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则,不能越的“雷池”

2013-04-29薛秋影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3年6期
关键词:雷池巴顿颜真卿

薛秋影

【主题导入】

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列宁进克里姆林宫时,卫兵洛班诺夫不认识他,一定要他按规定出示证件。与列宁一起来的随从想上前说出列宁身份,让卫兵放行,被列宁制止了。列宁掏出了证件,卫兵从证件上知道眼前的人就是列宁时,脸红了,连声说 “对不起”,列宁亲切地对他说:“你做得很对,任何人都要遵守制度,这是原则问题。”

“原则”,是指说话、行事或处理问题的准则。原则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只有正确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原则才是正确的。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有关原则是否需要有灵活性的争论。一些按章办事,从不开“绿灯”的人,既可能被称赞为坚守原则、坚守底线、秉公办事、铁面无私,也有可能被指责为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胶柱鼓瑟。原则,究竟是不是不能越的“雷池”呢?

【素材拓展】

名人名言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韩非子·八说》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莱蒙特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张居正

“国学天才”被挡在复旦大门之外

“你们胡乱打炮,而我却不幸成了你们的炮灰。我不知这对你们意味着什么,这是我的光荣,因为我始终记得鲍勃·迪伦的那句话:任何的禁止都是没有仪式的授勋。千载之后,我会是配享文庙的国学大师,而你们,却难逃那如椽的春秋史笔:‘共和六十一年,夏七月,佞子祸学于丰镐。”

2010年夏,被喻为“国学天才”的陕西考生孙见坤,因为高考成绩6分之差被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最后“沦落”到了山西大学法学专业。孙见坤似乎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于是在博客上就有了上面这段对陕西招办的“口诛笔伐”。

【感 悟】

高考作为我国当今普选人才的主要手段,虽然还存在诸多弊端,但在目前社会条件下,仍称得上是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其最基本的原则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如同法律。制度存在的意义便是被遵守,并且只有在所有社会成员无条件遵守制度设定的“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制度才有其存在的意义。自主招生作为高考的补充制度,本意并非学校可以任意招收未上线的特长生。“特招”并非特权,也并非唯特长是用,而必须在高考制度框架下运行,重要前提是不与其冲突。

巴顿选人

美国四星上将巴顿在提拔下属之前,通常会把所有候选人集中到一起,然后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一次,巴顿说:“伙计们,今天我要在仓库后面挖一条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的战壕。”说完,他就走开了。其实这只是装装样子,在那群候选人旁边,有一个带着窗户的仓库,巴顿就待在里面悄悄观察他们。

那些人领到工具以后议论纷纷,他们奇怪为什么要挖这样一条战壕。

“6英寸深,连个人都藏不住!”有人大声嚷嚷。

“这样的战壕不行,待在里面一定很冷。”有人说。“不,是很热。”有人反驳。

“这种事情怎么能叫军官来干?”有人质疑。

最后,有个人对大家喊道:“让我们把战壕尽快挖好,赶快离开这个鬼地方吧,他想用它干什么都和我们没关系。”这个人后来被巴顿提拔了。

巴顿总结说:“我必须挑选不找任何借口完成任务的人。”

巴顿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选人用人标准呢?他在西点军校学习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不找任何借口坚决完成任务的习惯。因为,西点军校的学员在回答长官问话时必须非常简明,而且只有下面四句话可以选择。第一句是:“是的,长官!”第二句是:“不是的,长官!”第三句是:“我不知道,长官!”第四句是:“没有任何借口,长官!”这四句话,是西点军校的校规,也可以说是名言和传统。

【感 悟】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是原则。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才是合格的军人,巴顿将军的选人标准,发人深思。

颜真卿之“拙”

说颜鲁公“拙”,当然不是指他的书法,指的是像他那样的高官,居然会闹到写《乞米帖》的地步,不得不借米度日。

《乞米帖》写在公元765年,正值关中大旱,江南水灾,农业歉收。按理说,粮食再紧张,也不至于影响到颜真卿家,他当时已官拜刑部尚书,知省事,封鲁郡公,按现在级别,大约比省部级还要高一点儿;况且他又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既有功劳又有苦劳,不说养尊处优,至少能做到衣食无忧吧。可是他偏偏就闹到了“举家食粥”“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谈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为自己“拙于生事”,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有别的生财之道。

颜鲁公身为三朝元老,久经宦海,阅人无数,他不会不知道“生事”之法,加之门生故旧遍于朝野,只要稍稍动动脑筋,都能大发横财。可是他不屑于那样做,因为他有自己的处世原则。

书法界常有字因人贵的说法,不无道理。而在颜真卿这里,却是字因人重,忠贞正直的人格为其瑰丽书法添辉,骨力遒劲的书法为其雄壮人生增彩,做人与写字相得益彰,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统一。反之,若论书法,蔡京、秦桧的字也写得好,堪称“大家”,可是一想到他们干的坏事、丑事,不由得“恨屋及乌”。还有一个“书法家”也不能不提,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长于书法,能写一手颜体,南昌街头挂满他写的牌匾;但他更长于“生事”,任职不到两年,就生出700多万外快,结果东窗事发,被处以极刑。

时下,许多官员都喜欢研习书法,也多师从“颜柳”,如果他们同时也能认真研读颜真卿的《乞米帖》,在学习他的笔法筋骨时,也学学他的“拙于生事”、廉洁自律、执政为民,则善莫大焉。

【感 悟】

《菜根谭》说:“抱朴守拙,涉世之道。”颜真卿的“拙于生事”,展示的是他对操守的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颜真卿,可谓名副其实的“大丈夫”了。身为三朝元老,宁可借米度日,也不创收、生利,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处世原则,有坚守的底线。

【拓展阅读】

被哈佛开除的人

刘云利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笼罩了哈佛大学,院内火光冲天,来势汹汹,著名的哈佛楼顷刻间化为灰烬。

哈佛楼是一个图书珍藏馆,这里的图书是哈佛去世后捐赠给学校的。为了纪念哈佛先生,学校成立了珍藏馆,可这场大火却让图书馆成了永恒的记忆。为此,全校师生都扼腕叹息。

在人群中,一个叫约翰的学生更是陷入无尽的纠结之中,因为发生在火灾前的那个下午的事情,让他进退两难。

那时17岁的约翰刚考入哈佛大学,平日最痴迷的事情就是读书,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都扎在图书馆里。这在当时学习氛围尚不浓厚的美利坚,非常难能可贵。

书上的知识浩如烟海,约翰可谓如鱼得水,但唯一让他遗憾的是,图书馆有个硬性规定: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携书出馆,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当日下午5点,闭馆的时间到了,可约翰被《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他很想马上知道故事的结局,于是,偷偷地将书放在衣服兜里带了出来,晚上在宿舍里大饱眼福。可是,他完全没有料到,图书馆居然遭遇火灾,馆内的所有图书都被焚烧成灰,只剩下他手里这一本。

“我到底把书交出来,还是隐藏起来?”约翰不停地问自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敲开了校长霍里厄克的办公室,羞愧地说:“校长先生,我私自带出了哈佛先生的一本书,请收回吧。”霍里厄克惊讶地站了起来,用颤抖的双手接过图书,语气缓慢地说:“谢谢你为学校保留了这份宝贵的遗产,你回去听候处理吧。”

学校其他领导听说此事后,都感到庆幸,甚至有人提议表扬约翰。可是,两天后,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学校张贴了一份告示,上面写道:约翰同学因违反学校规定,被勒令退学。

勒令退学?这个消息对约翰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很多师生对此表示难以接受,一再劝说校长:“这可是哈佛先生捐赠的所有书籍中仅存的孤本,再给他一次机会吧!”

霍里厄克校长表情凝重,对提出异议的人说:“首先我要感谢约翰,他很诚实地把图书还给学校,我赞赏他的态度,但我又不得不遗憾地说,我要开除约翰,因为他违反了校规,我要对学校的制度负责。”

话语掷地有声,众人鸦雀无声。

霍里厄克校长做事的态度和风格,成为哈佛世代传颂的佳话,他的话也成为哈佛的办学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有效。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约翰被哈佛开除以后,为校长的话所折服,幡然醒悟,第二年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法理学,并且成绩斐然。毕业后,约翰当了律师,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他加入托马斯·杰斐逊的团队,成为他的私人助理,为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出谋划策,俨然是一部法理活字典。

猜你喜欢

雷池巴顿颜真卿
巴顿(上)
巴顿(下)
层层推进,马到成功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巴顿(下)
巴顿(上)
劝学诗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是什么?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不越雷池一步”之“雷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