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动词视角下的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研究述评

2013-04-29刘娜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述评

刘娜

【摘要】轻动词理论是近几年来生成语法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总结了汉语轻动词假设的主要理论,以及目前学术界对轻动词视角下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研究,并对比其他视角下的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的研究,对其进行述评。

【关键词】非常规动宾关系;轻动词移位理论;述评

汉语的VO式复合动词及动词词组中的动词成分和名词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很复杂,致使动词成分后面的名词不仅限于普遍的施事和受事。吕叔湘(1979)曾指出“名词除了代表施事和受事之外,有的代表工具,有的代表原因,有的代表比较的对象,有的代表变化的结果,有的代表受到有利或不利影响的人物……宾语可以分别为施事、受事、当事、工具等等”,例如:吃食堂、恢复疲劳、打扫卫生、起床、变天、躲懒等,本文将这些VO语义关系为施事和受事之外的VO复合动词及动词词组称为非常规动宾关系。非常规动宾关系在日常语言运用中没有歧义,使用顺利,却在语法分析时,容易让人迷惑,目前学术界对于这种语言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有从认知学角度去分析的,例如孙玉巧认为“组合两个关键信息点代表整体”,“现实中,总有一部分语词从自然状态语言中凝结出来”;有从汉语古今演变去解释的,例如李行健《从“救火”谈释词》认为“‘救火中的‘救使用的是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止”,沈林认为诸如“看医生、照镜子、淋雨、吹风”这些动词+施事宾语的结构“其中参构语素间的符际关系反映了其中一个语素隐含的意义特征”,也有认为是对举等等。随着学术界对生成语法的关注,轻动词理论,为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

一、汉语轻动词理论的主要观点

“轻动词(light verb)”这个概念最初是由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on在解释英语中的VNP结构时提出来,轻动词也叫空动词,轻动词在结构中所起的语义作用十分轻微,例如“have a rest 、take a drive、give a ring”中的“have、take、give”,在这些英语短语中,动词意义虚化,语义重心转移到后面的名词上。汉语的轻动词研究始于海外学者,黄正德的轻动词句法理论源于Larson的VPshell“VP嵌套假设”、HK的词汇关系结构假设以及Radford的轻动词类型。黄正德从生成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抽象的动词并非是空的,它有具体的语义内容,轻动词的语义可归纳为DO、OCCUR/BECOME、BE/HOLD、CUASE四大类,这些事态谓词就被定义为轻动词,这些事态谓词表达了复杂的事态蕴涵关系。轻动词触发核心动词进行移位,并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在黄正德的体系中,词项分解的重要性大大增强了,其次,扩大了轻动词的适用范围,轻动词的种类有所增加,且不同的轻动词和不同的动词类别相对应。黄正德之后,林宗宏(2001)认为现代汉语中有向主语指派题元的轻动词、向宾语指派题元的轻动词和不带指示语的轻动词,认为汉语的主语和宾语的题元都不是由句子的主要动词指派的,而是通过轻动词引导的。沈阳、顾阳、何元建的《生成语法理论与现代汉语研究》(2001)运用轻动词理论分析了汉语动词的使役结构,指出轻动词是帮助谓语动词表达句法意义的一种语法成分,本身有少或者没有词汇意义,可以是自由语素,也可以是黏着语素。轻动词理论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产物,也是最简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轻动词理论的运用为现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大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汉语中的隐形轻动词是有其神经机制的,从而证明了‘轻动词假设理论也有神经科学的依据”8,让汉语中存在轻动词有了合理的科学依据。

二、用轻动词移位理论解释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

目前学术界,用轻动词移位理论解释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的最新成就主要集中在冯胜利先生的研究之中。冯胜利将轻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带音的轻动词或空动词,另一类是带音的轻动词”,不带音的轻动词直接促发它所控制的下属动词的句法移位,在移位过程中,轻动词的缺失造成了句法空位,而这个空位吸引了谓词性成分的向上移动,一个核心词移到另一个核心词的位置上,简而言之就是轻动词移位。轻动词移位有严格的规定,最根本的条件就是移动的动词必须是被轻动词所C-控制的成分,例如“养病”这个词语中,“病”字前面有一个无音轻动语素“因”,它在句法移动中处于主动方的功能性成分,必须吸引一个和它相对应的实质性成分“养”移动到自己的身边来,使它自己进入到适当的句法位置中,再如其他,卧病=因病卧床,喜人=让人欢喜,吃食堂=在食堂吃饭,睡客厅=在客厅睡,健全法制=使法制健全。冯胜利对动宾的复杂关系提出了新的解释,“1、以往所说的‘首位动词或‘介词或‘同动词,可以分析为一种实现非音化轻动词的格位标志;2、以往所谓‘复杂的动宾关系均可看作是由不同轻动词的不同用法及其促发的移位所造成的动宾关系;3、以往所谓的‘非句法合成词(养病、游街、骂街等)均可解为在构词句法层面由轻动词促发的移位所造成的复合词;4、以往所谓‘古代同源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很多都是轻动词移位的派生关系”。

于是轻动词可以运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使得汉语“一动多宾”的现象得到合理解释,如“切丝儿、切这把刀”这些动词的宾语都是动作的涉及者,作为动作的题元,移位之后成为动词的宾语。2、可以将轻动词理论运用于古代汉语的分析中,例如,古代汉语的“使动”和“意动”就是典型的轻动词“CAUSE/ MA KE (使/ 让) ”和“TA KE/ CONSIDER(以) ”所促发的核心动词的移位。3、将轻动词移位理论扩展到汉语构词中,古代构词法中创造出大量的同源词,例如,《论语》“政者,正也。”从训诂上看,“使之正”即为“政”;从句法上看“政”所代表的恰是“正”,在使动结构中,动词提升后句法并入的结果。因此,就句法训诂学而言“政”是从“正”派生出来的“句法同源词,现代构词法中派生合成词,如:干杯、跑马、养病、备战、骂街、出车等。

三、从语言现实、词义演变、对举角度解释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

轻动词从语法的角度解释汉语中的非常规动宾关系,在轻动词的移位理论的阐释下,不管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的非常规动宾关系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但并不是所有的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都可以用轻动词来解释的。

如果说“吃食堂”一词中包含了“在”这个无音轻动语素,那么“恢复疲劳、打扫卫生”这类的词语中包含了哪些轻动词语素呢?“恢复疲劳”一词无法进行轻动词移位,因为轻动词移位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移动的动词必须是被轻动词所C-控制的成分,找不到一个控制移动的动词的轻动词。“打扫卫生”亦然。孙巧玉在《“恢复疲劳”等为什么可以成立》一文中提到了“语言现实”这个概念,提出用“组合两个关键信息点代表整体”。她认为,“恢复疲劳”一类词语并不适合语法分析,也不适合语义分析,需要回到语言现实中去看待,这些词语都是从实际语言中结晶而来,以简单的信息来代表对整个事情的表达,反映了人们在指称时的一种思维,即:用与事物密切相关的两个支撑点来代替事物整体。如“打扫卫生”一词,用必须包含的两个词“打扫”和“卫生”组成,从而代替了这一个事件的过程。再如“晕车”一词,等同于“因坐车而头晕不适”,如果用轻动词的理论解释,或许“因”可以是非语音形式的轻动词语素,那么“坐”该算什么成分呢?因为“晕车”一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因车而晕”,如果这样解释的话,便扩大了“晕车”所指的范围,所以选取这个事件过程的关键因素“头晕”和“汽车”构成“晕车”一词。所以,语言现实这个理论对于解释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其次,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对应关系相当复杂,各种语义角色都可以充当宾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表示工具、处所、时间、方式、原因等旁格宾语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和创新性,很多情况补不出相应的“隐含成分”,并不能用轻动词移位理论简单地解释。例如“哭长城”、“吃文化”、“挤公车”等创新性较强的动宾搭配,轻动词移位理论解释时,找不出相应的轻动词,“哭长城”背后含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故事,不能简单的解释为“在长城哭”。

此外,当遇到一些例如“救火”“劝架”类似的含有古今词义演变的词语时,是应该从词语的现代意义,运用轻动词理论分析,还是应该抛弃语法分析,用古今词义演变去理解这些词语,这成为一个问题。例如,“救火”如果用轻动词移位理论解释,应该是含有一个非语音形式的“因”,“因火而救”。但从古今词义演变而言,“救”在《说文解字》中的意义是“止”,阻止、制止之义,《史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而轻动词的分析,则是从现代词义的角度,寻找词语中潜在的轻动词,使得动词和宾语中找到合理的关联。那么在分析和理解这些词语时,是否应该把历史考虑进去,把词放到其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条件中去分析?这值得商榷。

轻动词的移位理论,主要是从词法的角度分析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那如果非常规动宾关系成对的出现在句子之间呢?《动宾超常搭配的句法因素》一文通过中小学83.6万字的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语料进行检索发现,很多不能再常规句法结构中组配的“跑/走+N”结构,在对举手段下都能组合。“对举”是指在同一小句或复句内把两个字数相等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反或相对的小句构件或小句进行对比和列举。在对举的情况下,一些原本不能搭配的词语,因为受对举这种句法手段影响变得可以临时性地组合在一起。例如语料中出现“走东走西、走千走万、走顺水、走家访户、走街串巷”等词语,或是“她走她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等句子。这样的对举手段能增强句法功能,一些不及物动词通过对举后可以带宾语,对举结构的“显时”、“显量”功能促使了动宾超常搭配的成活。对于解释词法的轻动词在遇到这样情况时,解释能力就不及对举式的强。

诚然,轻动词移位理论为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但面对汉语纷繁复杂的动宾关系时,轻动词移位理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轻动词移位理论从语法的角度,解释了大部分的非常规动宾关系,但其未能被解释或者解释力较弱的非常规动宾关系可以从认知、语义、修辞等方面找到合理的说明。但当面对同一类非常规动宾关系同时可以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及其他理论解释时,例如对于“救火”一类动词含有古今演变义的动宾关系,是用共时的轻动词移位理论还是历时的古今语义演变去解释,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本文尝试对汉语轻动词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将轻动词移位理论应用于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的分析,最后对比了轻动词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对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的解释能力,发现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的复杂性不能用单一的理论去穷尽解释。被科学实验证明过的轻动词移位理论在解释这些汉语非常规动宾关系时,也显示出弊端或者疑点,需要用别的理论进行支持,但总体而言,轻动词理论为汉语的非常规动宾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孙玉巧.“恢复疲劳等”为什么可以成立[J].宜春学院学报,2011(9).

[2]沈林.略论“动词+施事宾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存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张文程.轻动词理论的起源[J].大学英语,2012(1).

[4]温宾利,程杰.论轻动词V的纯句法本质[J].现代外语,2007(2).

[5]黄锦章.轻动词假设和汉语句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4(6).

[6]周一民.汉语语法修辞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99.

[7]封世文,杨亦鸣.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汉语轻动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1(2).

[8]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1).

[10]孙天琦.现代汉语宾语问题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11(3).

[11]谢晓明,王宇波.动宾超常搭配实现的句法因素·动词与宾语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述评
河套文化研究现状述评
政策执行网络研究述评
国内职业高原(2002—2016)研究进展与述评
近年来群众路线理论研究述评
嵇康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关于法学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