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素材多维解读及运用指导

2013-04-29陈新国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康康繁体字萤火虫

陈新国

我们应该拿什么塑造孩子的心灵

近日,有人在微博晒出一本公开出版的儿童读物,这本读物中一篇题为《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的故事让网友直呼“接受不了”。故事讲述的是一只丑小鸭在听完鸭教授讲述的“丑小鸭”的故事后,也坚信自己会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在遭到妈妈的否定后,固执的丑小鸭选择了离家出走。不过,它却并没有像童话中的丑小鸭那样如愿变成白天鹅,而是被一名家庭主妇宰杀后,烹成了一道佳肴。

网友们纷纷认为童话作者内心暴虐扭曲,有网友表示:“太可怕了!现在的幼儿读物延续了黑暗的传统!深深地感到了那种黑暗的力量。”

有教育专家对此表示,经典的儿童故事教育了几代人,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其中表达内容是美好的。而此类新编童话,不仅没有传达美好,反而展示残酷结果,不利于幼儿在观看后感受美好,是毁三观的反社会作品,有关部门应予禁止。“以后给孩子买读物前一定要自己先仔细过目,儿童读物中出现这种残酷的故事太可恶!这真的不是读物,是毒物!”许多为人父母的网友对此忧心忡忡。

[多维解读]

1.“黑暗童话”盛行暴露少儿文学窘境

现今文学图书市场十分浮躁。很多出版公司和出版社给作者结稿酬是按图书的“销售数”算的,一般的作者和作家,没有什么话语权,而且盗版又很多。很多认真创作的作者最后收入还不如抄袭,乱写的作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在现实的逼迫下,他们也只能妥协,写一些更商业化,无营养的东西。人都是怕复杂的,既然简单更有利于自己,何不随大流。

2.“黑暗童话”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经典作品与经典文化,代表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其文化品位和故事情节蕴含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它之于读者的不仅仅是阅读体验,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源泉,塑造着每一个读者的灵魂与精神家园。经典童话之于孩子心灵的,是一样的向往,一样的美好,一样的怜悯和同情,在庄严的经典熏陶之下,会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如果全社会都是如此,在对经典的敬畏中长大,就会自然形成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然而,当恶搞无所不在,在读经典童话的同时,还有“黑暗童话”冲击着孩子的思维;在想到经典名著的时候,同时想起的是被颠覆的解读,我们不能忽视“黑暗童话”对孩子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3.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胡适说过: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查三件事,第一即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真善美与假丑恶共存。既有哄抢散落人民币的,也有在寒风中等待几个小时将巨额钱财交还失主的;既有以贪腐为目标,无所不用其极的,也有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每个人都要在其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也将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

在《一只丑小鸭的悲剧》中,作者对丑小鸭期待成为一只白天鹅的梦想极尽嘲讽,如果认同了书中的观点,恐怕也就放弃了一个普通人追求卓越的梦想与努力。儿童由于缺乏生活阅历,无法全面地看待事物,明辨是非,所以,告诉孩子以正向态度认知世界,是鼓励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达到这样的要求,其前提是儿童的身心是健康的,心灵是美好的,儿童读物必是其中之一。

[适用文题]

浮躁、纯洁、经典、熏陶、拯救童话、鼓励原创、去芜存菁、精神家园、价值取向等。

青岛引进萤火虫不如引进生态理念

“度月影才敛,绕竹光复流。”古时文人吟诗作对常以萤火虫为题材,现在人们则将其视为浪漫、爱情的象征。但是近年来,萤火虫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萤光闪闪”的曼妙夜景也逐渐成为一种回忆。

7月12日,青岛从广西引进的1万只萤火虫首次在中山公园内亮相,当晚2万市民看萤。然而,这些美丽的小虫仅在青岛待了三天就有一半死去。养殖萤火虫基地,在南宁大明山。它占地2亩,2009年开始养殖,是目前广西最大的一个人工养殖萤火虫基地。

中山公园有关负责人李博称,他们在引进之前就已经了解过萤火虫的死亡现象,萤火虫成虫只能存活7到15天,萤火虫从广西到青岛的路上就走了两天,到14日时部分萤火虫实际已经到了寿限。再就是大量游客观赏萤火虫时使用了闪光灯,这也加速了萤火虫的死亡。此外还有个原因,虽然萤火虫来青岛生活应该没问题,但青岛这几天一直没有出过太阳,这和广西的气候还是有差别的。

专家分析,萤火虫是非常脆弱的昆虫,环境稍不合适它们就很难生存。花巨资引进萤火虫,能勾起人们的童年记忆,公园是热闹了,但刻意追求生物多样性的做法结局如何,还有待观察。萤火虫从城区消失,是因为城区内适合萤火虫生存的大环境不复存在,买萤火虫的钱不如用来改善环境。

对此,有很多市民发出疑问,这样贩售浪漫是喜还是忧?在哪里可以看到真正的萤火虫呢?

[多维解读]

1.倡导生态理念

从表面上看,大量买进萤火虫可以暂时调节生态平衡,营造萤火飞舞的景象,但是效果不长久,做法不可取。因为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概念,一个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需要综合整治,需要逐步修补,需要多物种的平衡,单单引进万只萤火虫显然不能解决生态失衡的问题。相关部门与其花钱买进萤火虫,还不如在民众中宣传倡导生态理念。比如,政府在城市绿化建设工程中,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需要,选择适合鸟类栖息的树种,适合虫类生存的环境,让虫儿、鸟儿在城市能够像在林间生活一样自由、惬意。当我们确确实实把虫类、鸟类,把公共绿地当成自己家庭中一员的时候,萤火飞舞的风景才会真正到来。反之,如果当地没有适合虫类的生存空间,即使花钱买来了萤火虫,萤火飞舞也只是昙花一现的风景。

2.违背生长规律

青岛中山公园为了让人们也能在城市里看到萤火飞舞的情景,从广西引进了一万只萤火虫,本意是好的,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3天就死去一半,让我们再次看到违背生长规律的事是干不得的。萤火虫从城区消失,是因为城区内适合萤火虫生存的大环境不复存在,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明白的道理,为什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还干出购买万只萤火虫这样荒唐的事情呢?萤火虫的消失是因为萤火虫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绝非通过购买可以解决的问题,此举可谓治标不治本,买萤火虫的钱不如用来改善环境。城市的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城市生态保护中,我们应该回到尊重自然与生态的本原上去。

3.一场商业环保秀

青岛中山公园从广西引进一万只萤火虫之举,可谓用心良苦、煞费苦心,然而,造化弄人,萤火虫这种虫子毕竟是挑剔的物种,三天死一半的现实,让“萤火虫秀”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萤火虫死亡秀”。客观来说,萤火虫之死,自然受其自然生命长度的影响。萤火虫的寿命一般只有5天至2星期。但是,三天死一半也未必就完全合理。“每只卖3-4元”的成本在这里摆着,买如此短命的生物来只为重温短暂的浪漫,完全是一场商业环保秀。

4.决策之殇也不容忽视

环保是早已形成的社会常识,那对“千里购萤”决策正当性的考量,便显得尤为重要。毕竟,任何的决策,都需要实体正义也需要程序正义,就“千里购萤”而言,实体正义无疑是存在的,即营造浪漫的氛围、给市民带去温馨的空间,但程序正义呢?似乎没有。青岛公园既然是政府运营的,那在颁布决策时,必要的征询民意和科学评估环节,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青岛曾多次斥巨资引栽名贵树木,损失更大,结果均以失败告终。几多愚昧的市政绿化措施,市民咒骂,专家劝阻都无济于事,大把大把地烧钱,烧得让人心痛,可不该发生的事还在继续发生着……。形式主义害死人!萤火虫因“水土不服”而命丧青岛,让人惋惜的同时更让人痛恨,这种不经前期生态验证的草率决定是如何做出的?为什么能付诸实施?

[适用文题]

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善意与实效、经济效益与保护环境等。

争议汉字繁简,不如关注文明传承

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近日在微博中用繁体字写道:“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身为有一半外国血统的混血,黄秋生维护华夏文明的拳拳之心着实令人感动,但他认为所谓正体字即繁体字在大陆的没落就代表着文明的衰败,这观点却值得商榷。

对于“半数以上的中国人看不懂中文繁体字”这样的论断,不知黄秋生是如何得出的。很显然,他并没有经过任何调查,只是由于自身某次的特殊经历,出于自我情绪表达而发出的声音。这仅仅只属于自己的片面猜测和武断看法,不具有任何科学性。因而,此言一出又把简繁体字之争推向一个小高潮,便引起了激烈争议,矛头多对向了黄秋生的信口开河、言辞失当。

知名学者、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不认同黄秋生的说法:“黄秋生的谬论已经被吐槽,再谈是抬举他。”

[多维解读]

1.以偏概全

单凭一句不识繁体字来否定大陆文化的传承,只不过想证明台湾等使用繁体字的一些人骨子里的“正统”思维,1949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孤岛,其后一直使用繁体字,黄秋生之言,就是说华夏文明在台湾、香港等使用繁体字的地方仍然薪火相传,这不否认,本是同根生,血脉相连,台湾香港等再折腾也否定不了其文化的基因受华夏文明的遗传和决定。文明的传承是关乎社会方方面面的事情,华夏文明是一个涵义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概念,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继承发展的动态过程,岂止一个民族文字就能涵盖。将字形简化解读为文明简略甚至引申为传统“死亡”,无疑是无厘头的杞人忧天。这也是黄秋生的微博言论受到诟病的原因所在。

2.兼容并包

华夏五千年文明会否因为简体字就毁于一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过多年来各界都在采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作为日常用字上争论不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煞费苦心争一时之快。简体字确实从使用角度考虑更适合于日常的书写,每种事物的发明与创新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简体字的发明就是从日常书写的便捷出发。汉字从简从俗本身就是文字发展的一种规律。但是作为国人我们看不懂繁体字确实不应该,我们可以不使用繁体字作为日常书写,但至少繁体字的学习不可抛弃,繁体字具有其艺术之美,而且从造字学上来讲,繁体字更能体现出汉字博大精深的造字内涵。我们大可不必争论简体字与繁体字谁更好,中国汉字形神具备,有着许多文字无法比拟的历史积淀,何不对汉字的两种形式存在抱有一种包容之态?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两种字体同步学习,同步掌握,有何不可?

3.反躬自省

文字的最大功能在于其方便人类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属性,约定俗成才是文字规范的根本原则。纠结于个人偏爱和书写习惯的繁简之争并无多大意义,关注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才是重中之重。事实上,人们此次诟病黄秋生的崇繁贬简,关注点也正是字形之外对文明的否定。正是“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雷语,直击得国人心痛。从这个意义上说,黄秋生的危言耸听倒不失为值得思考的有益提醒。把汉字繁简口水之辩的功夫用在国人道德素质的提升,才不失为对华夏文明的真心传承。如果文明“没死”,我们就让她发扬光大,如果确属濒临“死亡”,我们更应同心协力让她起死回生。

[适用文题]

华夏文化、杞人忧天、以偏概全、危言耸听、与时俱进、继承与发展等。

精神迷失的年代“大师”才会层出不穷

今年7月,“气功大师”王林一直以来的低调被马云的一次拜访打破。在江西萍乡,王林一直延续着自己“大师”的神话。通过不断地被引荐,王林成为众多明星和某些官员拜访的对象。

这些年,打着气功养生、特异功能等旗号行走江湖的骗子、神棍层出不穷。他们或能隔空取物,能让断蛇复活,或能徒手拧钢勺,而且代不乏人——闫芳被逐出山门了,张悟本彻底倒掉了,李一也不敢出声了,这几天媒体又揪出一个王林来。

据报道,王林与前铁道部长刘志军关系不错,曾称要赠刘一块“靠山石”,保其“一辈子不倒”。如今,刘志军已然倒下,而马云、赵薇等名人却仍趋之若鹜地拜访“大师”,引起一片哗然。

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气功师王林,是江西萍乡的一方“豪富”,他拥有三辆悍马、一辆劳斯莱斯,一辆保时捷,居住在题有“王府”的五层别墅,虽然手上没有实业,但在深圳、南昌和香港等地都有房产,与政府官员和明星过从甚密,还被冠以“慈善家”的头衔,他经营着自己的“大师”神话,缔造着他的“金钱王国”,然而,一直稳居神坛造梦的他,被7月份马云的一次拜访打破梦境,网友的质疑让他重回公众视野。

空杯来酒,空盆来蛇,纸灰复原,凌空题辞,硬功徒手断钢筋,轻功悬空提水行……这曾经是“气功大师”王林的绝活,也曾经是许多“气功大师”的绝活。这样的气功在八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响应者如云。“大师”的知识往往兼通中西、博贯古今,虽然没什么学术著作,但能掐会算,精通奇门遁甲、阴阳五行,其实跟立交桥下算命的师出同门。

那些看上去形同杂耍的技艺、云遮雾罩的传奇,但凡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就不应该轻信,可怎么就能让那么多达官显宦、商贾名流奔走于众大师门下呢?马云、赵薇们难道没有基本的物理学常识?

[多维解读]

1.铲除“气功大师”背后的腐败土壤

科技已经发展到今天,面对漏洞百出的“大师”们,居然还有如此之多的社会名流、富豪官员相信他们的骗术,这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了。

大师们的市场非常广阔,他们大部分来自草根,却因为掌握了一些“方术”,能够作为“门客”奔走于权贵门下,借机让自己“上面有人”或看上去有人。而权贵们借由这些门客去认识更多权贵,或者用门客的方术作为媒介,去结交更高层次的人物。这比在饭桌上吃吃喝喝的“技术含量”高很多。

其实,这些伎俩都是古人玩剩下的。方士李少翁为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招魂,道士罗公远给唐玄宗捉妖召龙,还用道术带着唐玄宗游玩过月宫。李、罗皆凭此烜赫一时,想必门庭若市。人家可是为最高权贵服务的啊。说白了,社会上这些形形色色的“大师”就是掮客,是档次比较高的掮客。在政府职能过多介入经济生活的当下,结交权贵是做生意、延声誉、扩交际、赚大钱的不二法门,是产生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假公济私、道德败坏的沃土。因此,那些追捧“大师”的公众人物要么是笨,要么是傻,要么就是别有所图。但不管怎样,如此迷信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坏,客观上助长了“大师”的“含金量”,让“大师”的人脉更广,信徒更多,而敛财也就更加肆无忌惮。

2.信仰缺失是“大师”迭出的土壤

在演艺界的名利场中,明星们也不知道自己会红到几时,充满了不安全感。可他们缺乏信仰,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又无法自我救赎,因此只能求神问卜,或者求诸于大师。至于官员们,如果官场清明,每一步升迁都按照程序来,没有火箭提拔、没有潜规则,还会有人去找大师指点吗?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许多官员若把对大师的精力放到为老百姓做事上,估计也不会在大师指点下沦为阶下囚吧。求诸“大师”,可能会获得瞬间的快感与迷幻,可大师的幻影总会破灭,回归实际的名流、官员们也终将面对自己的真实命运。大师重出江湖之后,我们要正视精神家园的荒芜、官场生态的畸形,并且相信:唯有自信才能破除迷信,唯有规则才能粉碎潜规则。

3.信任“大师”的背后是愚昧也是心虚

在王林破绽百出的“戏说”和“表演”中,依然有人趋之若鹜地前往他的住所为他的隐秘人生添墨加彩,达官贵人有之,政界显要有之,明星商贾亦有之,他们的到来为王林做了极为成功的广告宣传,将“大师”推向“神坛”更高的位置。这些人之中不乏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也应该有饱经世事的精明人士,但却迷信着一个虚假的“气功师”的名声和权威,这中间既有个人愚昧的因素,也有群体效应的影响。同时迷信本身蛊惑人心,那些拜倒在“大师”门下的高官巨贾们身处高位,反而更担忧到手的滚滚名利倏忽流逝。

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旁门左道的歪门邪术不可能让一个人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各行各业制胜的法宝。为政以德,为商以诚,为人以善,掌握这样的准则,方是处世之道。

[适用文题]

敛财、神秘、掮客、信仰缺失、旁门左道、歪门邪术、精神家园荒芜等。

借手机遭拒折射出社会的病灶

15岁男孩康康(化名)和爸爸走散,在等不到爸爸的情况下,康康在西安市幸福路附近向路人求助,想要借用手机给爸爸打个电话,可是都遭到了拒绝,最后他走了近4站路找到一位交警才借到手机。

“以前走在路上都给别人借过手机,这次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都不肯借。”康康一直想不通。

康康今年15岁,是一名初三学生,7月20日上午9时许,他和爸爸去幸福北路附近的一家补习学校,想咨询一下上学的事情。“孩子和我一起出去,身上没装钱,也没带电话,谁知道我俩就走散了。”康康的爸爸唐先生说,经过前一天的事情,康康的情绪到现在依然非常低落。

康康说,看到爸爸在和老师说话,自己就想先出门找公交车,他沿着幸福北路向西走到电力医院附近,等了半天也没见爸爸过来,就有点着急。因为自己没带电话,康康就想着向路人借个手机给爸爸打个电话。

这时候,康康看见旁边有个30多岁的男子站在路边,于是他走上前说:“叔叔,我想借一下你的手机,给爸爸打个电话。”看着身高1米72,长得很结实的康康,“叔叔”皱了皱眉走开了。康康又向路边一个边走边打电话的年轻男子求助:“哥哥,我和爸爸走散了,想用一下你的手机打个电话可以不?”听到康康的话,那个年轻男子摆摆手,什么也没说从他身边绕过去走了。

康康先后向七八个人求助,但是没有一个人借给他手机。无奈之下,他只好问路人“哪里有派出所”,之后在路人的指引下,走了4站路找到交警新城大队。一位正在值班的女交警听到康康的话后,拿出自己的手机,康康这才联系上了爸爸。

此事件经媒体传播后,亦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有人感叹当今社会中人与人缺少信任,也有人对路人的警惕表示理解:“毕竟现在社会上骗子那么多,留个心眼没什么不对。”那么,在大街上突然遇到陌生人求助,向你借手机拨打电话,你会不假思索地借给他吗?

[多维解读]

1.信任危机

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面对一个求助的孩子,举手之劳便可解其燃眉之急,可一群路人居然连连“说不”。单纯的孩子自然“想不通”,但大人们的心里头却很清楚。其实,他们并非舍不得借,而是心有所忌,害怕上当受骗。毕竟,在骗子横行的当下,别说借手机给陌生人,就是接到陌生电话,多说几句也怕掉进骗子的陷阱。所以,孩子借手机遭拒后的纳闷与不解,在很多大人看来,或许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社科院一份权威报告说,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手机难借”的新闻,无疑印证了这个结论。而与社会信任下降相比,人们的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也许更值得担忧。

2.人人设防

当人们对一件事情还不了解,各种疑虑就会产生。反过来,疑虑又会加重一个人戒备的心理。虽然康康借手机事出有因,但被借的路人,却未必肯停下脚步听他细说;或者听说了未必相信。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生经验,也是“拒绝”的常见心态。如果康康当时不是“借手机”,而是求别人帮自己给爸爸“打个电话”,这个要求,恐怕就更易办到。因为“安全”的考量,常常也是决定行为的因素。这种现象,反映出人们互信程度的脆弱,它对社会早已存在但却显得麻木的病情,再次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如果我们不从这件事情中惊醒过来,人际之间的冷漠,还会继续存在,社会抑或要付出沉痛的代价。

3.注意分辨

谈起不愿借出手机的原因,几乎所有的市民都有相同的顾虑:担心对方将手机调包或抢走,或者是拨打了高额付费电话骗取话费。针对这一问题,西安市公安局碑林分局南大街派出所教导员何勇警官提醒市民:帮助别人是出于好心,但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也很重要。“面对陌生人的求助,首先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其次也要多留个心眼,比如可以替对方拨打电话,用免提通话,保证手机不离开自己的掌握和视线,防止自己的好心被他人利用。”除此之外,何警官也表示,如果大家出门在外真的遇到困难,需要拨打电话时,也可以就近寻找派出所民警求助。

[适用文题]

冷漠、防范、热心、警惕、自我保护、举手之劳、诚信缺失等。

“西湖赤脚戏水”引市民热议

2013年07月21日,浙江省杭州市,当日,酷暑下的杭州犹如火炉一般,温度突破40度,酷热难耐。在白堤两旁的西湖边,一些不自觉的游客,脱去了鞋袜把脚浸入湖中,享受湖水带来的凉爽。远远望去,美丽的西湖竟然成了天然的“洗脚池”,此举也引发了关于是否文明的热议。

许多人在看到这一消息之后,就发出疑问,这样子把西湖变成洗脚池,会不会影响它的水质,来杭州的游客还敢不敢吃这种西湖醋鱼等等,这样一种观点就认为,杭州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财物,在西湖里面泡脚,不仅大煞了西湖的风景,也大煞了国民的素质,对国家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拷问。

对于这样的现象,另外一种观点,特别是一些社会学者就表示,大家不必动不动就把这个事情提到国民素质的高度,西湖对于游客来说它是一种美的象征,溪水就是感受美、体验美的具体行为,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对这个社会和他人其实并不妨碍和损害,应该持包容、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陈志华就说,要不要批判和禁止游客在西湖中洗脚,最关键的是看对这个西湖的水质的影响和破坏有多大。西湖是有9个入水口,7个出水口,是从钱塘江引水,每30天一个周期,西湖的湖水都会换一遍,具备了非常强的净化能力,因此游客们在水中洗个脚并不会影响水质。实际上在西湖边像北山路边、湖滨公园、曲院风荷、柳浪闻莺等等,这些湖边水浅的地方原本就设置了亲水平台,让游客与水接触。所以陈志华就说,西湖的水质好大家想亲近,作为管理方也是很欣慰的,管委会也提醒,游客玩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多维解读]

1.与文明素质无关

久居城市,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谁不想与大自然来一个亲密接触?西湖美,美就美在西湖水。好不容易出来游玩了,而且是到西湖来,就是想跟自然来个约会。骤然见到西湖碧波荡漾,心里麻麻的,想跟西湖水靠一下,难道不在情理之中吗?游客的这一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亲水游戏”。伸的是脚,释放的是心灵,表达的是对自然的亲近,是对西湖的亲爱。这只是一次与西湖水的亲密接触,没必要这么紧张。在株洲湘江风光带设了4个洗脚池,以满足旅客之需;在纽约中央公园草坪,曾有万人练瑜伽;在炎热的夏天,很多城市的景观喷泉中,人们可以自由戏水冲凉,这被看成天经地义的事。

2.营造文明行为的氛围

每到进入高温季,游客在西湖边洗脚的事情时有

发生。文明行为的养成,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文明行为“内化”的氛围,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和积极行动。放眼周边,有多少人的不文明行为有着顽强而巨大的习惯力量。除了环境与小气候的影响,具体到西湖景区不文明现象的管理之难,还有不应一律习惯性否定的客观原因。例如,15公里西湖湖岸线确实有些漫长;湖区确实有些分散;管理人员确有不足等等。然而,这仍然不能成为不文明现象持续发生的理由。

据西湖景区管委会人员介绍,遇到不文明的情形,他们通常都采取“文明劝导”的方式,而几乎与温馨提示同义的“文明劝导”,对素质差的顽固游客效力很小。面对不文明的种种乱象,管理者如何加以严格制止与有效杜绝,仍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适用文题]

文明、观念、公众行为、吹毛求疵、文明洁癖、人文情怀、人文风景等。

猜你喜欢

康康繁体字萤火虫
哈哈镜
萤火虫
康康日记
康康日记
萤火虫
康康日记
康康日记
抱抱就不哭了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夏天的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