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2013-04-29相琴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价钱桃子读图

相琴

摘 要:数学是一种语言,已经成为学科的工具语言,读图分析就是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转换能力,语言的表达、概括能力,从而为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读图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93-002

纵观小学数学全册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无论是主题图的设计还是练习的设计,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非常需要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我深深感到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刻不容缓。

一、巧组情景图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2-5的分与合》时,为了增强例题图的趣味性,使学生乐读,将例题图重新整合,以故事的形式呈现:

【课堂回放】

师: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吧!下面我就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想一想,老师的故事里藏了哪些数学秘密。

故事:一天,猴妈妈在果园里摘桃子,它打算将4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一个叫多多,一个叫天天(板书:多多、天天),猴妈妈第一次分完后,多多就大叫:“我不乐意,我不乐意。”

师:小朋友猜猜看,多多为什么不乐意?(引导学生用4个圆片代替4个桃子分一分。)

生:动手分4个圆片,交流多多第一次分到几个?它为什么不乐意?(让小朋友板演分桃片交流:多多分到了1个桃子,天天分到了3个桃子,所以多多不乐意。)

师:多多要求天天与它换,如果天天和多多换了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小朋友换换看?

生:在师的引导下,小朋友继续分桃片,交流会发生的情况。(让小朋友板演交换后分桃片的结果:天天不乐意了,因为交换后天天就分到1个,多多分到了3个了。)

师:小朋友怎样分,兄弟俩都乐意呢?(请小朋友分一分)

生:用4個圆片分一分,交流每人分两个就都乐意了。(小朋友板演交流。)

师:故事讲完了,小朋友发现故事里的数学秘密了吗?结合图片说一说4能分成几和几呢?学生交流,师板书:

师:几和几合成4呢?

学生交流,师总结评价。

实践证明:通过对例题图的重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经历了由图到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读图、分析能力。

二、精心设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通过读图、观察、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相关内容。因此我在教学四下《乘法分配率》时,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率,感知乘法分配率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课堂回放】

谈话:春节快要到了,王阿姨想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买几套衣服,想请同学们帮选一选,如何搭配比较漂亮!(出示情境图)(学生交流搭配方法)

提问:

(1)买这样的5套衣服一共要用多少元呢?(夹克衫和运动裤搭配)

师: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口述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

(65+45)×5(学生交流想法:先算一套的价钱,再乘5等于一共用的价钱。)65×5+45×5(学生交流想法:先算5件夹克衫的价钱,再算5条运动裤的价钱,然后再把两个乘积加起来。)

师:猜一猜,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分组用计算方法验证)

板书:(65+45)×5=65×5+45×5

(2)买3件毛衣和3条牛仔裤一共要用多少元呢?

师: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师相机板书:

(40+30)×3(学生交流想法:也是先算一套的价钱,再乘3等于一共用的价钱,)40×3+30×3(学生交流想法:先算3件毛衣的价钱,再算3条牛仔裤的价钱,然后再把两个乘积加起来。)

师: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如何验证?(学生通过口算验证)

板书:(40+30)×3=40×3+30×3

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交流:等式左边都先求一套衣服的价钱,再乘套数,右边将上衣和裤子分开算,也就是用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和外面的数乘,再把乘积想加。)

师提问:等于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学生交流),师总结评价。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提问,学生能够结合提问进一步理解题意,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三、融会贯通注重学生读图方法的指导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例如我在教学三下《认识几分之一》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要想很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情境图前我是这样设计的:

【课堂回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苹果打算奖励给本节课表现最好的两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呢?(出示两个苹果)

生:(每人分一个)

师:很公平,假如老师手里只有一个苹果,应该怎么分给表现好的两位同学呢?

生:(一人分一半)。

师:(将苹果切成一大、一小两半问学生)这样分行吗?(生:不行)应该怎么分最公平?

生:两半一样大。

师:两半一样大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板书:平均分)

实践证明:利用分苹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情境图,理解分数含义打下了基础。像这样融会贯通的读图分析,不仅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还增强了读图分析能力。

总之,读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有待我们教师进一步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教师教育》08/6

[2]《小学数学教师》07/12

[3]《小学数学教育》12/4

[4]《小学数学教育》12/10

猜你喜欢

价钱桃子读图
算价钱
酸奶的价钱
桃子
桃子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花大价钱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等我回来再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