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不懂外文的翻译奇才林纾的编译思想

2013-04-29张绪军张绪国

编辑之友 2013年6期
关键词:林译林纾古文

张绪军 张绪国

摘要:世人皆知林纾的译才,林纾实则也是一位编辑家,且具有出色的编辑能力、丰富的编译思想。

关键词:

林纾 翻译奇才 编辑 编译 思想

一、林纾其人与主要编译贡献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是世人赋予林纾(1852—1924)的大誉。林纾为光绪年间举人,古文造诣很深,却不懂外文。他先后与朋友王寿昌等人合作编译外国小说,包括英、法、美、比、俄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位著名作家的作品达百余种,数量之多甚为罕见,故又被誉为“译界之王”。[1]代表性编译作品有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司哥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俄国托尔斯泰的《恨缕情丝》、笛符的《鲁滨逊漂流记》、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等。通过自己的工作,林纾向世人介绍了一大批国外著名作家,如莎士比亚、小仲马等。

至今仍镌刻在三山陵园的“译坛泰斗”[2]四个大字,代表着今人对林纾的共识。从康有为的“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3]到谭正璧的“介绍西洋近世文学最多的一人而且又是第一人”,[4]人们更多把目光瞄准的是林纾在翻译上的贡献,却忽视了其在编辑方面的才能。

二、林纾是杰出的编译家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林纾编译的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原刻初印本(1899年),封面上写着:“[法]小仲马原著,晓斋主人述,林纾编译”。1907年,林纾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以“国文”命名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学国文读本》。1916年,把《修身讲义》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他一生编写的唯一一部修身教科书。这两部教材完全可以体现林纾的编辑能力。钱钟书曾称赞其翻译是“编辑方式的创造”。另外,从王寿昌等人与林纾的合作方式来看:先由王寿昌一字一句说出法文小说原著意思,林纾则在一侧迅速以汉语把它编成文章,且为带有桐城派风格的古文。将当时的国语口语直接加工成古文,体现出的是林纾相当高的编辑工夫。林纾的编辑能力除体现在编译作品外,还表现在他直接用国语写了很多小说,如《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等。还有古文研究著作《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左传撷华》《左孟庄骚精华录》等。[5]

一些学者在文稿中说林纾完成译作初稿后,往往不愿意做后期校对、修改等工作,这就很自然地让人怀疑林纾的编辑能力。实际上,林纾在编译外国图书时出现过一些错误,倘若出版方要求修订谬误,就需译者重新誊写,诸事缠身的林纾只有请人代劳。“因为译得快,所以字迹异常潦草,且常出现误字,这就需要像我父亲那样心细的人为他一一校正誊清,然后送交出版社。”这段文章说明林纾还是比较重视文字校对工作的,只不过是由于自己事多,而请了别人代劳。笔者推测,至少在林纾刚开始编译自己的处女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时,肯定是自己亲自参加校对等工作的,只不过到了后来,约稿太多,忙不过来,就不亲自做校对等需极大细心的工作了。

上文从实践层面证明林纾确实从事了很多编辑工作。再从词义上论证一下林纾是不是编辑。何为编辑?很多工具书一般表述为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加工、审定各种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过程。何为翻译?一般认为构成翻译的要素有三:原语,即翻译的起始语;译语,即翻译的目的语;译者,即翻译的行为者。基于上述概念,笔者认为,从局部看,林纾将外文图书从中文国语口语到中文古文的加工过程,属编辑范畴。从整体看,将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又属于翻译范畴。由于林纾还编撰了不少的国语图书,存在相当多的编辑行为。所以,笔者认为,将林纾定性为编译、编译学家比较准确。

三、林纾的编译思想

1. 编译图书时须考虑读者特点。林纾编译外国名著时用了很多本土化的语言,才得以受到读者的欢迎。《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林纾倾注自己的情感并以优美的古文述说,让世人乐于接受。《茶花女》原版法语著作中,有一段对妓女的描绘,但在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中被去掉了。原因何在?因小仲马表现出的是对妓女的同情,显然不符合林纾那个时代大众的道德价值观,也就不能被读者接受。《茶花女》中还有很多含有宗教色彩的词语,由于中国读者不熟悉,也被删掉了。

自1907年起,除编译外国圖书,林纾还进行古文的编著和经学的阐释。《中学国文读本》即林纾这一时期独立编撰国语图书的经典成果。林纾在评注编纂国文教科书时,已自觉地注意了对国人进行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目的是“于学堂中倡明圣学,以挽人心”。教材编排较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便于接受。作为一个熟读经史百家的古文大家,林纾对学习古文的甘苦、领受方式自有切身体会,因此在编排方式上能够推己及人,遵循儿童心理成长规律。《中学国文读本》发行凡例说:“本书为中学校之用,其编排顺序不变,由清而上推至明、元、宋、唐,而六朝,以至于秦汉三国,由近及远,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于文中大节目处特加圈点并附评语以引起读者之注意。”[6]凡例中,林纾将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近的作者所著的文章编排在第一册,容易引起学生的亲近感。秦汉之文,去古遥远,且确有晦涩难懂之作,林纾将其编在4年后才用的第七、八册上,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和文学修养的提高,这些文章已较易接受。为使学生更易理解,在每册前面,林纾均作有言简意赅的序文说明,于每一课中之要紧处加以眉批,以期起到导引、助推之目的。

2. 编译外文图书时要保持原著的风格。林纾编译外国图书时,要求除在内容方面要与原著相符外,还在风格上追求一致。尽管其不谙外文,但却编译出了诸多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如男欢女爱的爱情故事、跌宕起伏的战争故事、惊心动魄的鬼神故事等,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满足着不同的品位。在阐述翻译体会时曾言:“余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亦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辩家人之足音。其间有高厉者,清虚者,绵婉者,雄伟者,悲梗者,淫冶者。”[7]林纾虽不习西文,但凭着对原著的揣摩理解,运用自己精湛的文笔,仍保持了原著的独特风格。

3. 编译外文图书时编译者可稍加渲染。保持原作的风格并不代表一字不落、原原本本呆板式的编译。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林纾编译作品时有了发挥空间。在译著《孝女耐儿传》中,胖妇人唆使主妇的母亲为主妇出气这段,用中国式幽默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幽默,更渲染了气氛,保持了原著风格。林纾认为译著的内容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很重要,且还要让译著更好地为现实生活服务,译者可对原著稍加渲染,进行一定的文字加工。如《滑稽外史》原著中说:时装店的领班那格女士听见顾客说她是“老妪”,回到缝纫室后,披头散发地大吵大闹,把满腔妒愤都发泄在年轻貌美的加德身上,她手下的许多女孩子也附和着。[8]林纾这样处理这段文字:“那格…始笑而终哭,哭声似带讴歌。曰:‘嗟乎!吾来十五年,楼中咸谓我如名花之鲜妍!——歌时,顿其左足,曰:‘嗟夫天!又顿其右足,曰:‘嗟夫天!十五年中未被人轻贱。竟有骚狐奔我前,辱我令我肝肠颤!”[9]读此译文,仿佛一幅女人间的戏剧场面活灵活现于读者面前。作为高明的文字大家,一旦觉得原作的某个地方描写不能淋漓尽致,就会忍不住地添油加醋渲染一番。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林纾随时随地准备表演一下他的写作技巧”。[10]

4. 编译外文图书时编译者可加按语。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也曾言:“林纾不但喜欢删削原文,有时还忍不住插嘴,将自己的意思或评语加进去。”魏易与林纾合作时也常常会制止他。魏易的女儿魏惟仪在《我的父亲——魏易》一文中说:“林先生……往往要把自己的意思加进去,自然不免有时会与父亲发生争执;结果林先生总是顺从了父亲的意见,仅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眉批里。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书中林纾冠以‘外史氏曰的按语,是由于魏易监督的结果。”[11]

5. 编译外文图书时编译者要敢于加工创造。钱钟书说林纾不懂西文,翻译时靠助译者口传原意,由他边听边译。译文往往不尽符合原文。这不尽符合的地方,也不尽是误译,而更多的是林纾对人物和情景有意渲染,增添细节,添油加醋,或在他认为是原作的败笔处加工改写,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对原作的这种增删修改,正是林译的特点,也是编辑方式的创造。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弥补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

如《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头有一篇林纾做的小序:“晓斋主人归自巴黎,与冷红生谈,巴黎小说家均出自名手。生请述之。主人因道,仲马父子文字于巴黎最知名。冷红生涉笔记之。”[12]有了小序更便于国人理解和接受外国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林纾译作中,会出现其个人对作品内容的评价和看法,或对原作繁冗之处有所删节,如在对马克格尼尔肖像进行描写时,原作用了几百个词,而林纾只用了几十个词。如此多的加工改造,是因林纾想借此来唤醒当时国人的爱国热情,激励其反抗帝国主义列强,拯救中国于“国将不国”之境。因此不同于原著的写作目的,决定了林纾与魏易等不可能字字对译,必然要删减、增添、改写以达到他们的翻译目的。[13]

四、林纾编译思想对编译界的历史贡献

1. 为翻译事业提供成功的范例。“林译小说”给刚刚起步的翻译者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和榜样。翻译外国图书时,如何把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译成国人能接受的意思,很是棘手,林纾的做法由此为他人所效仿。

2. 促进编辑工作职业化。清末之前,编辑主体的社会角色往往是政府官员,如翰林院侍读大学士、编修等,既是官员,又是学者,著书、校对合二为一。“林译小说”的成功促进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的发展,这些机构早期出版活动中,编辑工作往往与印刷、发行等混在一起,随着国人教育的普及、图书品种和销量的不断扩大,这种半职业化的工作形式已不适应出版要求,须进行更专业的分工,从而促使编辑工作走向职业化、更加细化,在身份上摘掉了官员的帽子。两大书社都设立了编辑机构,有一套完善的编辑工作流程,保证了书刊的印刷质量、效率,促进了自身业务不断发展。

3. 推动出版业的发展。“林译小说”吸引了大批读者购买图书,也激励着其他学者更多地翻译外国图书。这些都促使印刷技术改进,以满足多出书、快出书、出精美书的要求。铅印技术(中文字模、铸字机、复制版技术)一步步创新,提高了制版效率、印刷效率,使成本更低,逐渐取代石印技术而成为主流。

4. 激励一批学者研究国外书籍,诞生了一批文学家。林纾乃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第一人。林纾以文言翻译西方小说,影響了一批学者。如张元济、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叶圣陶、巴金等,都是由阅读林译小说起步从事文学创作的。

参考文献:

[1]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2] 阮红梅,刘肖叶.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林纾翻译特色[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75.

[3] [4] 戢焕奇,张谢.从诗无达诂看译者的主体性——以林纾的翻译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6-49.

[5] 王杨.林纾古文论的“承”与“变”[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6-29.

[6] 张胜璋.林纾古文论综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

[7] 于峰.林纾翻译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

[8] [9] 谭建香,唐述宗.钱钟书先生“化境”说之我见[J].语言与翻译,2010(1):50-53.

[10] 文月娥.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5-49.

[11] 潘红.林译《迦茵小传》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修辞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2] 姜荣刚.晚清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小说观的萌蘖[J].东岳论丛,2010(4):103-109.

[13] 文月娥.目的论三法则与《黑奴吁天录》的翻译[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3):104-105.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 北京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林译林纾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晚清民初文学翻译的高峰
—— 百年林译小说研究评述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林语堂与汪榕培的《庄子·逍遥游》译文对比研究
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