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生活化导入策略
2013-04-29杨玉宏
杨玉宏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进行有效的导入设计,让导入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事物导入;想象导入;质疑导入
我们都知道写作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同样,导入对于教学内容的开展应该是充满灵气的。良好的导入环节,既使主题内容自然生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聚焦的语言表达中逐渐将话题转化为问题,进而形成新的学习主题,为后续的学习探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生活即教育,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语文学习彰显学生的个性生活体验,充满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关注和尊重学生的知识、情感需要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所谓生活化导入,指的是语文课要多些生活的气息,毕竟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学习资源,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本课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导入设计,这也是引起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在导入时,联系生活做到驾轻就熟,大雪无痕,引导学生走向真实的生活境界,开放而自然。以下就笔者的教学、学习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可行做法。
一、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较能引起学生的表达需要,他们能从中举一反三,不会感到艰涩,对于引入文本也亲切自然。例如,教学《月光启蒙》,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你平时看到的月亮是怎么样的?学生描述。
师: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永恒的话题,你知道哪些关于对月亮或月色描写的古诗?学生试背。
(过渡:月亮在人们的心中总是那么美好,有一位叫孙友田的现代诗人,他也永远忘不了这美丽的月光。)
出示孙友田的诗作:“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教师范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会觉得孙友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简介孙友田。
教师导语:
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
二、以具有生活化的想象导入
对学生有生活经验的、易于感受的文本,用提示、启发唤起学生情感联想的体验。无论是幻想还是再造想象,都通过学生的脑海中已积累起的形象,在美丽、生动的遐想释放中唤起对更深、更多的事物的理解需要。
在学生《嫦娥奔月》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美丽的中秋月色”视频,适时问学生,那皎洁的月亮曾经带给你哪些美丽的幻想呢?学生有的说想到了月宫、嫦娥、月兔;有的说想飞天去月宫里游玩,欣赏迷人的风景;有的吟起了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再引出美丽动人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当然,为了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了解,也可适当拓展有关月亮的本来面貌、现代我国“飞天”的知识,使学生更加对月亮的神秘产生了向往和期盼。
三、从培养对生活问题的质疑导入
生活中处处充满矛盾和疑问,善于敏锐的发现和探索,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从生活中的疑问入手,使学生进入一种与文本的“神交”之中。
在学习《夜晚的实验》,可以先预设提问:“你们对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曾经有过疑问?探寻过没有?结果怎样?”再引入“你们看到过在夜空里灵活飞行的蝙蝠没有?它们是不是和我们人类一样依靠眼睛来探路呢?”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处于思维的矛盾和兴奋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的实质。
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紧密联系,学生在这种独特的体验中,激发学习和阅读的求知欲,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充满了对生活本义的反应和追寻。
尊重和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活体验,师生彼此沉浸在对生活理解和追寻的情境中,感受真诚的课堂生活。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对生活本色的默会中,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并经历了看似“交流、讨论、对话等”的演示,实质是生活实践的过程,在开放中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课堂生活的活力也由此开始四射。
当然,语文生活化教学几乎涵盖着整个语文课内外的学习,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某一个侧面。同时,教者的解读不同,对导入的设计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都应该是殊途同归。而有深度的生活化导入,更是在创设一种与生活一致的契机、一种生活引领、一种生活交往,指引着学生向文本乃至生活的更深刻处、更本质处、更精彩处游弋。
参考文献:
朱洁如.小学语文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东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