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与三门峡水库

2013-04-29王瑞芳

关键词:上马陈云

王瑞芳

〔摘要〕 陈云非常重视三门峡水库建设,在该工程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比较慎重的冷静态度。在重大工程项目上马前,务必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广泛的讨论;工程项目上马建设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工程项目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吸取其中的教训。这是陈云在三门峡水库建设过程中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 陈云; 三门峡水库; 上马

〔中图分类号〕 K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3)01-0115-04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门峡水库)是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邓子恢副总理具体负责的大型工程项目。周恩来、陈云、邓子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本文主要依据《陈云文集》、《陈云文选》、《陈云年谱》及《陈云传》等文献资料,对陈云在三门峡水库上马前后的活动进行简要梳理,阐述其在重大工程项目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慎重态度,进而总结重大工程项目决策失误的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淮河、黄河水灾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与社会安定,故中央人民政府水利投资的重点是整治淮河和黄河。陈云领导的中财委在投资重点上向水利建设倾斜,并为治理大江大河提供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保障。[1]

1951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治理黄河石头庄溢洪堰工程,陈云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由中财委出面召集水利部、铁道部、华北事务部、平原省①政府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作出的《关于预防黄河异常洪水的决定》指出:“在中游水库未完成前,同意平原省及华北事务部提议在下游各地分期进行滞洪分洪工程,藉以减低洪峰,保障安全。”第一期以陕县23000米3/秒的洪水为防御目标,在沁河南堤与黄河北堤中间地区,北金堤以南地区,及东平湖区,分别修筑滞洪工程。北金堤滞洪区关系较大,其溢洪口门并应构筑控制工事;沁河口至贯台的黄河南北岸大堤,也须相应加强。工程计划由水利部负责审查核定,地方工程要求于1951年汛前完成,溢洪口门控制工程务须大力进行,争取完成。工费以人民币1800亿为度。[2]陈云在批准该工程项目后,明确表达了对治理黄河决策的支持:就这样定了。中央计划黄河经费为8500公斤小米。这在当时国民经济正处于艰难的恢复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之中,国力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国家拿出这么多资金来修建黄河分洪工程,可见中共中央及陈云对治理黄河的决心。

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几千年“根治黄河”的梦想,中共中央在规划“一五”计划时决定兴建三门峡水库,并将其列入“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中。1955年7月18日,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报告,提出了修建三门峡水库的目标,并乐观地估计不出几年,黄河水将变清。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②决定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国务院委托苏联电站部水电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来进行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这样,三门峡工程被确定为根治黄河的第一期重点工程上马了。随后,1955年12月6日,成立了三门峡工程局。①

陈云对三门峡工程主张水利、电力和燃料等部门应该协调合作,进行综合利用。1955年11月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修建三门峡水电防洪工程时,陈云明确指出:电力部对水利部的批评不够全面。对三门峡工程的设计只顾水未顾电,这只能作为教训和经验来总结。燃料工业部最初也未坚决提出搞电,流域规划也是后来才清楚的,都有走弯路的地方。现在看,电不一定都要电力部来搞。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水火发电的比例可能要起变化,否则无出路。前途应该是:电力部建火电,并接收水利部建成的水电的管理。水利部除农田水利外,还要搞水电建设。[3](273)

在陈云等人的努力下,这次会议通过了《基本建设工程设计任务书审查批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基本建设工程设计任务书、工程设计和预算文件审批手续的几项具体规定》,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规范。

然而,在三门峡水库是否上马及建设规划问题上,党内外存在很大争论。1956年,苏联专家完成了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设计的主要指标是:将千年一遇洪水(32250立方米/秒)削减为下游安全泄量6000立方米/秒,装机容量116万千瓦,灌溉下游农田6500万亩,并使下游河道通行500吨拖轮。水库正常高水位(大沽标高)360米,库容647亿立方米,但淹没损失比《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225万亩增到350万亩,移民量由58.4万人增到89.0万人。这个规划方案,涉及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排沙方式和移民等重大问题,立即引起了争论。

苏联专家初步设计三门峡水库回水到陕西临潼,淹没范围尽是关中沃野,除了陕西省反应强烈之外,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及电力工业部青年技术员温善章坚决表示反对。黄万里在反对上马未果的情况下,强烈要求保留所有导流底孔洞勿堵住,以便他日排沙;温善章则于1956年12月及1957年3月两次上书水利部及国务院,反对三门峡枢纽高水位“蓄洪拦沙”,认为应以“拦洪排沙”为主,正常高水位335米已足,这样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和航运,淹地50万亩以下,移民只10-15万人,工程造价4.5亿

元。[4 ](120)但就当时国内外水利科技发展水平看,不论是中国专家还是苏联专家,不论是工程技术人员还是政府主管领导,对于黄河所挟带泥沙这个特点,认识还远远不够,故黄万里和温善章的意见未受到应有重视。

主持财委会的陈云认为,凡是有关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应该事先在报纸上公布草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讨论,然后再作出决定,以免因为考虑不周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面对党内外对三门峡水库上马与否及上马后设计规划中的争论,陈云主张要充分讨论,弄清其中的利弊得失,慎重决策。

1957年2月5日,时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给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说,三门峡水库是黄河综合利用的水力枢纽,它的建成将从根本上解决上千年洪水灾害,保证黄河不改道,使冀、鲁、豫、苏、皖五省人民生活财产的安全得到保障。目前部分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建议不要停止兴建,按原定计划在今年2月动工,以争取在1959年汛期内部分蓄洪。次日,毛泽东向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作出批示:“小平同志:此件请印发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研究,请陈云同志的五人小组处理。”[5](300)

邓小平立即将毛泽东的批示批转给陈云领导的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研究。②3月7日,陈云为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起草了给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的信,在信中提交了书面处理意见。陈云的五人小组认真研究了黄河三门峡水库建设问题,提出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三门峡水库本身上,而要想得更广更深,主张统筹考虑全国的水利建设工程。他们指出:“为了发展我国农业,必须有计划地治理我国为害最大的几条水系,这首先是黄河水系、淮河水系、海河水系,历史上这几条水系为害最大,而影响省区(苏、皖、鲁、豫、晋、陕等省)和人口亦最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治理这些水系要花很多钱,要用很多材料,一个一个地单独批准开工,势必造成应该治与暂时不可能治和摊子已经摆开而财力物力继续不上去的矛盾。”由此,他们向中央建议:在尚未确定全国水利工程全盘规划和进度前,三门峡工程摊子不能铺得太大,五人小组同意国家经委和国家计委所提出的1957年对三门峡水库工程暂时“勒马”的办法,先投资5000万元开工,摊子不要铺得太大。原定1961年竣工是不可能的,规模也可能要有些改变。[3](367)

陈云领导的五人小组提出的报告,是比较慎重的。尽管他们在三门峡水库上马问题上持赞同态度,但还是尽量考虑到了三门峡水库上马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提出: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三门峡水库及与其相关联的各项工程建设相互衔接的进度和投资、用材、用人的方案”。同时研究第二个五年计划农林水投资中“农业、农垦、水利、林业、气象等等方面的分配比例”,“力求这种比例最有利于我国农业增产和木材增产”。在对水利投资研究中,他们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内全国水利建设统一的合理的安排,例如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工程安排的意见,中小型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除涝工程等等的意见,和投资、用材、用人方案等等。[6](1098-1099)

五人小组提出的报告,立即得到毛泽东及中共中央的批准。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三门峡水库尽管开工了,但争论仍在继续。面对少数人的质疑,中共中央给予高度重视。1957年6月,周恩来针对工程设计水位和运用方式的争论,指示水利部请各方面专家召开了讨论会,由副部长张含英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水利部、电力部、清华大学、武汉水利学院、天津大学、三门峡工程局及有关省水利厅的专家、教授共50余人。该会给前苏联专家的方案提意见、谈看法。参加这次会议的所有专家学者,除了温善章提出改修低坝及黄万里从根本上否定苏联专家的规划之外,与会者面对中苏专家已完成的厚达半米的设计书和资料,一致赞同三门峡大坝上马,温善章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陈云当时对三门峡水库工程仓促上马是有怀疑的,他和黄克诚都对当时积极主张上马的李锐表示过。工程开工后,陈云给予密切关注。他敏感地意识到,三门峡水库工程由于讨论不充分,对修筑大坝后导致的淹地、泥沙等问题考虑不周,将会产生不少严重问题,必须予以正视,并将其作为水利问题决策上的教训加以吸取。1957年9月11日,陈云在全国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到三门峡工程搞的过快,他说:“在动手之前要斟酌一下。我们许多问题来得快,淮河也快了,三门峡也快了。三门峡要搞,应该提出方案,在报上公布,全国讨论。现在,党内党外都有意见,对坝高坝低、淹地多了少了、搞不搞都有一些意见。治涝也应该提出方案,报上公布,全国讨论。棉花、化肥、化学纤维的问题,也要公开讨论。只有经过全民讨论,把好的意见吸收下来,才可以少犯一点错误。现在,我们有些问题决定得太快。”[7](216)

尽管人们对三门峡水库工程的上马有很大异议,但陈云认为,既然项目已经上马,就不要再追求责任,而应该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的决策。他分析道:“建设三门峡水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像这样的问题,最好是人大通过议案以前,在报纸上公布,征求人民意见,大家讨论。现在社会上有议论,党内也有不同意见,说水库要淹那么多的地,水坝的泥沙淤积起来很快,二十年或者多少年以后就淤满了。有的人主张水坝搞高的,有的人主张搞低的;有的人说淤积不会发展,有的人说要发展,议论纷纷。现在要回过头来重新研究,说明当时不应急于定案。我认为农业上的大问题,许多工作上的大问题,可以在全国展开讨论,这样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对中国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共产党内有意见,社会上很多人也有意见。一切好的意见,我们都应该吸收过来。”[7](85)

陈云对自己赞同三门峡水库上马决策中承担的责任,决不推卸。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说:“我认为这些问题,经过准备之后,应该在报纸上展开讨论,让党内党外各界人士都发表意见。这样做,可以把我们的方案搞得更妥当一点。应该看到:我们历史上有一些事情,决定得太快了。比如说,决定大量种橡胶树,这件事情我有很大责任。那时斯大林来电报说要赶快搞,至少要二十万吨。苏联专家派来了,要机器也有,好,就种吧。种了以后,有许多种不活。我们的雷州半岛和南洋群岛不同,种的方法也不同,不能把所有好坏的种籽都拿来种,需要选种。下籽以后,十五到二十年才能看出产量多大。而我们一下就要求“多快好处”,那是太急了。这是一个教训。”[8](84-85)

既然已经作出了三门峡水库上马的决策,就要正视现实,采取措施弥补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1957年10月31日,陈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基本通过《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关于三门峡技术设计问题的报告》等文件,力图对已经存在的三门峡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加以纠正。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然而,由于规划设计不当,对泥沙估计不足,三门峡大坝建成不久,泥沙淤积,工程不能发挥原来设想的效益,造成了资财的巨大浪费。黄万里等反对者所担心的库尾潼关泥沙淤积并导致西安水患等灾难出现了,严重威胁着关中平原的安全,引起了各方面的更大争议。为此,正在养病的陈云不顾自己身体虚弱,悄然出行,亲临三门峡水库实地考察。1960年10月24日,陈云在三门峡冒雨视察水库大坝建设工地。他在听取三门峡市和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负责人汇报时指出:三门峡大坝是涉及子孙万代的大事,“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把工程建设好,保证万无一失。”否则出了问题,大家都要坐班房,也对不住子孙后代。

三门峡水库是我国第一个盲目引进的大型科技项目,后遗症巨大。为此,从1965年到1972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迫进行两次改建,力图解决泥沙淤积问题。实践证明,三门峡水库是中国“一五”期间的失败建设项目。其决策的失误,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

陈云从不推诿自己在该项目上马时的责任问题,号召全党共同吸取其中的惨痛教训。1979年3月21日,陈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谈到三门峡水库建设失败的教训时说:“不要把我说得这么好,也有很多反面教训。一百五十六项中,三门峡工程是我经过手的,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是一次失败的教训。我要有自知之明。要我做工作,我只能做我认为最必要的工作,只能量力而行。”[8](254-255)这种敢于承担责任和善于吸取教训的做法,既是陈云“公道”作风的集中反映,也是共产党人敢于承认和修正错误的坦荡心胸的体现。

三门峡水库建设的决策失误,在陈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伤痕。他不仅主动承担自己在该工程项目上马过程中的责任,而且反复强调在重大工程建设中要科学决策,提倡把种种不同意见收集起来,认真加以研究,以避免工程建设项目上的片面性。1978年9月16日,当得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已经确定下来后,陈云立即致函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为了接受过去在三门峡工程中的教训,避免可能出现的弊病,我认为还应该专门召开几次有不同意见人的座谈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倾听一切对立面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全面看问题的主要方法。” [6](1564)次年6月,当中国科协党组向中共中央报告有些科学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提出不同意见后,陈云立即批示:“我曾是热心于南水北调的,但必须按实际情况办事,因为这件事有关大局。我的意见由农委或水利部专门召集反对这一规划的科学家开几次会议。当然赞成原规划的同志也可参加几人,让反对的意见充分发表,并且结合他们所主张的意见(如地下水库等等)创造研究的条件。我们应该使南水北调这件事在进行之前,做到确有把握才好。”[6](1564)可见,陈云非常重视从三门峡水库决策失误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强调广泛讨论及科学决策。

重大工程项目上马前,务必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广泛的讨论;工程项目上马建设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工程项目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吸取其中的教训。这是陈云在三门峡水库建设过程中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参见拙文.陈云对中国农业增产之路的探索[J].史学月刊,2010(7).

[2] 王化云.陈云同志关心黄河防洪工程.2005-10-11日,人民网.

[3] 陈云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 潘家铮.千秋功罪话水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赵之蔺.三门峡工程决策的探索历程[J].黄河史志资料,1989(4).

[5]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 陈云传: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 陈云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 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张北根)

猜你喜欢

上马陈云
上马台的传说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epiglottit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8 cases
上马人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产业园区、眼镜小镇扎堆上马
漫说“上马石”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