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探究
2013-04-29蔡桂萍
2013年高考18份语文试卷共命制了18道诗歌鉴赏题,对19首古代诗歌(含词)进行了考查。综观18道诗歌鉴赏题,我们可以探究出如下三大变化趋势:
一、选材——覆盖面广,但重心突出
1.朝代——唐、宋主选。19首古代诗歌涉及了唐、宋(金)、明、清五个朝代。比去年有突破的是,今年没有选元曲。但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时代的唐、宋的作品(如例1、例2)几乎占到了80%,主选地位非常突出。具体考查情况如下:
朝代唐宋(金)明清合计
篇数4首12首1首2首19首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解: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他们流出的眼泪能变成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参考答案]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确已化为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2)“珠中有隐字”,寓意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是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的血汗。
[例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湖南卷)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桃花流水鳜鱼肥。(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2.体裁——近体诗、词主阵。19首古代诗歌覆盖了诗、词二种主要体裁,但近体诗、词(如例2)所占比例超过了90%,主阵地位非常突出。具体考查情况如下:
体裁
诗
古体诗近体诗
绝句律诗词合计
篇数3首2首6首8首19首
3.作品——非名作主打。19首古代诗歌,名家的作品(如例1、2)占13首,非名家的作品占7首,名作家占60%;但无论是名家作品还是非名家作品,“非名作”(相对于考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所占比例超过了90%,主打地位非常突出(原因主要是避免猜题、押题)。具体考查情况如下:
名家非名家
姓名杜甫、李白、梅尧臣、白居易、韦应物、陆游、朱熹、辛弃疾(2)、贺铸、欧阳修、苏洵唐庚、张鎡、钱继章、招兵问、张炎、江湜、
作品合计12首7首
二、考点——考查面全,但以“思想内容”为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今年18道诗歌鉴赏题对“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大考点进行了全方位考查,但对“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考查居多;而在对“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又以“思想内容”(如例2)为重。具体考查情况见下表:
鉴赏角度思想内容
“文章内容”思想情感语言
表达技巧
人物、景物对比、对照、衬托其他表达技巧
题量5124549
合计17418
三、设计——保持自我,但稳中有变
今年18道诗歌鉴赏题,在设计上基本保持了各自2012年的格局,只有个别省市区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1.组卷方式——近两年相对平稳。今年比较赏析的方式只有安徽一家,而2012年高考中,也只有浙江一个省市采用了比较赏析的方式,与往年相比诗歌鉴赏组卷方式上倾向于单篇赏析。这是在同学们鉴赏水平、老师指导水平不断提升和命题技术日趋成熟支撑下的一种平稳的发展趋势,注重考查知识点的把握,答题的规范性。具体考查情况见下表:
组卷方式单篇赏析比较赏析
卷别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大纲卷、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辽宁、重庆、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山东、四川安徽
合计17份1份
[例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安徽卷)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2.试题赋分——增分趋势已不再明显。今年北京卷,将诗歌鉴赏题的赋分从2010年的7分到2011一下子上调到了17分,到2012年又上升到20分,然而今年却又降到了7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今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省市区步入新课程,这一增分趋势将已不再明显,诗歌鉴赏题发展渐趋平稳。具体赋分情况见下表(其他17份试卷与2012年赋分相同):
分值6分7分8分10分11分
卷别福建浙江、广东、重庆、北京大纲卷、上海、天津、湖北、湖南、山东、安徽、四川、江西江苏辽宁、新课程标准1、新课程标准Ⅱ
合计1份4份9份1份3份
四、策略——紧扣得分点,严把三关
从答题层面来看,同学们作答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有对诗歌形象(意象)和作者情感态度的感触,有对表达技巧的认读,但不能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从而出现了“答对了,但拿不到高分”的遗憾结果。为此,我们在对“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进行复习和备考时,必须过好如下三关:
第一关是知识积淀关。了解古代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意蕴,了解古代诗歌语言的常见风格,了解古代诗歌的常用表达技巧。这需要广大老师分类整理出“专题资料”,让同学们利用早读加以识记,整理时要注意“常见、典型、活例”,识记时要注意“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意会为重”。
第二关是诗意翻译关。同学们要在基本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对诗句进行富含诗意的翻译,这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技巧。诗歌内容翻译不能像文言文那样字字落实,字词需要分开,各自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凭借自身的联想加以组合,一般诗歌中的字词不会太难,关键是前后的顺序要理清。
第三关是赏析增分关。在答题中,同学们要调动既有的诗歌知识积淀,又必须看清题目,理解题意,弄懂题目要你答什么,用什么手法、语言,刻画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思想情感,并且掌握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规范答题,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作者:蔡桂萍,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