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2013-04-29陈怡陈靖
陈怡 陈靖
摘 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近几年入学的大一新生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但是也有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接触过计算机,文章针对这种学生水平参差不平的状况,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能提高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效率,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45-001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通过近几年基础课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进教学方式,灵活机动配合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
随着我校本科建设逐步走向正规化,招入的大一新生计算机的基础不再是“空白”,曾经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式也应该随之调整,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
1.提高班考前集中模拟训练
除了允许通过一级考试的同学免修外,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可以自愿提出申请,组成一个提高班。这部分学生可允许不经《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在考前集中强化一级模拟考试训练一个月后直接参加过级考试,为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提供更多的时间。
2.常规班知识点组合教学
对计算机水平薄弱学生,组织常规班教学,依据原来教学计划进行。对于常规班的学生,考虑到由于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水平要求不一致的情形,将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分成几个知识点,各个知识点有相应的学时安排,然后结合各个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多个知识点的组合,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在学习上各有所侧重。
二、增加学生上机课时,课余时间开放机房或通过WIFI,将教学标准软件作为课件开放供学生学习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如何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他们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需要我们改进教学方法,适应工科实验性强的特点,增加学生的上机课时,甚至在课余时间开放机房或通过WIFI联接,让学生通过教学标准软件多操作、多练习,以掌握必要的技能。
我们以往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忽视上机实验,课时安排上用于理论教学的多,用于上机实践的少。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依赖教材,以PPT为主进行“填鸭式”讲解理论知识,而学生的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弱。这种单向式的教学,只会给学生带来浅表性的认知和记忆。它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也是学生反映这些内容不好懂,不好掌握的原因。
1.增加学生上机教学课时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是实践多于理论。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要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不能让学生在毕业时,还不懂得把所学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怎么去做,而且要教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中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要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计算机实验机房中动手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自实践更好地理解、掌握有关的计算机知识、技能。这种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能使学生寓学于快乐之中,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增加学生课余免费上机练习学时
在课余时间开放机房或通过WIFI联接,通过学生课后的上机自学,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教学标准软件多操作,多练习,以掌握必要的技能。把上机任务和考级目标与方式提前告知学生,做到“所学即所练,所练即所考”。
例如,在学习WORD和EXCEL时,不仅是简单理解为就是打字、用表格处理数据、计算,而是让学生掌握以文字、表格处理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时,不要简单理解为就是能联结上网、收发电邮,而是让学生掌握以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检索技能。在学习多媒体技术时,不能简单理解就是使用绘图、听音乐、看CD等等,而是让学生了解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对媒体对象的处理概念与方法等。
课余实践教学需要给学生开放免费机室,以方便学生及时学习相关内容,完成相关实践学习。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深刻记忆,化做自己的实践技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增加课余时间的师生互动。
三、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并不是所有知识都细讲,很多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概念,自己去查找有关资料理解掌握;实践性强的知识,通过上机实验重点讲解,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