讲,找寻可能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或者将活动事先告知学生,让他们事先做好Presentation的准备,以避免课堂的冷场现象。这种现象在非一级达标校更为严重,原因在于非一级达标学校的学生英语底子相对薄弱,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无法通过全英教学对其进行讲解。公开课对此类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是极大的挑战。授课教师希望能呈现出一堂容量充足、环节流畅的公开课,但受到课堂45分钟时间的严格限制,教师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因此整堂课缺少生成性,作秀成分较重。试想,这种准备“过度充分”的课怎能给学生带来提升语言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空间,课堂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3.缺乏情感鼓舞,课堂评价不务实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可见,有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有启发作用,能促使其更好地掌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自然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在公开课教学中,多数教师习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使用“Good!”“Excellent!”“OK!”“Yes!”“Wonderful!”等评价语,表示对学生的肯定。然而,若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或回答得不完全时,教师基本用“Sit down,please.”示意学生坐下,然后再请另一个学生回答。殊不知,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瞬间产生挫败感,不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无法实现教师的授课目的。笔者认为,遇到此类情况时,教师应竭力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若学生确实有困难无法回答,教师应抚慰学生,并另寻机会让该生再一次通过回答来获得成就感。只有在这样的情感鼓舞下,学生才能获得追求知识的满足感,教师才能成功地调控课堂氛围,课堂效率才有望提高。
二、提高高中英语公开课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对策
1.导入设计要别出心裁
导入活动是公开课必备的第一环节,旨在通过各种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导入活动要在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虽然一线教师普遍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开展公开课,然而导入设计的不同依然导致了不尽相同的教学效果。据观察发现,视觉、听觉在刺激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单纯的讨论、阅读有时受到语言输出或词汇不足的障碍,无法让学生在第一时间集中注意力。另外,“在引入和输入语言材料时,教师要尽量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语言使用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因此,让导入设计别出心裁是公开课成功的关键一步。
【教学片断1】
这是一堂来自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Unit 3 A Healthy Life Reading部分的阅读课。教师在导入活动中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Watch a video of an 18-month boys nicotine addiction.
(2)Show some pictures of adolescent smoking.
(3)Show some data of adolescent smoking.
教师利用最新上传于网络的关于青少年吸烟的视频及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用上节课所教授的单词及词组简要地表达观后感。用醒目的数据引出最新国际烟民统计文件,提醒学生吸烟的危害性。导入材料的时效性和视频、数据的感官刺激无疑给这堂课增添了不少亮点。承上启下的导入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加深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顺畅地导入到主课文,相同的主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2.语言输入要创设情境
“情境法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主张创立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外国语,以此来掌握外国语。”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时,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语言就变得生涩不易懂。因此,教师在教授语言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语境中观察、思考、归纳,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再由教师一一纠正、补充、总结。这种师生互动、共同合作的氛围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指导来实现学生的开放式学习,不但体现了课改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片断2】
一位教师开展了一堂名为“四中”的虚拟语气的语法公开课。他从“歌中、听力中、影中、文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虚拟语气无处不在,之后师生一同归纳了虚拟语气的用法。这里,笔者分享一下“歌中的虚拟语气”的精彩片段。该教师通过三个步骤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理解虚拟语气。
(1)Enjoy the song concerning the Subjunctive Mood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right sentences.
Id rather be a sparrow than a snail.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
Id rather be a hammer than a nail. 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ld.
…
歌词选自“山鹰之歌”(El Condor Pasa),划线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聆听歌曲将歌词补充完整,并注意其中的虚拟用法。
(2)Then get one individual who is good at singing to sing out the underlined parts of the song above.
(3)Afterwards, the whole class sing it together.
该教师让课堂呈现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感受虚拟语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情境,激发了将近80%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语境中通过自我观察和教师点拨,初步了解了虚拟语气的用法,通过“reflection and consolidation”共同归纳、补充虚拟语气要点,为随后的师生合作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不忽视重、难点的突出。学生在其间汲取了80%的知识量,获得了语言学习的满足感,课堂效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活动拓展要注重内化
公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多数教师会采用活动形式来巩固操练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语言输出中充分掌握语言技能。这类活动形式多样,如讨论、采访、表演等。但这些知识拓展活动能否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所学技能,关键要看其内化程度。有些教师设计的活动由于指示不明确,或者没有提供给学生保障活动进展顺利的加工材料,使得学生难以入手,达不到语言内化的效果。因此,授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语言内化的知识拓展活动,在活动前给出明确指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所学语言重组、加工、内化,使学生能够通过活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片断3】
在一堂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Unit 3 A Healthy Life的閱读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知识拓展活动的:
Speaking——Make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A:Someone who gets addicted to smoking.
B:tries to give A some helpful advice and persuade him/her to give up smoking.
Situation 1:A——teacher B——student
Situation 2:A——father B——son
Situation 3:A——student B——teacher
Useful Expressions:
(1)How to ask for advice?
What should I do?
Could you tell me what to do?
Can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2)How to give advice?
Youd better…
I think you ought to…
Perhaps you should…
I suggest that you (should) do…
该教师对活动所下达的指示语明确,并善于创设情境;给出的“Useful Expressions”不仅教会了学生询问建议和给建议的交际表达,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这种简单的提示举一反三,更快地掌握对话要领,从而使活动变得更加流畅。在交际表达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语法及单词短语,搭配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交际操练,并适时指导纠正。这不仅再次加深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了语言功能。此外,教师在活动初期以身示范,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活动的过程。之后生生合作,对语言进行重组、加工,再通过Presentation展示出来,实现了语言的内化,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导入的有效性,即导入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过程的有效性,即教师如何解决本课重、难点,让80%的学生掌握80%的知识;(3)拓展的有效性,即学生是否能在拓展活动中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对公开课活动的几点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广大教师研究、关注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出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努力构建出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必修模块)[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夏颖.高中英语有效性教学之多元评价[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0,(02):19-22.
[3]罗少茜.任务型课堂教学中任务前阶段的各种教学活动[J].中小
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01):1-6.
[4]朱作仁.教育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