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陈粮酿的新酒
2013-04-29袁瑞良
袁瑞良
去年4月,国有置业集团约我为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策划一个全息影院式的演艺项目,以便把1895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结合起来,以吸引游人,提高人气。酝酿什么样的演艺项目?我从系列演艺节目《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中感到,一个地方能够创造票房价值的演艺节目,应当具备如下几个要素:第一,演艺的内容,一定要就地取材,以本地的历史和人文故事为主,突出地方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第二,演艺的形式,一定要新颖;第三,演艺的效应,要有轰动性。这几点做到了,就有可能成功,获得大的经济效益。而在演艺的内容上,我以为唐闸那个地方,历史和人文故事,最有影响力的是张謇办大生纱厂,那是近现代史上尽人皆知的历史与人文资源,演艺那一段历史故事,有地方特色,也有历史依据,容易产生影响力和吸引力。而演出的形式,不能与《印象·刘三姐》系列一样。因为,那个系列都是实景演出,以天地山川河湖为背景,这要有广阔而巨大的场地,还要有巨大的投资,多的数亿元,少的也要一两亿元。而在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不具备那样的条件,也没有那么多钱投入。而以3D技术为核心的投影与真人舞蹈相结合的虚拟实景演出形式,既节省投资,又可以创造新奇的演出效果,这在国内还没有过,具有原创性。国有置业集团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就有了《甲午余硝》的创意。
用现在流行文字来概括,《甲午余硝·1895》的主题词是:张謇的故事、新媒体、旅游人气。题材是旧的,创意是新的,演艺形式也是新的:
一壶陈粮酿造的新酒。
说它是陈粮,是因为张謇办大生纱厂,是尽人皆知的往事。《甲午余硝》从始至终,都是旧事重提。
说它是新酒,不光酒瓶是新的,就连酒的味道也有新意。
从内容上说,陈粮酿出的新酒,有三点新意:
其一,《甲午余硝》让张謇办大生纱厂,有了艺术上的历史定位。张謇办大生纱厂,是为了实业救国。这一点,无论历史学家,还是普通百姓,统而论之,谁都没有异议。但细而察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最具体的导火索是什么?却很少有明确的解释与阐述。任何事物,无论其大小轻重,都有其直接的诱因,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与任何事务一样,也都有最直接的导火索。对于这一点,《甲午余硝》通过艺术的细节和影像与肢体语言,告诉观众: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直接导火索,是甲午战争。正是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屈辱,《马关条约》的签定,唤起了他的觉醒,促使他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纺织工业。假使没有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他也许不会走上办大生纱厂这条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与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紧密相连的,是为了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和资本输出而进行的发展民族工业的抗争,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双方在工业战线上博弈的缩影。因此,《甲午余硝》把当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定位为“甲午余硝”,定位为甲午战争的续集,只是交战双方的场所由海上转移到商场、由军事转移到工业经济领域而已。用艺术形式给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一个这样的具体定位,以前没有尝试,因而具有一定的新意。
其二,《甲午余硝·1895》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在艺术上有了新的情节, 所有的细节都围绕办厂资金问题展开。张謇要办中国人自己的纱厂,需要钱。日本人阻挠张謇兴办中国人自己的纺织工业,就是暗中破坏张謇的资金链,手段之一,就是收买投资商,威逼利诱他们从张謇那里撤资,让张謇举步维艰;而支持他坚持下去的,是那些有良知的官员和民族资本家与劳苦大众。这样就把张謇办纱厂的投资行为,升华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产业的自我奋起与抗争行为,升华为一个民族工业与外来资本的经济侵略之间的抗争,从而突出了张謇办大生纱厂的爱国主义性质与民族尊严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其三,《甲午余硝》让张謇办大生纱厂在艺术上的历史定位与情节演绎,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就历史真实而言,把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定位为“甲午余硝”,是有着充分的史实依据的。据《张謇年谱》记载:“1895年4月30 日,张謇获知《马关条约》内容,逐款抄录于《日记》,惊呼:‘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由此可见,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他的刺激该有多大,简直是到了义愤填膺、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謇在同年10至12月间,多次拜访两江总督张之洞,表达自己对《马关条约》的愤慨,图谋阻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内地设厂的实施。张之洞认同他的看法,但觉得《马关条约》生效,已无法阻止。在那种情况下,谋国人的生存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唯有中国人自己建厂,与之抗衡,方为出路。为此,他提出在长江南北的苏州、通州各设一厂,苏州由状元陆风石主持,通州由张謇主持,各设公司,集资办厂。由此可见,张謇办大生纱厂的首先倡议者,是两江总督张之洞。而作为这一倡议具体实践者的张謇,开始的时候还“自审寒士,初未敢应”,“踟躇累日”之后,“应矣。”而一旦答应下来,便全身心地投入,整日奔波于通州、海门、上海之间,联络了“通沪六董”,并在通州知府汪树堂的见证下,签定了合资办厂合同协议,拟定了《遵办通海纱丝厂禀稿》上呈张之洞,并获皇帝朱批:“知道了,钦此。”可以说,与现在情形相似,也是办理了基本建设程序的,那个时候,也不是谁想建个什么厂,就可以随意建的。可见,张謇当年创办大生纱厂,是当时地方政府授意并得到朝廷批准的民间投资行为,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民间性质与个人行为,他代表着觉醒了的仁人志士与前驱者们的愿望与心态。因而,在他办厂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与破坏,特别是投资者的撤资,也绝不仅仅是投资者个人面临的困难与风险,而是受制于某种政治的企图。至于这一政治企图是什么,张謇没有明说,但他也一定感觉到了,一定有所怀疑。因为,他曾为劝说撤资者费尽笔墨,劝说无果后“反复筹虑,彻夜不能寐,绕屋而走”,并在日记中大声质问撤资者:“何所疑畏而观望游移?”这就是张謇办大生纱厂时的真实历史,而且有文字材料可以做为佐证的。
就艺术真实而言,把张謇办大生纱厂定位为“甲午余硝”,并且围绕办厂资金展开情节,把投资者反复撤资艺术化为日本人的暗中破坏与阻挠,是合乎情理的,符合故事发展的自身逻辑的,而且这样来安排,更进一步强化了张謇办纱厂的难度,有助于在更高层面阐释张謇作为先驱者的百折不挠精神,使张謇这个光辉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
从形式上说,装这瓶陈酿的新酒,是一个全新的经过豪华包装了的“新酒瓶”:
其一,全新的空间。演出空间是一个真正的“空间”,白天和不演出的时候,是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几栋旧厂房之间毫无规则的空隙,几乎见不到演出场所的痕迹,所有的设备包括两侧的投影机和中间的舞台、大幕、观众的座椅,都收藏起来,唯一的痕迹是悬挂大幕的横梁,也是装饰成一个悬空管道,如同旧厂房遗留下来的。晚上演出时,组合式的舞台和观众座椅瞬间装好,大幕卷帘一样拉开,旧厂房五块房山墙作为左右两面投影屏幕,大幕对面100米处的二层小楼上的总控室,向三个方向投放光影,组成一个马蹄形的投影环幕。环幕中间的空地上,就是观众的活动座椅。夜幕下,三个方向六个画面投影构成的三维立体景象,让中间的观众仿佛回到了张謇那个年代。这样一种以老旧厂房山墙为依托的“碎片式组合”演艺空间,是前所未见的,它既没有破坏原有的建筑结构,也没有影响原有建筑的日常功能,而是让那些老旧厂房的山墙有了一个新的作用。在这样的场地上观赏复活了的历史,接受三面立体影像和音乐的视觉与听觉冲击,有特别新鲜的体验与震受。
其二,全新的形式。表演形式以三维影像与舞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影像是虚拟的,舞蹈是真实的。将真实的舞蹈置于虚拟的背景中,用虚拟的背景衬托真实的舞蹈。这种表演,在虚实之间,需要有相当高超的协调动作与默契,否则就容易形成虚实脱节。真实的舞蹈与虚拟的影像结合得好,做到天衣无缝,就构成了亦真亦幻的场景与画面,让人产生眼花缭乱的艺术效果。
其三,全新的语言。新的语言包含了三种元素:一是画外音,这很有限,主要用于背景交待和结束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肢体语言,通过舞蹈演员的动作,来表达张謇的情感和内心的煎熬。这种语言元素在股东撤资、张謇四处求款不得时,把他焦灼的心情与无奈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是画面语言。这是一种主要的语言形式,而这种语言形式所达到的效果,会比直接的书面语言和声音语言效果更好。比如,演出开始时的时光倒流,以正面大幕上的一个时钟逆转、左右五块墙上的投影屏幕上冬秋夏春四季轮回开始,每逆转一圈,时光倒流一年,逆转一百圈,停在了1895上,随之出现甲午海战的场面,随着画面的出现,观众会不自觉地跟着回到甲午战争那个年代。三种元素构成的语言形式,与单纯声音语言相比,有更震撼的艺术效果。
这一壶陈粮酿造的新酒,希望给南通人民带来新的艺术享受,给南通旅游带来新的看点,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的成功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