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部堂里的记忆

2013-04-29

三角洲 2013年6期
关键词:连城学生

父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记忆中的老家草屋大门上总有浓墨红纸挥毫的:“书传半部,璧重连城”八个大字。

父亲说,一户人家的大门上贴着“书传半部,璧重连城”的对联,不用问,这户人家姓赵。“书传半部,璧重连城”是赵姓半部堂的堂号,如东一带半部堂排辈顺序是“学、业、纯、如、富、尊、荣、迈、登、伦”。

说起“书传半部,璧重连城”堂号的来历,父亲如数家珍。

“璧重连城”说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战国时期,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勇敢无畏,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璧重连城”的和氏璧象征了国家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现在这个成语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书传半部”说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事情。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他想方设法,协助皇帝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一次,皇帝到赵普家串门问:“爱卿!你凭什么帮我把国家治得这么好?”赵普指指大门,皇帝看到“璧重连城,书传半部”的堂号对联笑了笑,伸出大拇指,而后左右手交叉了一下。赵普心领神会,请来笔墨,将皇上手书的“书传半部,璧重连城”的堂号张贴在大门上。调换了一下顺序,突出了读书学习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是多么的重要呀!

原来赵普位极人臣后,小学的学历显得有点低了,宋太祖就经常劝他读点书。赵普虚心听取意见,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得当。赵普死后,人们才发现他的书箱里只藏了一部《论语》,而且只翻看了一半。于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便不胫而走,成为当时最大的新闻。

半部堂赵姓排辈“学”字开头,“伦”字结尾,寓意深刻。勤学长进知不足;业精于勤荒于嬉;纯厚孝贤家兴隆;如饥似渴读圣贤;富国强民谁人敌;尊师敬长知书礼;木欣欣以向荣;迈开脚步至千里;登泰山小天下;世之有伦人有道。半部《论语》可以治理天下,那博览群书就可想而知了……如今,按辈分字排序的少了,我女儿应该是“荣”字辈,我与之取名赵伟璐,有完璧归赵之意,掌中之宝,不言而喻。

父亲于1927年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十岁时,看见别的孩子背书包去上学,眼巴巴地望着,但无钱交学费,奶奶被父亲闹得没办法,只好同意上学。他的启蒙老师钱海林先生教书相当认真,哪个不认真就用戒尺象征性地敲打。学费每年二块银元,因家庭困难无法一次性交清学费,父亲就先缴一块,欠下的,秋天帮人家拾棉花交学费。三年时间,书读到《诗经》卷三,最终因为家里吃饭穿衣都成问题,父亲无奈何含着眼泪离开先生和同学,失学在家。

1941年秋天,奶奶叫父亲挑棉花到马塘去卖。他和冒国林、杨福昌各挑了卅多斤棉花上马塘高元顺花行去卖。花买好后准备回家,到了马塘龙王庙西边,恰好遇到日本鬼子的花船,三个人被拉夫了。押船的伪军凶神恶煞地将拉纤的纤板往父亲的颈项上一套,他们不情愿为鬼子拉船,又没有吃中饭,饿得慌。伪军用枪把边打边说:“不好好拉船就打死你!”几个人假装拉船,骗过了伪军。船到岔河东头就天黑了,押船的伪军将他们押在一座庙的厨房里,伪军走了,伙夫让他们三人吃粥。夜饭吃好以后就睡在锅门口玉米秸秆上。他们哪里睡得着,三更天乘敌人熟睡从庙后门溜出,爬过篱笆,一口气跑回家。

新四军东进以后,父亲参加了民兵基干队,站岗、放哨……1947年正月去二姐家,九分区司令部的一支部队驻在朱家陵二姑妈家,有个女同志叫赵英,她见父亲年青、懂事、听话、成分又好,对父亲说:“小本家呀,共产党是为穷人的,是反对地主阶级的,要翻身求解放,就要听共产党的话,参加解放军……”父亲点点头。

1948年的秋天,马塘区委和前进乡党支部决定,要父亲做民办小学教师。一个前进乡没有一所完全小学,适龄儿童无学可上。党为了贫下中农在文化上也要翻身,创办民办小学。区乡领导潘桂芳同志找父亲谈话,要他做教师。只上过三年私塾的父亲,被送去教育培训班培训,学了点业务技能就回来办了葛前小学,一个大复式班,学生成40多个,教师只有他和黄金文二人,用地主赵美官家瓦屋做教室,学生自己带桌櫈,一块木板作黑板,这样民办小学办起来了。一九五二年为了将学校办好,将学校调整。成立了前进小学,冯敬禹任校长,教师有父亲、陈克元、蒋祝山、余兴四人。1949年7月19日是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在前进乡的政府会议室,由陈绍堂、杨三元二位同志介绍,父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秋天,区教育股股长施泽井同志,将父亲和黄金文等送到如东县速师学习一年。结业后,父亲分配到到马北小学任校长。该校有四个班,学生一百五十多人。教师有钱宗锋、余一良、施谷良,工友是尤健。在教工的齐心努力下,马北小学办得很出色,教师工作认真,学生乐学好学。

1954年暑假末结束,国家为了培养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要送一批工农兵出身的干部同志上速成中学,然后再考大学,如东有十多名同志报考,考取5人(陈模、吴集吾、丛星北、沈学良、赵富广)。奶奶听了真高兴呀,赵家也有了中学生!

考取速成中学,父亲高兴的是可以定下心来进行文理科知识的学习,将来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忧虑的是上有年老的母亲,下有妻子和三个孩子,一个人劳动报酬肯定不能维持家中五个人的基本生活。当时父亲的工资不高,只有20元多一点。虽是调干生,享受助学金,能节省一点钱支持家庭的生活。父亲思想斗争很激烈,举棋不定,拿不定主意。区委书记徐宽和教育股股长施泽书做思想工作:“你的家庭困难是暂时的,学成归来就好了……”

当时采用的是苏联的五级记分法,如果有哪一门功课出现了“3分”就可能拿不到毕业证书。通过四年的艰苦努力,父亲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取得了中学毕业证书。学校决定把父亲保送到江苏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1958年,父亲跨进江苏师范学院的大门,开始了大学生活。师范学院不同于工农速成高中,前者是清一色的工农兵调干生,而后者是有着高中学历的青年。院党委要求党员学生不但自己要学好功课而且要做好非党员学生的思想工作,班上有一个叫刁家光的学生对当时的大跃进有不同的看法,班级党支部开展大辩论,焦点是国民经济可不可以大跃进,客观规律可否要遵守,吃饭不要钱好不好。一方认为吃饭不要钱是好事,是共产主义的萌芽,另一方则认为是违背了客观规律是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去了。大家都有根有据,谁也说服不了谁。学生们去找哲学系总支书记颜真华,请她讲,要她表态。她没有结论性的意见,要学生看书找论据,到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中找答案……

1960年秋天,共青团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苏州师范学院视察。师生夹道欢迎。师范学院的领导请他讲话。他不用讲稿滔滔不绝,“苏联人造卫星上了天,美国原子弹爆炸了我国经济困难,连鸡蛋也没有,你们大学生怎么办?我国文化科技落后,你们应该努力学习,要又红又专,不能红萝卜白心。”他的讲话赢得台下的阵阵掌声。经过2年的学习,1960年7月父亲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从此潮桥有了第一个共产党的大学培养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毕业后父亲先后在苏北工农速成高中、如东县尊三中学等学校任教。感受最深的是在四明中学当校长时的文革的经历。

对毛主席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开始时,父亲也坚决执行。例如“破四旧立四新”,觉得很有必要,后来看到大专院校红卫兵大串连,停课闹革命,闹派性,“打砸抢”,打倒一大批老干部,心中也有怀疑。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不读书,教师不教书,到处揪“走资派”,不是不务正业吗?当时,如东地区大部分学校不上课了,父亲负责的学校校仍然在上课。区教育组的领导说:“四明初中把学生关在校里上课,不开展大批判,这是对文革的态度问题。”父亲情真意切地对师生们说:“教师教书,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没有错,有问题我来负。”

1966年秋天,红卫兵大串连,有步行的,有坐车船的。父亲因为出身好,也和部分师生代表去北京,天安门前被毛主席接见。回校后,他们学校也闹腾起来了,边上课边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大字报贴满校园。

一次,凌河公社在学校举行批斗妇女主任谢文英的大会。说她是叛徒,戴高帽子、揪头发。但她不肯承认自己是“叛徒”。父亲上前制止,造反派说他是保皇派、走资派。一个造反派头头责问:“你的成分是贫农,为什么又是大学毕业生?你是假贫农。”父亲气得一拍桌子:“贫农、大学生都不假,我是在参加革命工作以后被共产党派去上学的。你去调查,上八代都是贫农。”他们调查后无话可说。四明中学文革委员会成立以后,对学校当权派,开批判会,造反派对父亲不知为什么还算客气,让父亲坐在教室里,作自我检查。父亲作了诸如与造反派说话态度不好的无关大节的检查,四明初中在如东县第一个建立革命委员会时,父亲被选为主任委员,称呼改了,不叫赵校长,叫赵主任,仍然主持学校工作。一边周旋文革活动,一边组织教学。有的学生造反派找事,父亲就找他们父母:“靠运动靠整人只能一时,劝孩子学点知识技能,将来有用处。我们都是苦出身,大哥大嫂拜托了。”就这样,文革中的四明中学没出大乱子,教学还算正常……

猜你喜欢

连城学生
福建连城:开展“两治一拆”行动
快把我哥带走
连城拳 传习千年 远播海外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神奇的窗花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邋遢国王的小仆人
2012,财运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