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3-04-29于书霞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于书霞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运用是帮助学生准确、完整、灵活掌握和运用概念的有效手段;运用教具演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运用学具,加强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教具直观教学,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自制教具模型,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应用;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3-0064-02

在小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具的应用,解决了教学中这一大难题。教具的使用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一、学具运用为概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石,是思维的细胞。学生能够准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灵活地运用概念,是进行发散思维的前提。实践证明:学具运用是帮助学生准确、完整、灵活掌握、运用概念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学“乘法的意义”时,首先利用直观教具建立表象。引导学生摆小棒,两根一组,摆3组。师生共同摆正方形小框,3个一组,摆4组。让学生自己摆出小三角形,4个一组,摆5组。摆完后,让学生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A:2+2+2=6

B:3+3+3+3=12

C:4+4+4+4+4=20

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的共同点,每个算式加数相同,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这样就可以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再总结出乘法的意义。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获得的概念是清晰的、有条理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手、脑、口并用,对所学的知识,优化组合,灵活运用。

二、运用教具演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思维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合理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器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表象——印象——抽象——概念的思维发展。

例如: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这样的直观演示,既生动形象,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维。

三、加强操作,提高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接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做,在动口中学说,在动脑中学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连减应用题”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引导学生摆小圆片,要求每人在桌子上摆9个小圆片,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来表示“被小明借走4个”,问:“现在还剩多少个?”学生根据学具的摆放数出还剩下5个。接着问:“再被小芳借去3个”,问:“现在又剩下几个?”学生回答:“还有2个”。这“2”是怎么得来的?学生回答:“在剩下的5个里再去掉3个,正好是2个”。要求学生将学具的操作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9-4-3=2(个)。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手脑并用,使学生对连减应用题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说理上,而且在直观教学中得到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四、通过直观演示,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小学数学中,有些形体概念比较抽象,仅凭教师表述,学生难以接受理解,有些教师只好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果利用学具直观教学,会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印象,会使抽象的形体概念变得直观、形象、具体,从而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在讲“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拿长方体教具观察,然后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让学生分组,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拿出来,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相对的棱长度怎样?几个顶点?并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问:“长方体中有没有每个面不都是长方形的?”教师顺便把准备好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又加深认识,学得非常快乐。接着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并与长方体进行区别,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的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正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为了使问题引向深入,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的活动教具,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教师把长方体切下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图形是长方体吗?”让学生观察发现,现在6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它都符合正方体的所有特征。因此说:“不是长方体,是正方体”,至此,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由此可见,直观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五、通过学生自制教具模型,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在美国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会”。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让学生自制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具模型,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时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是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能真正理解。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传统手段教学数学缺乏操作活动。离开人的活动是没有数学、也学不会数学的。对小学来说,要感知,必先参与,而参与最好的方法就是操作活动。教师可以“先把目的告诉学生,然后提出几个问题,给他一套操作程序,那么,再笨的孩子也能理解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

猜你喜欢

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