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考纲新变化 亮剑2013年高考
2013-04-29姜有荣
姜有荣
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的修订,除了表述更加规范科学,与考情更加对位契合之外,最具有实质性的修订共有三处。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备战2013年高考,现作具体解读,并支上几式实战性招数:
一、“古代诗文默写篇目(课内)”新增3篇,削减3篇 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在附录Ⅰ“古代诗文默写篇目(课内)”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部分,新增了郦道元《三峡》、杜甫《春望》、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三篇诗文,同时削减了《诗经》中的《蒹葭》、杜甫《望岳》、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三篇诗文。
[解读]
自江苏自主命题以来,附录Ⅰ中的当年考查篇目就一直没有调整。考虑到考查的覆盖面,本次修订进行了微调,但调整坚持了“不增加考生负担”的原则。为此,在新增3篇的同时,也削减了3篇。考虑到“文”的默写难度要大于“诗词”,置换时坚持了对等原则,以文换文,以诗换诗,以词换词,有两首甚至是同一作者的诗词。
[支招]
1.重温。由于新增的3篇诗文均为初中所学,加之高考已有多年未列入考试范围,所以广大考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淡忘。为此,需要借助课本注释对这3篇诗文的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进行一次重温,只有理解得透彻,才能背默得既准确,又快捷。
2.背诵。将这3篇诗文单独印发,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逐篇逐句背诵,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3.圈点。“典型题示例”在对默写名句名篇题的“简要说明”中指出:“这类题目往往因错别字和词序颠倒而失分,这在默写时要特别留意。”据此,广大考生在背诵时应将这3篇诗文中易写成错别字的字和易颠倒词序的句子,用红笔一一圈划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强化记忆。
4.检测。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板演检查学生早读背诵的效果;在阶段性考试中,老师可以加大对这3篇诗文的考查权重,测试学生阶段性识记的效果。
二、“名著目录(加考)”新增1部,削减1部
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在附录Ⅱ“名著目录(加考)”部分,新增了老舍的《茶馆》,同时削减了曹禺的《雷雨》。
[解读]
这一修订主要是考虑到考查的覆盖面。由于受到备考时间的限制,此次修订只置换了1部名著,老舍的《茶馆》和曹禺的《雷雨》,无论是长度、难度,还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都是基本对等的,应该不会增加考生的负担。
[支招]
1.通读。《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剧本约3万字,按照一般人每分钟300字到500字的阅读速度,静下心来2小时是完全可以读完的。近年来,江苏卷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呈现出“精细化”的趋势,仅做题目而不读原著是无法应对的。为此,我们广大考生应该通过通读原著来确保完胜,而不应该通过做题目来碰运气。
2.观看。《茶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影响力最大的于是之版《茶馆》片长约2小时,广大考生完全可以利用星期假日观看全剧,以此来感知、感受和感悟人物、剧情、思想、意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戏剧而言,“观看”演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3.讲解。由于《茶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流的作品”(戏剧家刘厚生),它交织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巨大的社会容量与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所以高三老师有必要划出两三节课时间,对《茶馆》的时代背景、思想性和艺术性等进行详尽地讲解,帮助广大考生读懂、读透原著。
4.检测。各校的高三老师可以分工协作,依据江苏卷近年来对名著阅读考查的命题特点和趋势,编制一套关于《茶馆》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对考生进行专项训练,并在阶段性考试中加大考查的频度,热点重抓,力求突破。
三、“典型题示例”新增了2道新材料作文题目,削减了2道命题作文题目 在“典型题示例”部分,新增了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挑秧苗”和全国新课标卷“船主与漆工”等2道新材料作文题目,同时削减了江苏卷2006年“人与路”和2007年“怀想天空”等2道命题作文题目。
[解读]
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的典型题示例共有106道,其中104道取自历年江苏卷试题,只有这2道取自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试题。它向我们传递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江苏高考命题组已经萌生把作文命题的触须从“命题作文”向“新材料作文”试探的念头。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因。作文命题的形式是“百花齐放”的,但江苏卷却“一枝独秀”,已经连续考了7年命题作文,也应该“换换频道”“换换胃口”了。二是外因。由于新材料作文具有公平性、选拔性和安全性的突出特点,近年来它在高考中已成燎原之势,尤其是2012年高考,17道作文题中有16道是新材料作文,诚可谓“祖国山河一片‘新,命题作文成‘孤岛”,江苏卷也到了“与‘势俱‘新”的时候了。
[支招]
1.指导。鉴于广大考生高中三年来做的基本都是命题作文,高三老师应强化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在指导中应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新材料作文的题旨固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但它也是“画地为牢”,这个“牢”就是“材料内容及含意”。二是在“高下”上见功力。新材料作文有利于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那么它判卷的分水岭设置在哪里呢?不在“对”与“错”,而在“高”与“下”,尤其是在立意、境界、情怀等的“高”与“下”上。
2.借鉴。高三老师可以把近年来高考中全国卷和各省、市、区卷中的新材料作文题目,连同“题意解读”、“高考佳作”一起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研读、揣摩和感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新材料作文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从而加以借鉴,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训练。对新材料作文的训练最事半功倍的办法是专项训练,而专项训练的着力点应该锁定在“立意训练”上,具体运作可以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各位同学可将自己根据材料内容和含意能想到的立意一一列举出来,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第二步:各位老师可将本班每位同学的最佳立意收集起来,整合以后印发(或“投影”)给学生,让全班同学在比较中遴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第三步:高三备课组可将全年级每个班级的最佳立意收集起来,整合以后印发(或“投影”)给学生,让全年级同学在比较中遴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循序渐进地走这三步,其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把广大考生对题旨的把握逐步引向精准、深邃、高远。
4.检测。高三平时的习作和阶段性考试可以轮换使用“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这两种题型,既强化“新材料作文”,又不弱化“命题作文”,确保处“变”不惊,“不变”亦从容。
“解读”旨在把握高考脉搏,“支招”旨在指点应对策略。我们坚信,广大考生只要将考纲变化揣摩透彻,将运作方案实施到位,就一定能够以变制变,亮剑2013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