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2013-04-29黄庆泉
黄庆泉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务工者打破城乡的桎梏涌进城市寻求发展,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对于人口关系日益复杂的城市,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尤为重要。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一、社会融合简述
社会融合,是与身边的人和我们接触的环境关系融洽。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用制度、法律、条约、合同等等来制约社会中的每个人,进一步地提升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有关社会融合的论述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在其《自杀论》中提出,他认为社会融合的欠缺是导致人们自杀的重要社会原因,并提出了社会团结理论,强调了国家在促进社会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社会融合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含了经济融入、社会适应、文化接纳、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五个维度。其中,经济融入是社会融合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前提,也是社会融合的起点,主要表现在就业类型、就业难度和消费水平等方面。社会适应是对城市社会生活的深层次接触,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社交网络、子女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文化接纳是制约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文化、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流,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节日等方面。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是社会融合的最高层次,外来个体与当地主体相互交融、和谐共处,心理上、行为上不存在不适应和排斥。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渐进的、双向的过程,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融入城市,最后与城市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城市适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接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到最后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互融合的过程[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和摩擦。因此,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于眉睫。
二、城市少数民族特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的相关数据: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目前,我国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约为1000万人,差不多全国大中型城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都市化的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这是民族进步的表现[3],也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 (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低,但民族成份多,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民族成份,有的发达城市55个少数民族齐全。如广州市,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人在广州工作、学习和居住,成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缩影。在城市少数民族中,善于经商的回族,其人口占的比例较大,很多城市中的回族人口占该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左右。
(二)城市是少数民族人才荟萃之地,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相当大,其中还有不少人是各民族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同本民族聚居地区联系密切,不少人还同海外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他们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三)城市少数民族职业构成复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有,因而居住很分散,但也有历史形成的相对集中的小块聚居区。因为人数少,则容易被忽视;因为居住分散,职业构成复杂,开展民族工作难度就大。有小块聚居区,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就要考虑保持和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建筑物,以及合理设置清真网点等问题。
(四)城市少数民族有明显的民族意识。一些少数民族的外部特征已不明显,从平日的服饰上看不出谁是少数民族,但他们仍有着明显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一般都很关心本民族的政治地位和发展进步,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害问题比较敏感。同汉族结婚的少数民族,其子女基本上都选择少数民族一方的民族成份,少数民族自我意识仍较强。
(五)世居于城市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同汉族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有资料表明,一些城市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回族,经济基础比汉族低,就业范围狭小,个体经营民族风味食品的摊点居多,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大多为体力劳动者,从事技术工作的少;在城市的郊区、县还有相当数量少数民族的人均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全市农村的平均数;少数民族升学率和成才率都低于汉族,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多来自民族自治地方,从世居在城市的少数民族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城市少数民族干部出现青黄不接和减少趋势。
三、促进城市少数民族社会融合的措施
(一)建立就业帮扶体制,积极帮助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就业问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主要是经济融入问题。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初来城市,由于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不同,甚至谋生技能有所欠缺,必定会遇到就业的难题。他们在每个城市的就业方向存在着惯性,往往选择在街头做流动小贩、开面馆等。他们取得就业的途径有限,一般是通过老乡介绍,或者是在老乡的面馆里打工。他们在城市中生活艰苦,赚的不多,但是城市消费水平高,因此他们中某部分人误入歧途,想通过非法途径快速赚钱。解决城市少数民族人员的就业问题,政府必须要积极介入。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采集用人单位的意愿和职位空缺情况,有目的性地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培训相关技能,为他们和用人单位间搭线。政府有关部门需要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创业帮扶,例如为他们提供开拉面馆的相关手续咨询,设置临时小贩集中点等。
(二)建立生活救济体制,积极帮助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生活难题
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因为语言不通和部分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住房问题是他们初来城市遇到的最大困难。他们一般学历不高,很多人都没有学过普通话,因此沟通问题成了他们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部分城市居民本土意识严重,加上少数民族人员身份敏感,他们担心与少数民族人员产生矛盾,挑起民族大问题,因此往往不会把房子租给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政府民族工作部门要深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生活中,了解他们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生活难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聚集居住的地方提供普通话培训,为他们解决城市沟通难题;可以设立社区服务点,及时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帮助。
(三)加强民族平等宣传,促进城市居民与少数民族交流团结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最大阻碍是民族风俗、民族文化价值观、民族身份、民族心理等因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是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价值观发生改变的过程,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以上民族特性容易受到破坏和威胁。因此需要在城市居民中大力宣传民族平等团结,积极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促进城市居民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交流互动,消除民族歧视。
注释:
[1]DURKHEIM E.Suicide[M].London:Routledge,1951:202.
[2]马戎.民族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7.
[3]方向新.城市化推进中农民工的城市融入[D].2007年中国社会学会年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