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宅、于式玉先生编年事辑
2013-04-29汪洪亮
[摘要]文章通过爬梳各类文献和档案资料,对著名藏学家李安宅与于式玉先生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进行了逐年排比,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相关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
[关键词]李安宅;于式玉;编年事辑;生平与学术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6-0063-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边疆政治与边政学》(项目编号:09CZS020),四川省思想家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变动时代的人生与学术:李安宅生平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SXJZX2012-003)。
作者简介:汪洪亮(1976-),男,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和边疆学术史。四川 成都610068
在中国民族学史上,李安宅和于式玉是一对重要的生活伴侣和学术伉俪,尤以藏学名世。李安宅是中国边疆研究代表人物和华西学派人类学核心人物,在近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于式玉极富语言天赋,擅长文献目录,又肯实地调研,为其藏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李安宅藏区实地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二人学术生命互相交融,堪称藏学界之“天涯同命鸟”。这对学术伉俪的一生,让我们认识到时代对他们人生的彰显和遮蔽及其学术的造就和毁灭。相对于他们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既有的学术研究难餍人望。各类学科史回顾的论著中,李安宅夫妇总是榜上有名,但都失之简略。虽有零星论著论及,亦多为介绍性文章,或为书评。他们的生平与思想至今无人做系统研究。本人通过爬梳各类文献和档案资料,对李安宅与于式玉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学术成就进行了逐年排比,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相关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疏误之处,祈请读者指正。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3月31日(阴历3月1日),李安宅出生于河北省迁安县(现迁西县)洒河桥镇白塔寨村。
是年,祖父去世。
李安宅的祖父母共有三子一女:老大曾在私塾教书,后任县劝学员、县师范校长、县教育科长;老二李之华,即李安宅之父,小时在药铺当学徒,曾任邮务生,后开中药铺行医;老三继大伯教私塾,后当邮局长。一女早年孀居,后与众兄弟居住。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李安宅出生后,因伯父无子,被过继给大伯。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
10月29日(阴历9月21日),于式玉出生于山东临淄县葛家庄。其父为举人,后被清政府送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在济南开办新学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李安宅入私塾读书,同年转入村中初小。
1912年(民国一年,壬子)
李安宅初小毕业。
于式玉在山东省立第一女师附小读书。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
李安宅在离家12里以外的南园汀上高小。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
李安宅高小毕业,奉父母命娶妻张瑞芝。①
因三叔调至遵化县,到遵化县省立五中上初中。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
4月15日,于式玉的三妹于若木②出生。
于式玉小学毕业,并进入山东省立第一女师。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
李安宅中学毕业,因三叔调到天津,就读于天津青年会夜校,后考取邮务生,但未就职。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
年底,因三叔被调到热河,李安宅暂回老家。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
暑假前,李安宅接到天津青年会夜校老师、美国传教士侯感恩信,谓其已调至山东济南,因其建议,到北京考齐鲁大学,选修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比较宗教学,“从此经济独立,脱离家庭。”其间,加入长老会,结识于道泉。
于式玉从山东省立第一女师毕业。因日本发生大地震,于父被山东省政府派到日本赈灾,后作为留日学生监督,于式玉毕业后便去了日本。
李安宅祖母年冬去世。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
这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创办人、美国传教士步济时(John Stewart Burgess,1883-1949)到齐鲁大学宣传“社会服务研究班”,李安宅被介绍至燕京大学“社会服务研究班”学习,“得奖学金,一半时间读书,一半时间社会服务(1924-1926)。”
同年,于式玉考入日本东洋音乐学校钢琴科。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
5月30日,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燕京大学学生刘德元、董绍明呼吁召开全校大会,宣告成立“沪案后援会”,李安宅参加了6月4日北京大中学校的罢课游行。
这年,驻日本的山东省留学监督撤销,于父回国任山东省第六中学校长。于式玉是年暑假回国。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
燕大共产党支部书记戎之桐,因参加“三一八”运动受伤住院,李安宅曾去看望。秋,李安宅由戎之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组织安排加入国民党。
10月,于式玉父亲托人将她介绍到日本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
秋末冬初,戎之桐带李安宅见李大钊,经其引见,任张家口苏联领事馆英文秘书。③
这年,李安宅从燕京大学“社会服务研究班”毕业,以职业证书资格留校任社会学系助教,同时继续在社会学系就读,并将妻子张瑞芝接到北京。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
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兵包围袭击苏联大使馆,逮捕使馆工作人员及李大钊在内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多人。28日,李大钊等20人被绞杀。
苏联领事馆封闭前,李安宅离开张家口,回到海淀,经燕大区党部同意,在海淀发展市民小组,同时任西郊区党部宣教委员,其间介绍张瑞芝加入共产党。秋季开学后李安宅于燕大复学,读经济、政治、人类学。
同年,李安宅向戎之桐介绍其南团汀高小同学王乃堂加入共产党。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
自1927年国民党大规模清党,国共关系开始破裂,李安宅“以工读自给的方法,一面继续读书,一面从事地下工作”。
夏,张瑞芝生女儿培廉,产后即生病。冬季回乡养病。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己巳)
张瑞芝病死,李安宅因无法照顾女儿培廉,先将她送到协和医院服务部,后送于道泉夫妇作义女。后于道泉将妹妹于式玉介绍给李安宅。④
上半年,北京市海淀区委因国民党破坏,成员多已失散。此时戎之桐已回山西(抗战时期曾任中央银行人事处处长),燕大共产党组织解体,李安宅与上级组织失去了联系。⑤
暑假,李安宅在燕大社会学系毕业,取得理学学士及相当于硕士的社会服务职业证书,毕业论文是《〈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对两书中涉及物质生活、饮食起居、礼仪规章、宗教信仰与祭祀、丧葬仪节、法律伦理、哲学思想、家庭婚姻及生育等诸多方面,作了社会学的分类评述。
从这年开始到1931年间李安宅任燕大国学研究所编译员(陈垣任所长),随黄子通进修康德哲学。
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
3月,于式玉从日本奈良女子高等师范毕业,本有机会保送到九州帝国大学再读两年,或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做研究生,后因李安宅建议而回国。
4月17日,李安宅、于式玉在报上登载消息宣布结婚,没有举行仪式。
于式玉回国后在燕京图书馆担任日文部主任,同时兼北平国立女子文理学院讲师,教授日文与日本史。李安宅一直在燕大任教,搞社会工作,并“藉着式玉的收入,多学习,搞译著”。
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
5月,李安宅的译著《交感巫术的心理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年开始到1932年,李安宅任北京平民大学社会科学教授,后兼通州潞河中学社会学科教员。
李安宅第一部社会学专著《〈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于式玉因为怀孕,辞了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职务,专在燕大工作,“一面继续图书馆工作,一面教日文。”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壬申)
这年开始到1933年,李安宅担任北京农学院社会学讲师。
2月,于式玉生了一对儿子。
6月,于式玉在《史学年报》第4期发表《考信录解题 那珂通世著》。
寒假,李安宅回乡组织义勇军抗日,因找不到联络人,回北京农学院继续教书。
李安宅回乡不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吕嘉慈(I.A.Richards,1893—1979)从英国来信谓“爱国之道多途,学术贡献亦为途径”,希望他致力于学术。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癸酉)
春,宋哲元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受命接管长城喜峰口。李安宅亲戚36口逃到北京。因有人路上生病而传染了李家双生子,小的一个夭折。
这年开始到1934年,李安宅任燕大社会学系人口调查研究编辑。
李安宅的《〈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及译著《交感巫术的心理学》在商务印书馆再版。
于式玉《日本期刊三十八种中东方学论文篇目引得》一书由哈佛燕京学社出版。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甲戌)
4月,李安宅的《美学》在世界书局出版,后列入张东荪主编的哲学丛书。
上半年,侯感恩由上海到北京。李安宅将1932年吕嘉慈来信给侯看,侯劝其找机会去美国留学。后李安宅得罗氏基金,由燕大保荐,留学美国。
暑期,李安宅动身去美国。于陪同从上海经日本,先后在奈良、大阪、东京逗留,后李独自坐船到美国加利福尼亚。
在美期间,李安宅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读人类学,寒假在加利福尼亚做社会调查,研究印第安人。
留美第一年,李安宅遇到之前在清华的地下党员唐锡朝,经其介绍,认识美国共产党员、人类学家瑞顿(Paul Radin ),由此对美国人类学界有较为详细的认识。
12月11日,于式玉生了一对女孩。
这年,李安宅编译的《意义学》一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其译著《交感巫术的心理学》在商务印书馆再版。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乙亥)
暑假,李安宅调查了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第安人母系社会,并用英文写了《印第安祖尼母系社会》一文,后交到《美国人类学》,主编斯必尔(Leslie Spier ,1893-1961)对该文赞誉备至,在李回国后文章刊出。该文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对美国人类学者的观点提出质疑,在人类学界曾产生一定影响。英国人类学家拉得克利夫·卜朗也称赞李安宅的这篇文章,“You gave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everyone a chair.”
开学后李安宅转入耶鲁大学研究院读人类学,认识了瑞顿的同学、人类学系主任赛皮尔(Edward Sapir),得其赏识。其间还结识了美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欧兹古,欧当时是副教授,也在赛皮尔班上旁听。
这年,李安宅的著作《〈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在商务印书馆二次再版。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
暑假,李安宅赴墨西哥印第安人地区参观乡村教育,发表了“印第安母系社会访问记”和“墨西哥乡村教育”。暑后由墨西哥取道旧金山回国。
回到燕大后,李安宅担任燕京社会学系讲师、研究院导师,同时主编英文刊物“燕京社会科学研究”和中文刊物“社会学界”。
11月,李安宅编译的《巫术与语言》一书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同年,燕大请了很多外国学者来华讲学,“民族学及语言学家阿根夫妇及民族学家怀特夫妇等先后到了燕京”,李安宅代表燕大接待他们。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
2月5日,李安宅在《大众知识》第1卷第8期上发表《拥护领袖》,指出“拥护领袖”,一要“爱人以德”,二要“培植领袖”,三要“公开地拥护”,但要“有条件地拥护领袖”。
这年春,燕大与清华联合组织了内蒙参观团,由李安宅带领,雷洁琼、梁思懿、于式玉等参加。
暑期,段绳武和顾颉刚组织上百人的内蒙绥宁考察团。于式玉与王乃堂参加。李安宅到山东济宁参加华北五大学举行的乡建活动。
到归绥后,绥远省蒙旗长官指导公署请于式玉筹备一个蒙古族妇女教育的计划。七七事变爆发后,于式玉只身“由山西河南绕道到山东”,找到李安宅,到距济宁城10来里的南贾村宣传抗日,训练民兵。后因韩复榘阻止,回到北京。
回北京后,于式玉代苏联领事馆搜集日本研究中国的文献。日本人要求于接办女子文理学院,于推辞。其间,燕大校务长司徒雷登曾多次要求李安宅出任法学院院长,李拒绝。
寒假,李安宅夫妇将四个孩子送回老家,并请亲戚教孩子们念书。
陶孟和、顾颉刚准备赴西北调查。陶建议燕大派李安宅去西北,与兰州将成立的甘肃科学教育馆合作。李安宅准备辞职,经商谈后,代表燕大与科学教育馆合作调查,即“领旧燕京大学薪津到兰州与甘肃科学教育馆合作,负责社会科学组”。同去的于式玉则只能算请假不带工资。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戊寅)
6月,《社会学界》刊载了李安宅的《孟汉论知识社会学》。
李安宅夫妇离开北京后,绕道香港、越南至西北,途经云南。欧兹古到云南昆明调查,李与欧合作调研一个月。
10月底,李安宅夫妇到达甘肃,李任甘肃科学教育馆社会科学组组长。该馆由中英庚款董事会设立,朱家骅任董事长,杭立武任干事,燕大教授戴东仁(英籍)也是董事之一,并在该馆工作。
此间,李安宅同馆长梅贻宝曾一同拜访当时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
12月25日,李安宅代表甘肃科学教育馆赴西宁参加中英庚款董事会举办的湟州中学开学典礼。
这年,于式玉到甘肃后不久,便去了拉卜楞并留在当地,创办了当地第一所女子小学,并学习藏语。⑥
李安宅的《社会学论集——一种人生观》于燕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李安宅与人合编的《英汉对照社会学辞汇》在北平友联社出版。译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两性社会学》分别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关于中国社会科学实地研究必要性的札记》(英文)发表于《燕京社会学界》第1卷第6期。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己卯)
年初,李安宅抵达拉卜楞,准备独立做调查研究工作,“下了终生为藏族服务的决心”。在拉卜楞藏区,于式玉除办理女子小学外,还在当地卫生处设立了一个卫生所;李安宅则拜喇嘛为师,了解当地宗教问题。⑦
3月10日,李安宅在《新西北月刊》第1卷第2期发表《对人?还是对事?》。
4月,李安宅在《现代评坛》第4卷第12-15期发表《由北平谈起——论群众对收复失地的自信力》。
5月30日,黄正清请夏河县长胡明春提倡向外界介绍拉卜楞的情况。于是由黄正清召集当地的寺院当局开会商谈,由李安宅主持调查。
夏, “拉卜楞女子小学”挂牌。
8月,《新西北月刊》第2卷第1期刊载李安宅的两篇文章:《论回教非即回族》和《拉卜楞寺大经堂——闻思堂的学制》。
10月,李安宅正式开展调研工作,由寺院各学院喇嘛代表与他接头,李“以待老师方式去访问”。
25-30日,胡公冕代表国民党当局到拉卜楞访问李安宅。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
2月,哈佛燕京学社将于式玉编纂,刘选民整理的《一百七十五種日本期刊中东方学论文篇目附引得》作为引得特刊第13号出版发行。
3月8日,司徒雷登、吴文藻、瞿菊农联名从重庆来电约谈。
9-13日,李安宅由拉卜楞到兰州,15日到达重庆,经商谈,作为燕大乡建研究所的人回拉卜楞。李安宅打算取道西北草地回到拉卜楞。
22日,李安宅由王泊生代约陈果夫,“见于住所”。李向陈讲述藏族研究的重要性,希望陈与教育部联系以便通行草地。陈果夫 “未表示什么,但谓代与陈立夫谈,并找陈衡夫与我联系。”
27日,孔祥熙以燕大董事长名义在重庆召开校友会,欢迎校务长司徒雷登,冯玉祥、陈立夫、吴铁城、蒋梦麟及燕大毕业生代表到会。李安宅参加会议。
29日,王泊生代李安宅约陈立夫,因“陈未到部”未见。
30日,吴文藻代李安宅约见教育部高教司吴俊升司长。
本月,李安宅的《拉卜楞寺的僧官及各级职员的类别》发表于《责善》第1卷第2期。
4月1日,李安宅见陈立夫,但未取得预想结果。
本月,拉卜楞女子小学正式成立并招生,这是拉卜楞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为藏族妇女开设的学校,由黄正清夫人宫保错担任校长。
4日到5月23日,教育部边教司科长郭莲峰为李安宅办理具体手续,李以边教视察员名义经西北草地回拉卜楞,获路费1500元。
在重庆期间,李安宅曾住乡建会,与梁漱溟同屋,并加入该会。李安宅在此期间加入国民党,朱家骅是其入党介绍人之一。⑧
8月18日,李安宅回到拉卜楞。
8月25日-10月24日,胡公冕邀请李安宅一同赴岷县,“一面进行调查,一面参观他召开的藏族代表会议”,9月12-30日陪同胡到兰州。
这年,李安宅在《海潮音》第21卷第5-6期上发表《西藏系佛教僧教育制度》,在《时代精神》第2卷第1期上发表《论西北藏民区应用创化教育》;在《现代评论》第5卷第6-8期发表《纪念我的喇嘛老师》,悼念他在拉卜楞寺研究藏传佛教时曾求教过的高僧旦爵窝撒尔,在《新西北》第2卷第3-4期发表《太子山瞻礼记》。
于式玉在《新西北》第3卷第2期发表《到黄河曲迎接嘉木样活佛日记》。
1941年(民国三十年,辛巳)
2月,李安宅在《现代评坛》第6卷第10-11期合刊发表《黄河南亲王与拉卜楞寺》。
3月9日,教育部派遣巡回施教队到拉卜楞。31日李安宅被任命为施教队督导员。
4月11日,国立边地文化博物馆聘任李安宅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5月10日,李安宅向瞿菊农与吴文藻提出辞去乡建研究所的职务。
6月11日,吴文藻复信没有批准李安宅的辞职要求。
暑前,李在燕大读哲学时的同学罗忠恕写信给李安宅,谓华大董事长张家璈热心边疆工作,希望李安宅写一个关于边疆工作的计划。李便将深入藏区工作的意义和推行墨西哥经验的意见写出,寄给罗忠恕。
7月2日,西北监察使高一涵同省府委员赵龙文到拉卜楞,对李安宅表示支持。
7-9日,李安宅接到国立边地文化博物馆佛经编目和搜集文物的通知。
16日,陶孟和通知李安宅,李济有意邀请李安宅到中央博物馆工作,李安宅因不愿离开西北而谢绝。
24日,乡建研究所宣布解散。李安宅应罗忠恕之约,到成都华西大学商议边疆研究所事宜。⑨
8月,李安宅在《边政公论》创刊号发表《拉卜楞寺的护法神——佛教象征主义举例(附印藏佛教简史)》。
9月10日,李安宅在《边政公论》第1卷第2期发表《拉卜楞寺概况》。
10月28日,吴文藻约李安宅到重庆会见罗氏基金代表巴弗尔(Baifour)。
11月8日,李安宅因华西边疆研究所立案事在重庆见陈立夫、吴俊升,10日见郭莲峰。
本月,李安宅在《边政公论》第1卷第3、4期发表《关于藏王(赞普)世系及年代考证》的文章,回应丁骕对《拉卜楞寺的护法神》一文中附印藏佛教简史的疑问。
同年,李安宅的《拉卜楞寺藏民年节》发表于《责善》第1卷第23期;《川甘数县边民分布概况》发表于《新西北》第4卷第26期。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
2月,李安宅在《华文月刊》第1卷第2期发表《论信仰与宗教》。
于式玉在《妇女新运》第4卷第2期发表《藏民妇女梳发》。
3月,李安宅在《边政公论》第1卷第7-8期发表《藏人论藏(上)》。
15日,《华文月刊》第1卷第1期刊载了李安宅的《边民社区实地研究纲要》和于式玉的《拉卜楞红教喇嘛现况与其起源及各种象徵》。
4月,李安宅在《华文月刊》第1卷第2期发表《藏民祭太子山典礼观光记》。
5月,李安宅在《边政公论》第1卷第9-10期合刊发表《藏人论藏(下)》。
暑假,李安宅受邀担任三青团灌县夏令营营务委员,讲边疆知识。
于式玉离开拉卜楞到成都。
7月,于式玉在《华文月刊》第1卷第5期发表《娘乃》。
8月,华西大学聘任于式玉为华西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兼社会学系副教授。
本月,灌县夏令营结束之际,李安宅加入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其团证号为“川字第32007号”。
10月6日,陶孟和约李安宅加入中央研究院,到兰州主办中央研究院的分支机构。陶孟和19日、21日、28日邀请李到重庆商谈,但后因研究院内部有人反对,事未成。
28日,李安宅在重庆时与三青团创始人之一康泽相见。
本月,于式玉在《妇女新运》第4卷第8期上发表《一个藏民妇女的故事》。
这年,社会部聘李安宅为社会安全计划委员会委员。
华大边疆研究所也于这年成立,校长张凌高兼任所长,李安宅担任副所长实际主持研究工作。
李安宅的《青年心理建设举例——四种态度问题》发表于《学思》第1卷第9期;《藏民记太子山典礼观光记》发表于《华文月刊》第1卷第2期,同时又在《新西北》第2卷第3、4期发表。
于式玉在《学思》发表《边疆工作经验谈》(第1期)、《拉卜楞寺祈祷大会的布施》(第6期)、《漫谈番例番规》(第6、7期),《拉卜楞寺红教喇嘛的现状、起源与各种象征》发表于《新西北》第4、5期合刊。
同年,燕京大学迁到成都复校,要求李安宅回社会学系。李安宅考虑到华大给了许多便利,“不能燕大来了就丢开华大”,暂兼燕大社会学系主任,后由林耀华接任。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癸未)
1月,于式玉、蒋旨昂赴川西理番县黑水地区考察当地少数民族。他们先乘坐汽车到灌县,再步行到茂县、黑水,在麻窝停驻将近1个月,与黑水头人苏永和会谈,后被苏送到芦花,停驻20多天,再到马塘,最后取道杂谷脑回到成都。两人都写了一些考察文章发表在报刊上。
15日,于式玉在《华文月刊》第2卷第1期发表《兰临途中见闻记》。
2月,华西边疆研究会邀请李安宅专题讲演,题目为“四川农稼之介绍及改进”。
李安宅的《论坚贞与边疆》发表于《边疆通讯》第1卷第4期。
3月,于式玉的《藏民妇女》发表于《新中华》第1卷第3期。
4月1日,李安宅的《论边疆服务》发表于《边疆服务》第1期。
15日,李安宅的《论科学教育》发表在《学思》第3卷第7期。
5月11日,孔祥熙到成都燕大,李安宅以校友的身份去见他。
李安宅的《论社会工作》发表于《文化先锋》第2卷第6期。
7月15日,李安宅的《回教传入中国与“回族”问题》发表于《华文月刊》第2卷第2-3期。
8月,李安宅的《喇嘛教育制度》发表于《大学月刊》第2卷第8期。于式玉的《我的同院——一个藏族女性》同期發表。
9月11日,康泽代表蒋介石到成都华西坝访问“穷教授”,李安宅也是被访人之一。康泽问其有什么困难,李说“不管个人困难,只说华西边疆研究所困难”,于是康让李安宅为华西边疆研究所写请款书。
10月,李安宅的《宗教与边疆建设》发表于《边政公论》第2卷第9-10期。
11月,李安宅当选为华西大学区党部第四届执行委员。
12月1日,教育部边疆教育委员会聘李安宅为委员。
这年,李安宅的《论边疆工作如何做法》发表于《大学月刊》第2卷第11-12期;《研究服务训练要连合起来》、《边疆服务的对象》发表于《边疆服务》第4期;《边疆工作的重要》发表于《边疆服务》第9期;《回教与回族》发表于《学思》第3卷第5期;《藏民年节》发表于《风土什志》第一卷第2-3期。
李安宅为王树民日记《陇岷》与《洮州》作序。
于式玉的《西遒堂的商旅》发表于《风土什志》第1卷第1期,《普陀·五台·峨眉》发表于《风土什志》第一卷第2-3期,《拉卜楞办学记》发表于《边疆服务》第4期;《藏民防雹》发表于《边疆通讯》第6期,《种族、语言、文化与心理》发表于《学思》第十二期。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甲申)
1月10日,李安宅首次参加国民党边疆教育委员会会议,为期一月。
18日,李安宅陪同当时在成都燕大的代校长梅贻宝在重庆拜访孔祥熙,李安宅请孔为华西边疆研究所募款。
19日,康泽邀请李安宅吃饭,并让李为华西边疆研究所请款的事情写信给张治中。关于华西边疆研究所请款的结果,李安宅在《与国民党三青团反动派的历史关系》中称:“1月28日托招待所补发了(给张治中的信函),2月2日重新要去请款书,2月20日电称每学期补助1万元,但以后根本未见下文。”“直到1945年5月12日补助研究所10万元”。
21日,李安宅编译C·E·Alcriem的《印度之土地与人民》发表于《文化先锋》第3卷第6期。
本月,李安宅的《论边疆工作如何做?(续)》发表于《大学月刊》第3卷第1期。
于式玉在《旅行杂志》第18卷第2期发表《介绍藏民妇女》一文。
3月1日,李安宅编译艾伯兰的讲稿《印度之自由问题》一文发表于《文化先锋》第3卷第10期。
31日,于式玉在《社会行政季刊》第1期发表《边疆妇女的福利工作》。
4月10日,李安宅因赴德格调查喇嘛派请教育部拨款。
5月1日,李安宅的《新画风的开创——观杨乡生先生画展后书感》发表于《文化先锋》第3卷第16期。
6月1日,李安宅编译的《现代印度之领袖》一文发表于《文化先锋》第3卷第19期。
7月1日,教育部因李安宅赴德格调查喇嘛派拨款12万。
李安宅编译艾伯兰于1943年秋季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职员座谈会上的讲演稿《印度之妇女》,发表于《文化先锋》第3卷第22期。
本月,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建设》发表于《社会建设》第1卷第1期。
下半年,在教育部及刘文辉的资助下,李安宅与任乃强、玉文华以华西边疆研究所名义赴西康考察,调查了藏族各教派:黑(苯)、红(宁玛)、花(萨迦)、白(迦举)、黄(格鲁),并分别写出报告。
中华书局出版了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
9月11日,李安宅的《边疆工作所需的条件》发表于《文化先锋》第4卷第4期。
本月,李安宅编绎的《知识社会学》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10月31日,于式玉在《旅行杂志》第18卷第10期发表《记黑水旅行》。
这年,于式玉的《黑水头人——苏永和》发表于《边疆通讯》第7期,《麻窝衙门》发表于《边政公论》第3卷第6期。
李安宅的《人生、家庭、社会》和《社会科学与真知》分别在中国文化服务社、中华书局出版。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乙酉)
1月11日,李安宅从西康回到成都。
3月,李安宅当选为华西大学区党部第五届候补执行委员。
李安宅到重庆参加国民党社会部的会议。
30日,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想任命李安宅为中央边疆学校校长,李“坚决辞掉”,谓“非在边区工作不可,不能到‘中央”,最后任命孔庆宗为校长。
8月15日,国民党教育次长杭立武到成都,李安宅与其相见。
这年,李安宅的《云霓之望》发表于《新西康》第3卷第6-8期合刊;《萨迦派喇嘛教》发表于《边政公论》第4卷第7-8期合刊。《介绍两位藏事专家》发表于《康导月刊》第6卷第5、6期。《论心理重建》发表于《中央周刊》第7卷第19-20期。译著《意义学》在商务印书馆再版。
于式玉的《混帐房》刊载于《文史杂志》第9-10期;《黑水民风》(上)、(下)发表于《康导月刊》第6卷第5期、第6期。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丙戌)
春,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来信邀请于式玉赴美。此时于式玉因贫血加失眠症长期治疗无效,医生建议她到其他地方疗养,于是接受汉和邀请。
3月13日,边教司司长凌纯声坚持任命李安宅为边疆文化馆馆长,被李拒绝,后来凌自兼。
4月,李安宅的《论创化教育》发表于《大中》第1卷第4期。
7月22日,于式玉起程赴美,李安宅送到重庆,拜访了中央图书馆及陈凌云、康泽、李方桂等人。
于式玉到美国后,因美国物价和所得税很高,汉和图书馆的150元工资不够用,要求加薪遭拒。于式玉写信求助李安宅在美国的朋友欧兹古。欧兹古推荐于到耶鲁大学图书馆整理中日文献,每月给予280元工资,回国另给500元路费。
本月,于式玉在《大中》第1卷第7期发表《西藏大德“玛尔巴传”中的借尸还阳故事》。
9月,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任命李安宅为华西青年馆理事。
12月,李安宅的《论语言的通货膨胀》发表于《文化先锋》第5卷第15期。《西康德格之历史与人口》发表于《边政公论》第5卷第2期。
这年,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一书在中华书局再版。
于式玉在《风土杂志》第1卷第6期发表《“拉娃”,西藏人的巫师》。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丁亥)
上半年李安宅被要求重新登记三青团团籍,同时发给于式玉三青团团员证.
1月,李安宅的《胜利与边疆工作》发表于《边疆通讯》第4卷第1期。
2月,李安宅的《谈边疆教育》发表于《边疆通讯》第4卷第2期。
5月,李安宅与于式玉的小女儿立廉溺亡。
6月30日,中国边政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会议由吴忠信主持。会议选举了新一届理事和监事。顾颉刚、李安宅等9人当选监事。
7月17日,中国边政学会举行第一次常务理事会,欢送柯象峰、李安宅出国。会议通过了聘请编辑委员会及各组干事人选。李安宅被选为编委。
暑假,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研究院聘任李安宅为客座教授,讲授文化学,并将在西北西南发表过的边疆论文,改写为《藏族宗教制度之实地研究》英文稿本。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戊子)
上半年,李安宅参加了在耶鲁召开的远东学会,并在会上遇到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李安宅向罗氏基金申请研究费赴英考察,得耶鲁大学教授穆尔道克、林顿、欧兹古三人推荐,获准经费每月30英镑,外加由美至英和由英回国的路费。
李安宅到英后,以伦敦大学为中心,并赴英国各地旅行,在伦敦、牛津、爱丁堡等大学的人类学系进行学术交流,又进一步整理了英文稿本《藏族宗教制度之实地研究》。
李到英前于道泉即已经在英国伦敦大学语言学院教书,李在于道泉带领下见了西藏商务代表团。后国民政府领事馆宴请西藏代表团,由李安宅与于道泉作陪。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己丑)
8月8日,于式玉离开美国到英国,与李安宅会合。
8月底,李安宅与于式玉由英国乘船回国。
9月底,李安宅夫妇到香港。
10月5日,李安宅夫妇回到华西大学。
回国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年鉴》向李征稿谈佛教(喇嘛教)教育,李遂与法尊法师联名写了一篇文章寄过去,“该稿称解放后的中国,信仰自由真正得了保障。又说佛教是中国大多数民族普遍的信仰,利用佛教有助于中国的统一。”这是解放后李安宅唯一在国外发表的文章。
本月,于式玉与玉文华合编《西北民歌》由华西边疆研究所出版。
11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成都战役。
12月7日,经过谈判,成都宣告解放。
12月29日,贺龙来信约李安宅于次日会面。次日会见中,李得知进军解放西藏的消息,即与于式玉报名参军,并动员华西边疆研究所有关藏族研究的同事,如任乃强等,参加解放西藏。
1950年
2月,李安宅夫妇正式参军,在人民解放军十八军研究室担任研究员,并跟随十八军离开成都到西藏,途经雅安、康定、甘孜、昌都。
6月,李安宅夫妇两人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10月,李安宅夫妇随十八军到达昌都。
1951年
这年,李安宅被任命为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委员兼文化组组长,于式玉为委员兼组员,共同参加创办昌都冬学、小学的工作。
1月,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接着又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文教处,由李安宅夫妇担任文教处负责人,会同昌都各阶层人士协商负责办学事宜。
12日,昌都地区第一所小学——昌都小学办学董事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会上推选昌都寺二活佛谢瓦拉为董事长,李安宅、于式玉、蔡嘉溶、王廷选、德格·格桑旺堆等12人当选为董事。
本月中旬,昌都冬学开学,后又发展为小学,李安宅夫妇既负责领导工作,同时又担任藏、汉语教师,并编写教材。
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冬,李安宅夫妇跟随十八军进驻拉萨。在西藏,李安宅先后担任西藏军区藏文藏语训练班教育长、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于式玉到拉萨后也在西藏军区藏文藏语训练班工作。
1952年
3月,李安宅参与创办拉萨小学,并任该校副校长。
这年,西藏军区藏文藏语训练班改为西藏军区干部学校,于式玉担任教员。
1954年
这年,于式玉病情严重,领导要求她回内地休养。
7月,于式玉因病回到北京,在苏联红十字医院接受治疗。
年底,李安宅参加了西藏工委干部参观团,先后到内蒙、北京等地参观。
此时于式玉病情已有所好转,请求参加参观团得到批准。因为当时的政治审查,李安宅、于式玉在北京时皆搜集了自己过去各历史阶段的证明人的地址。
1955年
2月10日,于式玉在呼和浩特写了一份政治审查报告,“兹趁回京治病并参加干部参观团之便,将个人历史阶段及打听到的可能证明人,列述如后,请设法调查,以便供给西藏工委以审查材料。”
20日,李安宅写了一份政治审查报告,“根据西藏工委的指示,要趁参观之便,将个人历史主要阶段,找着可能证明的人,将历年作品搜集起来,进于自我批判,提供组织作为审查申请入党材料之用”
5月,李安宅等西藏工委干部参观团在北京参加国际劳动节天安门观礼,第一次亲眼见到国家主席毛泽东。李安宅向西藏工委当时在京的副书记范明写报告,范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通过中央组织部对李安宅提供的有关证明人进行了解。
随后,李安宅等参观团成员回到成都,团长告以暂留成都等待上级命令,未马上回西藏。又因西藏工委驻川的办事处在重庆,参观团成员即至重庆工委招待所。在招待所期间,李安宅、于式玉等人参加了市委组织的“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最后李安宅夫妇被通知留在四川。
1956年
春,李安宅夫妇参加四川省政协,李安宅担任政协委员。
9月,李安宅夫妇被调到西南民族学院,李安宅被任命为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教研室副主任(当时的主任是副院长刘忠良),于式玉则担任藏文藏语训练班副主任。
1957年
春,李安宅被改任为西南民族学院副教务长。
上半年,李安宅入四川省高干哲学自修班学习。
6月,李安宅写了一篇揭发费孝通的文章,名为《揭露一个右派分子的嘴脸》,并将文章交到《四川日报》,后该社复信谓其文章“留作参考”,未予发表。
8月,李安宅写《论矛盾诸方面同一性的相对性与斗争性的绝对性》,批驳陶容《论矛盾诸方面同一性的绝对性与斗争性的相对性》。
这年,西南民院开始招收汉族高中毕业生,以培养藏族地区中学师资,任命于式玉为副主任。于因身体原因“完全不能思考问题”,教改后被调到民族史研究所。
1958年
这年李安宅参加整风运动,自我批评解放以前的一部分著作中的观点。
夏,李安宅被调至四川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参加原西康建省前后档案整理与资料归类的工作,同时也参加西藏调查组编写藏族简史提纲工作。
9月,李安宅夫妇参加四川省政协在金牛坝举办的劳动实践团,历时40天。
11月,西南民族学院将于式玉划为“中右”,在《于式玉整风反右小结》中指出于式玉“家庭出身伪官吏”,“整风前排为中右,整风中仍为中右,现仍排为中右”。否定于在各个时期的工作及表现,认为其“在西藏工作期间:对我党员负责干部進行破坏中伤”,整改初期“在汉族少数民族关系上进行挑拨”,“并在学生中用借钱、借东西等方式,拉拢学生”,“与党争夺群众,造成同学对组织的不满”,“在教师中亦以小恩小惠进行拉拢”等。最后得出结论:“根据以上事实,于式玉解放前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社会学界有一定地位,因李安宅关系与一些帝国主义分子的关系比较密切。解放后在表面上拥护我党,接受党的领导,但事实上攻击党的负责干部,一贯赞扬英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党政策方针抱怀疑和抵触态度。鸣放中与右派骨干马时芳来往密切,有一些右派言行,交心中又没有主动交待检查,企图蒙混过关,态度不老实,据此我们意见划为中右,并建议撤除其市政协常委的职务。”
1959年
冬,李安宅返回西南民族学院参加科研科报纸资料工作。
这年,西南民族学院开始开设外语课,需要外语老师,因此,于式玉被调回民族学院。
1960年
这年,西南民族学院师范班新添了外语课,李安宅遂改教英语。
1961年
9月3日,李安宅在西南民族学院写了《自传》。
1962年
4月,李安宅被调到四川师范学院担任外语系主任兼副教务长,当时四川师范学院的英语公共课教研组的教师总共只有7人。同时,于式玉也被调到四川师范学院作外语系副教授。
1963年
这年,四川师范学院新开设英语专业,师资比较缺乏,要上专业与公共课,还有附中的英语课,李安宅作为外语系主任兼副教务长,责任更重,除了有固定的课外,还要为那些因生病请假的老师上课。
1966年
在文化大革命中,李安宅夫妇被认为地主出身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动学术权威、美蒋特务。李安宅被命令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作为活展品,接受批斗。
1967年
2月20日,于式玉在四川师范学院写了一份《自传》。
1969年
8月6日,于式玉因病逝世,终年65岁。
1978年
这年,四川师范学院为于式玉召开了平反昭雪追悼会,对于“文化大革命”中对其作出的一些不公正的评价予以纠正。《关于于式玉同志死亡的结论》指出:“于式玉同志在林彪、‘四人帮疯狂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行‘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反动路线下,受到迫害,身体受到摧残,又因乳腺癌复发,得不到即时治疗,于一九六九年八月六日不幸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1981年
黄绍伦在《中国解放前社会学的成长》一文中分析了解放前我国社会学的发展情况,认为当时“许多社会学家走出了所谓的‘象牙塔,冲进了‘民族自救的战场”,“李安宅就是一个例子”,“……目睹了民族灾难的紧迫,这使他背弃了‘学院式研究,他指责这种研究比不着边际还要糟糕。他的论点是‘第一手知识将既产生创造理论,又产生建设性的社会工程。他以此证明实地研究的必要性。”
1982年
8月,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出版了英文版的《拉卜楞寺——李安宅的调查报告》(Labrang, A Study in The Field by Lian-che)一书。该书本是李安宅1948-1949年赴美英整理而成,但当时并没有发表,书稿本寄美国耶鲁大学出版部,后李回国,不久中美断交,该书出版搁置。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中根千枝评价该书:“在此之前,还没有看到过像这样详细而深入的调查报告。”
12月,中共西南民族学院委员会对于1958年把于式玉划为“中右”的决定作出改正:“于式玉同志在我院工作期间,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劳动态度端正,工作表现是好的,与马时芳的关系是正常的(马的‘右派问题已改正)。1958年把于划为‘中右的材料中所列举的言论,有的无问题,有的虽有片面性或不当,但不属右派言论。因此,当时划于为‘中右是错误的,应予以改正。”
1983年
4月,邓锐龄发表《介绍李安宅著〈拉卜楞寺〉》(《民族研究》第2期),认为李著 “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这座著名喇嘛寺院的全面的调查报告,虽然写于三十余年前,对于今天我们研究藏族宗教文化仍然很有价值”。
6月22日,邓将该文送李安宅指正。
1985年
1月,西南民族学院委员会再次复查于式玉被错划为“中右”的问题,对1982年的“改正”又作出修正,指出:“1982年的‘改正说明中仍认为划于式玉为‘中右的材料中所列举的言论有的‘有片面性或不当,并写入‘说明中,这是不对的。应予否定。此外,1982年的‘改正说明中,对1958年划于为‘中右的材料中写的建议取消于式玉的成都市政协委员的问题未作反映,这也是不妥当的。因原建议取消于的政协委员是错误的故应予撤销,并以此为准。”
3月4日,李安宅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85岁。
1986年
这年,李安宅的译著《两性社会学》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再版。
1987年
这年,国务院、国家民委决定成立李安宅、于式玉遗著编辑委员会,重新整理出版两人的遗著,并拨款20万元。
1988年
3月,李安宅编译的《巫术与语言》一书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
1989年
1月,李安宅的译著《两性社会学》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再版。
2月,张庆有发表《记中国藏学先辈——李安宅、于式玉教授在拉卜楞的岁月》(《西藏研究》1989年第1期),认为李安宅和于式玉“深入藏区,脚踏实地进行藏学研究的风尚,为今天我们致力于藏学研究的每个同志,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9月,李安宅的《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在国内由中国藏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著名社会学家、曾任教于燕京大学的雷洁琼,于1988年6月为该书所写序中指出:“安宅教授一生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各民族的团结,为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学、民族学和藏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和赞誉,他是我国社会学、民族学和藏学的开拓者之一”,《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是国内外公认为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研而撰写的有关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杰作”。
这年,王晓义发表《李安宅教授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5期),将李安宅的社会学思想特点归纳为三点:实地研究、比较研究、为了解中国而研究。
1990年
12月,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
1991年
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李安宅社会学遗著选”丛书,分别为《巫术的分析》、《两性社会学》、《语言 意义 美学》、《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
8月,周群华发表《著名藏学家于式玉教授》(《文史杂志》1991年第4期),介绍了于式玉的一生及其著作,并分析其治学经历和遗著内容。
1992年
3月,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安宅翻译的《五智喇嘛弥伴传奇》一书, “通过一对藏族青年曲折的恋爱故事”,“展现了本世纪初西藏及青海藏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描述了绮丽的高原风光和神秘的宗教活动,揭示了藏族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深刻影响。”编者在“出版说明”中指出:“关于本书作者,据李氏的一些文章介绍和编者所掌握的材料,实为国际知名的法国藏学家达维?耐尔女士及其义子庸顿嘉措二人。李氏汉译文发表时,仅署庸顿,盖有深义,兹从其论,不作更改。”
这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安宅藏学文论选》,选择了17篇李安宅生前用汉英文发表的藏学论文,反映了李安宅藏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和研究风格,基本代表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藏学的研究水平。
1995年
4月5日,李安宅的子女们在成都郊区昭觉寺附近公墓为李安宅和于式玉举行安葬仪式,将两人的骨灰盒安葬于此。因文化大革命时期专政队将于式玉的骨灰弄丢,仅剩一个骨灰盒,其子女只好在其骨灰盒内放一本她的遗著。两人的墓志是:“两位学者,矢志茹苦耕耘拓荒,已是香漂海外,有著述传世;一本故事,书尽含辛爱国奉献,未逢催花春雨,可激奋后人!”
1997年
5月,杨淑贤发表《一部直通读者呼吸感受的著作——评李安宅的〈美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认为该书虽著于半个世纪前,“仍给人一种能够直通读者呼吸的感受,启迪性灵的乐趣。”
2002年
8月,王希杰发表《重读李安宅〈意义学〉谈学风问题》(《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认为该著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尤其是学风“值得学习”。
12月,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安宅、于式玉藏学文论选》,分为李安宅藏学文论选和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两部分,共选有37篇反映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宗教、文化、民俗、文学等方面情况的文章。
2003年
这年,李安宅的译著《两性社会学》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
2005年
这年,李安宅的《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
2006年
11月,汪洪亮发表《李安宅边疆思想要略》(《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论述了李安宅的边疆思想的内容、特点及其成因,指出其边疆思想“着眼于‘实地研究,寄托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
2008年
2月,陈波发表《“坝上”的人类学:李安宅的区域与边疆文化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揭示李安宅在华西坝期间的主要人类学思想,包括在异文化中寻求他者,根据区域分工而实现文化的互惠,在历史过程中寻求对区域文化的结构性理解,并由区域文化上升到国家表述。”
12月,高云昌发表《简论于式玉与藏区边疆教育——以1937-1942年为考察中心》(《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6期),认为于式玉致力于边疆民族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为藏区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2009年
9月,吴银玲发表《读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认为“这是一本在宗教人类学或者在古史研究上重要的先驱之作。”
2010年
9月,汪洪亮发表《应用人类学视野中的民国边疆服务运动——以李安宅的相关论述为中心》(《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以应用人类学的视角,结合李安宅的相关论述,借助边疆服务部有关档案和资料,审视边疆服务运动的贡献及其得失”。
12月,陈波出版《李安宅与华西学派人类学》(巴蜀书社),讲述了李安宅的求学、考察、入藏以及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并讨论了其思想与学术的成就。
2011年
1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发行李安宅、吴其玉、陈芳芝等主编的《燕京社会学界》(The Yenching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1938-1950),全2册。
5月,汪洪亮发表《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于式玉与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民族学刊》2011年第3期),指出二人是中国民族学史上一对重要的生活伴侣和学术伉俪,尤以藏学研究名世。
2012年
2月,王先梅发表《五十书行出边关,何惧征鞍路三千——忆李安宅、于式玉夫妇》(《党史博览》2012年第2期),描述了二人在藏区的考察历史。
6月,张瑞东发表《李安宅对“礼”文化的功能主义分析——读《〈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学理论》2012年第17期),认为李安宅用“内证的研究”(internal study),客观地审视两部书中对社会现象或事实及其人们行动的影响,“批判性地对国粹主义赋予其之神秘性进行‘祛魅。”
8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安宅的遗著《边疆社会工作》,是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与河北教育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的《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
11月,汪洪亮发表《李安宅的学术转型及时代动因》(《宜宾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认为李安宅的学术兼涉多种学科和领域,其学术路数及趣味在不同时期又有着不同的侧重,其学术转型可以归为四个方面:从其关注时代来看,是由古及今;从其学术视野来看,是自西徂东;从其研究区域来看,是从北到南;从其学术旨趣来看,是由虚入实。
2013年
1月,齐钊发表《个人心史与学派历史勾连的困境与张力——评〈李安宅与华西学派人类学〉》(《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认为陈波从“心史”的角度,突出了人类学研究中的“李安宅性”,“对重新评价与肯定李安宅的学术贡献和地位而言,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和有益的尝试。”
注释:
①李安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第一位即张端芝,于1929年因病去世;第二任妻子是李安宅齐鲁大学同学于道泉的妹妹于式玉,1930年结婚,1969年因病去世;最后一任妻子陈隆莲,于1978年嫁给李安宅,伴随着他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②于若木(1919—2006):原名于式谷,又名于陆华,山东临淄人,著名营养学家,陈云的夫人。
③《李安宅交代问题》(写于1968年10月31日):“1926年秋末冬初,戎之桐带我去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去见李大钊同志,他即给我引见了苏联大使,商谈结果,大使介绍我任张家口苏联领事馆英文秘书,每天做中国报纸摘要译述,偶尔接见中国地下党的同志(从未介绍姓名),亦找我当翻译。”
④李安宅《自传》(1951年7月11日写于昌都)中记述:“1929夏,道泉同志将他的妹妹式玉由日本接来,意在与我俩撮合。”于式玉在其《自传》(写于1958年3月24日)中对此事有详细记载:“1929年大哥已到旧中央研究院及北京图书馆工作。受到父亲嘱托,写信叫我暑假去北京,要给我介绍对象。我应约去了。他的好朋友李安宅新丧偶。有一个几个月的女儿李培廉,嫂子替他抚养着。……就因为见面之前有大哥的介绍及第一次见面的印象,经三言两语的谈话,我们就订了婚。同玩了一个暑假,我便经济南,由青岛回日本去了。”
⑤李安宅 :“1928-29年期间北京市委随时遭到破坏,关系时断时续,1929暑假前关系完全断绝,以后未主动找党,把自己埋在书堆里,再未恢复党籍。再以后旧燕京大学已恢复党的组织,把我看作朋友,常借我家开会。”参见1963年李安宅在四川师范学院所填《干部履历表》“何时何地脱过党,失掉过关系,经过情形如何,以后是怎样解决”一栏。
⑥梅贻宝在其《西北游记四则》一文中描述到:“燕京大学同事,社会系教授李安宅先生夫人,素来有志于中国边疆社会研究,亦已乘机前来西北,在兰州甘肃科学教育馆稍作休息准备后,已来拉卜楞住定,开始研究工作。李太太式玉女士于语言有专长,与黄司令夫人约定合作,交换汉藏语文教学。”参见丹曲、扎扎主编:《藏学论文》第2辑,民族出版社, 2006年,第309页。
⑦梅贻宝曾讲:“他们二位到拉数月,已略通藏语,寺内外尽是他们的朋友,都打招呼。许多边疆问题,他们已略窥门径。”参见梅贻宝:《西北游记四则》, 311页。
⑧李安宅《自传》(1966年):鉴于在藏族地区发现重要园地,鉴于中共与国民党虽有摩擦终于是第二度的合作局面,又由于外部压力,遂答应加入国民党。这是1940年的事,趁赴渝见燕大代表之便,办了手续。”
⑨ “1941年罗忠恕(原在燕大读研究院)以成都华西大学文学院的名义,请我来成都开会,说是为了筹建华西边疆研究所提意见,找我来到华西大学,才知道已在报纸上宣布我任社会学系主任;路费是借的,需要还,更不用说回西北路费了。”参见李安宅:《李安宅与国民党、三青团的关系》,1978年8月14日。
B10 李安宅《报告》,1955年2月10日,于呼和浩特。
B11于式玉《报告》,1955年2月10日,于呼和浩特。
B12李安宅《李安宅入党交代的历史》,1957年。
B13李安宅《与国民党三青团反动派的历史关系》,1957年8月30日。
B14于式玉《自传》,写于1958年3月24日。
B15中共西南民族学院委员会:《于式玉整风反右小结》,1958年11月。
B16《李安宅自传》,1961年9月3日写于西南民族学院。
B17于式玉《于式玉自传》,1967年2月20日。
B18中共四川师范学院外语系总支委员会:《关于于式玉同志死亡的结论》,1978年10月21日。
B19中共西南民族学院委员会“关于对于式玉同志1958年被划为‘中右问题的改正说明”, 1982年12月16日。
B20 中共西南民族学院委员会“关于对于式玉同志被错划为‘中右问题的再复查结论”, 1985年1月22日。
参考文献:
[1]李安宅.回忆海外访学[J].写于1969年3月19日.陈波,整理.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6辑)。
[2]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编.社会学文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
[3]邓锐龄.介绍李安宅著《拉卜楞寺》[J].民族研究,1983(3).
[4]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5]华西医科大学校史 1910-1985[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6]云丹嘉措.五智喇嘛弥伴传奇[M].李安宅译.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7]张玮瑛,王百强.燕京大学史稿[M].燕京大学校友校史编写委员会编,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
[8]靳宝峰,孟祥林.唐山市志(第3—5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9]梅贻宝.西北游记四则[A]//丹曲、扎扎主编.藏学论文(第2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10]王川.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王川.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A]//何星亮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2]汪洪亮.建设科学理论与寻求“活的人生”——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J].民族学刊,2010(1).
[13]汪洪亮.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于式玉与李安宅的人生与学术[J].民族学刊,2011(3).
[14]汪洪亮.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D].四川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3.
收稿日期:2013-09-22责任编辑: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