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风
2013-04-29周奕辛
周奕辛
“一时失志不用怨叹,一时落魄不用胆寒……”这曲独特的闽南歌,道出了漳州人独有的乐观豁达。而这一风气也正是溢满全城。
天边的绯红渐褪了去,夜晚的脚步悄然临近。从九龙江上往下望去,一整街盏盏有序亮起的街灯,照亮意气凌霄的战备大桥——而这桥,便是漳州人与母亲河联系的桥梁呀!
江畔,草坪边,二三只圆木桌,四五把方凳子,忙碌了一整天的中年人老年人,便三三两两依此围成一桌,享受这江畔美景,水光倒影,这安适的夜晚。
他们通常沏茶——漳州人对茶有着特殊的爱,以茶代酒,借茶化愁。而这沏茶也却是极有讲究的:先以沸水将生茶叶烫上几次,这叫“忧愁‘淌水”;再而以沸水浸泡上一会儿,再把水都倒去,这叫“苦思‘浸散”;最后将茶叶泡上个三分钟,继而提起茶壶以公鸡啄米之势往每只茶杯倒上约茶杯容量三分之二的茶。这之后,就能慢慢细酌茶的醇厚怡人了。
自然了,中老年人借茶以乐,年轻人的消遣方式却显得更为豁达,别有沿海城市的开放之风。
大排档是年轻一族的聚所,或在街头小巷,或在江岸江畔,总能见着他们的身影。往露天的位置上一坐,把菜豪爽一点,伸出脚往塑料椅上一跨,与友划拳一呵,几罐啤酒也就下了肚,同这些啤酒一同下肚的,无疑是一整日的惆怅,一整日的压力。
除了这夜晚的茶酒之景,都市街道的各处,也是融了这悠哉豁达的气氛的。
虽然日益见多的汽车斥着大街小巷,愈来愈多的高楼立起,漳州人的这情趣却始终不在追求这些发达物质文化上。
从台湾路一路贯穿,四周的服饰店,古玩店,甚至路边上四果汤的摊子,都是各种人的光顾之所。逛街逛累了,来到四果汤摊子前,掏出几枚大钢硬币往桌上一摆,一碗果色缤纷又爽人心肺的四果汤便递了上来,一大碗四果汤端起畅饮大吞入肚,尤其是在这炎热的夏日之中,便是浑身的透心凉。喝四果汤若是腻了,就拐上几个弯,步行穿过那老北京、香港路,街道两侧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没有喧嚣嘈杂,没有压力烦恼,只有静谧夜色,和有年代沉淀的木质房屋。这真是个不错的“避难所”。
同样的各种本地小吃在此也是发展极盛,不仅让漳州人望而生津,也对上了外地人的味。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曾有楚人至闽地避战乱,以竹筏渡了漳江至漳州一代,此时正身无分文却又饥饿,突然闻不远处几下古筝悠悠,循声而去,一人正在抚琴。抚琴人见之,便予楚人几张油饼充饥,楚人欲道谢问其名,抚琴者只道是本地一小生,饼乃本地特产,不必多礼。又在后来五代十国,亦有梁人至此避难,同样是在尝了本地人赠与的小吃后,顿时念起故乡北国白雪,哼起了梁歌,热泪盈眶,回忆着故园的一切。于是后人便有词云:古琴不语,筝知楚筏客;曲吟问津,梁歌答雪澈。无疑,漳州小吃不仅美味,令人温馨,亦有渊远历史。
而今,小吃街沿路的繁华热闹,也更是印证了本地小吃的诱人。五香猫粥等等,自不必多说。
渐渐地,人声稀落。夜晚开始微凉。漳州的晚步入了深夜。一条条霓虹灯路灯组成的光带慢慢熄了,忙了一天乐了一晚的身子,也该休息了。
从九龙江畔缓缓上升,俯视全城,深潭般静谧的美,这是漳州豁达美丽气氛的魅。
几声午夜钟鸣,人已微醉。
(作者为漳州一中高一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