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

2013-04-29王斌

编辑之友 2013年6期
关键词:新闻业车祸

王斌

摘要:大数据的广泛嵌入性和规模化处理信息把媒体报道的范围和创造性提升到新的水平,并以实践项目促进新闻职业理念创新。大数据新闻的创新维度在数据驱动的调查性新闻、数据可视化叙事、数据驱动的应用三个层面。大数据支持的新闻报道从关注社会表层现实到发掘社会深层现实,有助于媒体建立起新闻报道的透明性;媒体从信息收集者和平台搭建者到社会意义生成者,有助于提供可靠的洞见和预测;可视化新闻叙事可适应受众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整合的需求。

关键词:

大数据 数据新闻 客观性 透明性 可视化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新闻报道并非一个全新的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报道,随后70年代又产生了精确新闻,这些实践有助于突破记者个人能力和精力的局限,扩充媒体发掘事实的范围和深度。大数据技术建立在WEB2.0背景下的数据挖掘基础上,核心是对以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的识别、发掘和利用,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嵌入性和自动化规模化处理信息的快捷性进一步把媒体报道的工作范围和创造性提升到新的水平。本文以正在兴起的大数据新闻为观察对象,分析新闻生产模式和理念的新变化。

一、大数据新闻的实践尺度

数据新闻奖(Data Journalism Awards,DJA)2012年首度设立,是国际上第一个表彰数据新闻领域优秀工作的专业奖项,对参选者进行分析可管中窥豹了解全球大数据新闻的实践尺度。该奖由全球编辑网(Global Editors Network,GEN)发起和组织,谷歌公司资助奖励。全球编辑网是一个非盈利、非政府的行业协会,汇聚了有前瞻性思维和对未来新闻业有热情的新闻主编和媒体高管,他们来自印刷、广播电视、数字、移动等多种新闻平台,旨在打破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壁垒,为未来新闻业界定一个开放的工作模式,创造新的新闻理念和工具。数据新闻奖(DJA)向媒体机构、非盈利组织及自由职业者或个人开放,其目的是在数据新闻方面设定高标准和展示最佳实践,启发记者的数据新闻创意,向媒体编辑和媒体高管彰显数据新闻的价值,强化记者、开发者、设计师和有关专家间的合作。

首届数据新闻奖评选是目前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业的最高水平展示,吸引了众多大数据新闻实践者参与,共计51个国家286个参赛项目,入围59个项目/作品,最终6项获得大奖,代表了世界范围内新闻业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最佳创意和创新。从参选情况看,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地域上看,大数据新闻在世界范围内已有普遍实践,包括非洲、中东等地区,欧洲是大数据新闻的最大热衷者,约占全部项目的40%。各地项目数量分别为欧洲116个:英国、荷兰、西班牙。北美洲80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非洲22个:肯尼亚、尼日利亚、埃及。亚洲21个:菲律宾、印度、中国香港。东欧18个:罗马尼亚、俄罗斯、乌克兰。南美洲12个:巴西、阿根廷。中东11个: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联酋。大洋洲6个:澳大利亚、新西兰。

第二,从行动主体来看,大数据新闻涉及政府、商业、媒体等机构,媒体是大数据新闻的主要参与者,约占55%。在全部181个参赛者、机构中,媒体101个,自由职业者18个,广告机构16个,公司13个,行业协会13个,大学12个,政府机构8个。

第三,从资源看,这些项目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公开数据。公开数据198个,其中有38个项目的数据是应项目需求而公开的,自主收集70个,私有数据56个,社会化媒体11个。大数据新闻的主题主要涉及财政预算、环境污染、法律和权益问题、居民消费等,而这些领域的主要资源都在政府部门手中,所以政府的公开信息是这些项目的主要途径。

第四,从运行过程看,大数据新闻的工作团队呈现高效精干的特点。大数据新闻比拼的不是采访力量和团队规模,更看重具有新闻敏感的人、具有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的人以及数据可视化呈现的人相互协作。这些参赛作品中每个团队平均只有4人,单人团队有87个。所有项目的设计和执行平均耗时约160天,耗时最短的项目只用了8个小时。

首届数据新闻奖将大数据新闻项目的创新分为三个类别,数量最多的是“数据驱动的调查性报道”121个,其次是“数据视觉化和数据叙事”107个,第三类是“数据驱动的应用”58个。

二、媒体客观性悖论与发掘社会深层现实

客观性是新闻业的基本准则之一,但也因其难以实现而成为新闻业的迷思。一方面,媒体应当收集信息、发现和确认事实,为社会各界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社会事实变动不居,媒体工作对象是持续动态发展的事物,特别是在风险社会背景下,今天的新闻事实明天可能就会改写,新闻生产常规和新闻价值选择往往截取社会运行过程中的表象片段,为碎片化的现实所牵制,难以洞察社会现象背后的潜流,进而难以发挥为社会预警的功能。“与记者在某一个视野有限的观察点上对事物进行的观察与分析不同的是,有效加工的大规模数据可揭示更大范围内的或更接近事实的情状”。[1]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首届数据新闻奖中6个最终获奖作品之一的“骚乱中的谣言”。在伦敦骚乱中,英国《卫报》运用数据新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事态进展和背后原因。当时英国政治界人士认为骚乱原因之一是由于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传播的谣言煽动了民众,并据此要求暂时关闭社交媒体,而政府急于应急处理骚乱,并未调查骚乱发生的真正原因。《卫报》与学界合作组建“解读骚乱”数据新闻团队,利用法院和地方政府的数据,使用地图显示骚乱发生地和该地域贫困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一定程度上反驳了卡梅伦在事件起初声明的“骚乱与贫困无关”。同时,研究者对微博信息进行了内容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指出Twitter并非只是传播谣言,在纠正谣言和动员民众恢复街区秩序方面也发挥了作用。

数据驱动的调查性新闻给媒体带来工作层面的一个跃迁:从关注社会表层现实到发掘社会深层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媒体对社会现象的把握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客观性的具体践行方式。这也启示我们重新思考对新闻职业理念的研究路径。如果把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新闻平衡作为规范性理论对待,那么将一直存在应然和实然二者之间的张力,现实的种种制约将让我们对职业理念感到困惑甚至绝望。如果把客观性拉低一个讨论层次,从操作性和可行性探讨,那么传播技术带来的可能将进入我们的视野,职业理念不再是一个僵死的东西而是可改进和优化的,是有发展预期的。事实上,近年来学界和业界亦在讨论新闻业从客观性到透明性的追求,“透明意味着在新闻报道中植入一种新的意识,说明新闻是如何获得的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表达”。[3]大数据新闻运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式探寻事实及其背后的联系,采用的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技术都是相对公开和客观的,这有助于媒体建立起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进行新闻报道的透明性。

三、新闻从业者角色悖论与意义生成者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和工作目标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信息爆炸和自媒体时代到来极大地挑战了媒体的报道范围和时效,新闻工作者要尽可能地与非职业化新闻生产建立协作关系,学会使用社会化媒体等来发现线索和事实,在履行“报道者”职责方面扩充新手段新工具;另一方面,与源源不断的自媒体信息保持连接和关注使得记者编辑深陷社会化媒体技术,较难有精力核实、挖掘和解读新闻事实,现在都市媒体中大量消息直接搬用微博和微信内容代替记者采访即是最好的注脚。换言之,“有限的新闻窗”和无尽的社会化信息始终有不可对接的结构性错位。

然而,碎片化的传播格局给人们带来的是需要付出比过去更多的时间精力成本以获取有效信息,新型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帮助受众从信息中理出头绪……加以整理,使它能被人们迅速有效地理解”,[2]更需在扮演“解释者”角色方面提高能力。在传统时代,媒体人角色是信息采集者,主要工作内容是报道事实。在融合媒体时代,媒体人角色是平台搭建者,主要工作内容是聚合社会化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媒体人角色是意义生成者,主要工作内容是阐释事件的影响。

首届数据新闻奖的一个入围作品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制作的《预算计算器:2012年财政预算将如何影响你?》(Budget Calculator: How Will the Budget 2012 Affect You?)。[3]政府财政预算是一项专业和繁复的公共政策事件,媒体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解读它对普通居民的生活影响。BBC的“计算器”简便实用,通过一些灵敏的指标建立起个人和公共政策之间的联系,用户只需在界面上输入一些日常个人信息(如每周购买多少啤酒、几包香烟、家有几辆汽车、月收入等),就能自动算出2012新预算会让你多付多少税、你明年的生活会比今年变得更好还是更差。

建立在大数据技术上的事件分析和意义解读比采访专家和凭记者个人判断更有可靠性。通过开掘数据,记者的工作建立在扎实证据基础上,为读者提供经过科学分析的洞见,把抽象的、宏观的社会问题转化为跟普通人相关、普通人容易理解的内容,还可分析复杂形势中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给人们决策提供预见性内容。

四、受众认知悖论与可视化新闻叙事

从受众角度看,一方面,理性判断和理性决策是社会生活的主要运行规则,对新闻业的期待和认知也是要求媒体提供快捷、充分、可信、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生活在QQ、微博、手机等新媒体全面浸染的环境中,受众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深深打上了新媒体烙印,“新媒体以全通道传播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其感性判断得到了极大调动和激活,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认知和社会决策之中”,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决策更加感性化。大数据技术提供的可视化新闻叙事可适应受众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整合的需求。

欧洲新闻学中心和开放知识基金会共同编写的《数据新闻学手册》(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界定了数据新闻的特点:记者和编辑利用充裕的数字信息,将传统的新闻敏感和引人入胜地讲述故事的能力相结合。[4]这意味着大数据新闻同时讲究可靠的信息和用户友好的界面,特别是适应当今影像文化对人的影响,把深入挖掘的事实用能调动人们视觉参与的方式呈现出来。

首届数据可视化类别有一项入围作品来自BBC News,项目名为“1999—2010英国每一条道路上的每一起死亡”(Every death on every road in Great Britain 1999—2010),用全息的视觉化手段报道了英国的车祸问题。撞车频发让人们注意到在过去10年,英国有数万人死于车祸。该项目将动态图像、互动地图与新闻直播相联系,在两天中回顾了这些撞车事件。第一天BBC通过订制的互动地图详细呈现了车祸时间地点的官方数据,抽取了10条头条新闻的关键数据,做成易懂的图表,并用一段两分钟的视频动画总结了2010年的车祸死亡人数概况。第二天是进行网络、广播、电视同步的新闻直播,BBC的记者们24小时追踪伦敦的救护车,发现所有急救电话都是因为车祸。这两天的报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每天都有超过百万的点击率。很明显,地图和直播有效地吸引了关注,并让受众注意到车祸问题的严重性。

进入项目主页可以看到有以下几个数据视觉化部分:1. 一段2010年车祸死亡人数的动画视频。2. 一组共8张的图表:1999—2010年的官方报告的车祸伤亡人数和实际估计的伤亡人数,开汽车、骑摩托、骑自行车、行人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百分比,行人伤亡高峰时段,骑自行车者伤亡高峰时段,司机责任,发生车祸数最高的几条高速公路,发生车祸数最高的几条干线公路,英国各地区的车祸数。3. 一张互动地图,输入邮政编码或地区名称,可在地图上看见该地区发生车祸的地点,点击某个地点,会出现对话框,内有该地发生车祸的时间、具体地点、伤亡人数,亦即还原出“每一条道路上的每一起死亡”,用具体的车祸事件警醒居民。4. 用延时摄影呈现的车祸分布图,越亮表示该处车祸越频发,伤亡越惨重。5. 对伦敦救护车24小时追踪的记录。6. 关于如何预防车祸的报道。

基于大数据的新闻叙事包括文本解释数据集、影视作品、数据可视化(静态或交互)的使用,包括以地图和任何其他形式的视觉方式去呈现数据,核心是把数据放入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展示。其工作目的是针对那些跟今天社会运行有关的复杂问题给出社会大众易于吸收的分析结果。

新闻业的发展有三个层面的动因:技术面、制度面和市场面。30年来的市场经济已让我国新闻媒体了解和熟悉了市场因素对业务模式和新闻理念的影响,信息公开、三贴近、走转改等新闻政策也促进媒体不断调适工作理念和方式。

目前,媒体融合带来传播平台多元化、复合化,新传播技术给新闻从业者带来了新挑战,这一挑战不仅是商业模式层面的,更在于它能激发对传统新闻理念的改造和更新。大数据新闻的首要意义不在于它是否具有合理的商业模式或如何对未来新闻业格局进行改写,而在于它作为新的实践形态所引发的对新闻理念的反思。

诚然,不能期冀大数据新闻的实践和创新可解决新闻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正如数字化、媒体融合并未彻底改变新闻业的特质一样,但技术变革带来的新闻理念更新和探讨应逐步深入,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研究应重视传播技术浸淫下新闻职业理念正在发生的质变。

基金项目:“新媒体背景下城市居民社区沟通机制研究”(11CXW03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 编辑之友, 2013(1): 8.

[2] [3] [美]科瓦奇,罗森斯蒂尔.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M].刘海龙,连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89,16.

[4] 喻国明.社会化媒体崛起背景下政府角色的转型及行动逻辑[J].新闻记者,2012(4):4.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新闻业车祸
公路上晒稻谷致车祸也担责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由一起车祸引发的案例思考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论新闻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报业集团应对策略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车祸撞没了嗅觉 怎么赔?
互联网催生传统新闻业的三个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