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2013-04-29王天玉
王天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23-01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曾建议李鸿章进行教育改革,当李鸿章听Richard说改革能见成效需二十年时,说:"我们等不了那么长时间。"无独有偶,戊戌变法期间,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王 照劝康有为多立学堂,等风气变了,再行新政,康有为答道:"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得及?"三十年后,王照在他的《小航文存》里叹气道:"来得 及,来不及,是不贴题的话。"现在看来,若彼时康能从王照之言,多立学堂,重视教育,将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而王照后来之言,恰证明了教育之重要性不 在一朝一夕,而是随人而存,其益无穷。[1]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居于中国东方的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在野的社会精英夺得了政权,然后从上而下,主导了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重组"。[2]而其各项改革之一,即包括"教育"一类,其中包括:
一.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
二.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
三.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3]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重大的突破口,其成就之中对外的主要表现即包括一次对朝鲜战争(1875),一次对华战争(1894-1895),一次对俄战争 (1904-1905)等等。从明治维 新中受益的不仅是日本一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邻的中国也从中有所"收获",在经历了至少两次震撼之后,当时中国的实际政治统治者慈禧着手改革,除了后 人经常谈及的准备立宪之外,其中理所应当的包括了教育改革的部分:
一.1901年9月,慈禧太后颁发谕旨,称"人才为政事之本,兴学育才为当务之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小学堂。
二.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我国第一部确立新式学制系统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三.1904年,清政府审定颁发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4]
这次改革直接影响了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这一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教育官吏选拔制度最终经不住历史洪流的刷洗,退出历史舞台。它没有 因为悠久的历史而长存于世,恰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可见,教育体制改革没有时间之限,也不会因为改革对象而削减威力。虽然清末改革最终没有挽救其在 1912年结束的命运,但其在教育上的接连尝试仍值得我们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作用越来越被人所重视,教育形式的改变也时刻受到人民的广泛关注。据教育部长袁仁贵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广大学子通过至少四年的学习成国之栋梁,在今后投入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安康市教育局公布在互联网上的资料数据,截止2011年底,安康市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360所,其中小学839所、中学 199所、中等职业学校22所、幼儿园295所、特殊教育2所、高校3所;就入学率而言,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为100%。而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94181人,毛入学率 达到83.6%。而根据《中国教育报》公布的信息,截至2009年底,陕西适龄儿童入学率99.65%;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 99.7%。毫无疑问,在入学率方面,安康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全国范围内也有1个百分点左右的领先,高中入学率更是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5]
对比数据可见,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安康市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6]虽然由于断句,对这句话的诠释有多种,但不妨理解为"如果人民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那就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吧;如果人民的水平还有所欠缺,那就施与他们教化吧。"去年年底,韩寒的"韩三篇"在网上掀起了一阵讨论的波澜,他在文中说道:中国人素质太低,不适合民主。[7]虽说此言有一棒子打死所有人之嫌,但细细想来,自新文化运动竖起"民主"旗帜时,距今已近百年,而民主之路仍未走上正轨,社会各方仍在呼吁民主,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面旗帜"科学"没有竖起来。"民主一词,已是全球政治体制的共同趋向,科学也是人类追寻知识的共同途径。"科学的普及和贯彻需要教育,在当下,"民不可"的表现仍不时反映出来,若要使民达到"知",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说道:少年智则国智。智慧的青年需要优良的教育来培养浇灌,和谐的国家终须优良的青年来奠定。因此,如何使教育事业愈加发展,选择怎样的教育途径才是最优,不仅要做到孔子所说"有教无类",而且要做到"教而有序"。这不仅是党的十八大需要关心讨论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公民需要关心思考的问题。我们不怕失败,而是怕居一井之天而停滞不前。
二 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知识分子,社会贤达等见农村事业衰败,于是热情投入到地方自治和乡村建设中,其中以江西突出。在建设过程中,国民党大员李宗黄在他 的《农村自治实验记》中写道:不建设,毋宁死。论及今天的教育,我们能拿出向他们一样的决心来,使地方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教育,毋宁死![8]
参考文献
[1] 两则皆摘自《非常道1、2》,余世存.
[2] 《中国大历史》,许倬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3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2062.htm.
[4] 贵州大学新闻网http://news.gzu.edu.cn/News/200712/20107.html
[5] 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edu.cn/安康市教育局:http://www.shaanxichina.org/web/11041018/akjyj/《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1-09/26/content_53155.htm河南省教育厅:http://www.haedu.gov.cn/2011/12/28/1325065880833.html
[6] 《论语·泰伯》
[7] 《说民主》,韩寒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dz84.html
[8] 见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