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泥巴”点燃智慧的火花
2013-04-29魏学民
魏学民
近期,红河州电教馆举办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计划教学装备类项目美术、音乐设备使用培训,笔者有幸参加美术泥塑工具的培训,触动很大,下面就这次活动谈点体会。
一、泥巴是开拓人类文明的第一材料
人类从改造石头到制造石头——陶器,这是祖先们多么伟大的创造啊。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人类最先“制造”的器皿就是陶器。设想一下,祖先们那时要喝一杯开水该有多难!其实根本就没有“喝开水”这个概念。泥巴烧制成陶以后,人类才有了煮食的行为。由陶制容器、炊具开始,以至后来的各种瓷器、砖瓦等,使人类在变成“社会的动物”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飞跃,而这样巨大的社会进步的动力,不是物理学家的伟大论断,而是由几位可爱的祖先“玩泥巴”开始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被烧焦了的泥巴变成了坚硬的“石头”,而且再也不会被水溶化。于是用泥巴造形而烧制的各种陶器就诞生了。陶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玩泥巴的祖先们在各种形状、各种用途的陶器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指纹和刀斧痕迹,它告诉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从他们那几个玩泥巴的指头和竹刀、木锤开始的。
是啊,人类玩泥巴玩出了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今天的世界。可我们这一代人,动手能力越来越弱了。上级教育部门把“泥塑和使用工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强调,花钱配备了一批批泥塑工具,目的就是要我们不能丢掉传统艺术,增强动手能力,变得心灵手巧,逐渐形成一种基本技能,一种比绘画更立体的全方位的思维方法,以灵巧的双手和敏锐的目光,在生活中点燃智慧的火花。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泥巴是手感最好、最方便、最简易的雕塑材料。小孩子生性就爱玩泥巴,不外乎泥巴有非常舒服的手感,而且很容易捏成各种自己想要的形状,稀的干的,软的硬的,捏在手里,总有无穷无尽的构想,这就是艺术思想的萌发,这就是产生雕塑作品的第一动机。泥巴比木雕、石雕、金属雕刻不知方便多少倍,顺手拿来便可成形。然而,当你把一个人物或一个动物的大概形体做出来之后,你就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很多处的结构与质感需要“上帝之手”来帮忙,需要各种锐器和钝器来完成,工具就这样产生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工具改变了劳动方式,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文明的进程。没有工具,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这个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效率的生产,许多繁重的体力活动被方便快捷的电脑代替了,而且效率要比人力高出千百倍。而我们的青少年,得到的只是电脑上显示的抽象结果。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卫星升天,看到的只是那一团蘑菇云,而无法获知“升天”的原因。而艺术创造,享受的就是动手的过程,是靠动手来把人变得心灵手巧。学校开设美术课,尤其是泥塑课,为我们开启了动手的机会,更开启了创造的机会。有的小孩连“砍柴”这个动作都不知道,父辈说到“以前读书靠每星期挑一挑柴来卖了交学费”。这小孩听不懂,因为在他的生活圈里,压根儿就没见过“柴”。有人当了中医,却从没上山采过药,许多现成的药都认不出来,全凭理论开药方。参加这次培训的美术老师,有的连泥巴去哪里找都不知道,更何况小学生了。美术课本上的泥塑教学内容,也都是因为懒找泥巴甚至还有“脏”的理由而放弃。好在现在有泥塑专用泥巴可买,自然是干净又方便。不过学校因为升学压力大,这些“副科”也就可以不上了,致使这门生动活泼的泥塑课兴不起来。
许多参加培训的老师尽管从来没有“玩”过泥塑,但由于都有造形的基本功,用泥巴直接摹仿物体,倒也并不困难。我们第一次就做难度较大的人物头像。先看示范掌握了基本要领,很快就摹仿着动起手来。有的做老头,有的做小孩……学员们都将最想要表现的头像捏了出来。尽管有许多技法还不曾掌握,哪里该使用什么工具也还不太到位,形体结构、肌理质感也不太分明,但头像的大致特征,却在这团泥巴上毫不含糊地显现出来。辅导老师再进一步交待“十八般兵器”的使用,大家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一个人物头像就基本完成。每位老师桌上摆放的那团泥巴,经过了“刀枪剑戟”的雕刻,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头像,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最不值钱的泥巴,附着了人类智慧,便提升了价值。
金平二中的赵财清老师塑造的是同桌的学员“小眼镜”,虽然那镜框只是随便搓条泥巴围起来的,但镜框中的小眼睛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真可谓形神兼备。河口小学的李占林老师塑造了一个瑶族老人,留着山羊须,戴顶瓜皮帽,惟妙惟肖。弥阳中学的马吉萍老师雕塑的是一个最可爱的人,它的一颦一笑,极具表现力。两三天的时间,学员们的作品便琳琅满目,如他们将这门技术很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收获的季节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