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我见
2013-04-29赵雷鸣
赵雷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97-01
在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创新下,素质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语文教学。常听不少语文老师说:"过去我们教得是那么轻松,学生成绩并不差;现在我们教得这么辛苦,学生成绩却不尽人意。"症结何在?反思多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们惊奇地发现语文教学的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1 语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将教材肢解开来,嚼烂了教给学生。他们虽然讲得十分具体、详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习提不起兴趣来。究其原因是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分割开来,造成教学与生活脱离。
2 语文教学过程的单向性
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很明显的形式就是"一言堂"。学生没有思考答辩的余地,只是无条件地服从于老师的教,导致出现教师越教,学生越学不好、越不爱学的局面。
3 语文教学目的的偏向性
即语文教学只重视教学结果。不可否认,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然而只要求结果,重视结果,仍是传统教学的一种走捷径的教学。我们忽视了形成结论的过程。把一切都变成现成的让学生记忆,这从客观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往往就会出现"吃力不讨好"的现象。
有人指出,以上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受应试教育干扰而至的。不少教师说,我们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虽然,应试教育为害甚巨,但是其干扰不是源自教学本身。我们从语文教学本身来谈谈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类似的问题。
4 语文教学要走进教材,也要走出教材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获取语言运用经验的过程。语文教学,只有走进教材,才能让学生学到别人的语言运用经验。但如果只是学到别人的东西,不经过自己的实践,学生也没有获得真正的知识。只有走出教材,才能让学生内化别人的知识经验,把别人的知识经验变成自己的技能。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熟练驾驭教材的基础上,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因此,应该做到首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品味文章感情,领会作者思路,由表及里走进教材,探究、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经验。然后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实际运用,反向从教材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有兴趣了。比如可以这样设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的教学:先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描写百草园从整体到局部,从静物到动物,从动物到静物的有条理性和用词的准确性。学生一致认为这样写很好。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样好呢?接着把学生引入品味作者的感情里,因为作者在童年时代对百草园产生了很厚的感情,把百草园的花草树木、鸣虫飞鸟、菜畦井栏等所有的东西,都当成了自己的朋友。由于作者对百草园是这么喜欢,这么熟悉,所以写得如此细致准确,生动形象。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经验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生括中所熟悉、所喜歡的事物,依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文段,也就是从教材中走了出来,走进了自己的生活。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得到语言运用的实践训练,也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使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形成一个"课题--生活"的大语文教学圈。
5 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互动、共同参与
我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语文教学覆盖面宽,弹性大,教师又被应试任务所困,就很自然地成了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就成了教师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单边活动"。教师的上课形式多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不是自己学会,更谈不上会学。那么,怎样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呢?首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在课堂上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与学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良好气氛,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放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所谓的标准答案,死扣作者的思路观点来教学。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学生学习语文也应该是这样。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写,不要用现成的答案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见解。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当学生有创造性发现时,当学生对教科书有质疑时,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我们都应给予赞赏。这样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关系,在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展开教学活动,很自然就会形成师生间交往、互动、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6 语文教学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因为语文学习有自己的规律,学生把书本上接触的知识到完全内化、变成自己的知识(技能),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知识——感知——体验——练习——知识(技能)这样一系列的步骤。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其中间环节是异常复杂的、艰难的。可是,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把眼光集中在这个过程的结果上,忽略了之间的环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简单方法,将书本知识倒给学生,于是学生变成了容器,对于那些装得多的学生便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认为是"好学生",那些装得少的学生,被认为是不努力学习的"差生"。这样的教学,既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也不会取得长效的教学效果。我们提倡的重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重在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探求知识,不断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
现在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走进社会的需要。只有做到会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语文教师只有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设法优化语文学习的中间环节,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才能真正完成教学本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