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种审定制度的纠结

2013-04-29刘石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3年6期
关键词:种子公司区域试验农作物

刘石

一个农作物品种的好坏关系到千家万户一年的收成,也关系到中国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因此,品种审定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一环。

对于主要农作物品种的管理,欧洲采用的是品种审定制度,与我国的有相似之处,但是要简单得多。我国一直延续的是品种审定制度,产品经过一年的预备试验,两年的区域试验和再加上一年的生产试验,都达标或进入前几名,通过专业委员会的和大评委的评审合格通过之后,才能正式通过该品种的审定。这样的品种审定制度看似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一直各方面很纠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定把关是要严格还是宽松?一般的习惯性思维是要严格。但是,农作物产品的表现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个品种在一个地方表现好并不等于在其他地方表现好,在某两年表现好并不等于一直都会好。市场追求的并不是绝对的高产,而是在各种复杂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稳定的产量。在区域试验有限的点次中表现出的“高产”,第一未必可信,第二也意味着高风险。以笔者之见,官方审定是把握及格线,然后让市场去选择品种。

第二,是否应该设定对照品种的增产下限?增加农作物品种的产量是所有农户和官方的追求。但是农产品的品质也同样重要。优质产品可以卖更高的价钱,农民同样增收,消费者照样捧场,过度强调产量标准无疑与市场发展脱节。如果设置的标准过高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产品区域试验中的“跑点”现象愈演愈烈,弄虚作假成为常态;二是育种目标盲目追求产量,抗性大大降低,为将来的实际生产带来灾难的隐患。高产不仅仅是品种事情,而更多的是相应的栽培措施。没有最好的品种,只有最适合的品种。政府的相关部门负责的是产品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而不是丰产性。丰产性是市场和农民自己决定的事情,政府的大包大揽无益于市场的发展。

第三,对于抗性的要求是否应该与时俱进?丝黑穗在东华北曾经是毁灭性的病害,所以在东华北,感丝黑穗的品种会被一票否决。但是随着种衣剂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种衣剂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这一病害的发生,所以审定标准也应该随之改变,不应当作为一票否决的依据。

第四,对于优秀新品种的特性是否应该给予应有的关注和评价,比如耐密性和品种高度?我国目前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试验的规定密度普遍偏低,这样就使得更具有耐密性的品种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就如同在百米赛场上规定了跑步的步数。另外,植株矮的品种在区试中明显吃亏,而这正是一个品种的优点之一。

第五,审定时间是否可以缩短?为了强化科学性和监管,以及避免风险,各级政府设定了多年多点的试验体系。但是这样一来,审定所花费的时间太长,无疑拖慢了市场研发和商业化的节奏,不利于产业的快速发展。欧美种业过去每个品种的生命周期大约是5~7年,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应用,系的、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品种推出的速度大大加快,现在一代新品种和技术的产品往往只有2~3年的生命周期。我国仅仅品种审定就要经过4年的时间,无疑会自缚手脚。增多点次和缩短时间是可以考虑的思路。

第六,品种审定是否有可以免责?现在各个科研院所和种子公司对于审定品种的无限追求,恐怕更多的是销售之后的免责,是利益驱动。现在,国内各个科研院所和大大小小的种子公司对于品种审定趋之若鹜,其背后除了利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免责”的盾牌——即“通过审定的品种”在市场上的表现即便有问题也可以因为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审定而“免责”。如果这种心态成为我们行业的追求,这就与我国设立品种审定制度的根本目的恐怕就是背道而驰了。如果这一“潜规则”不改变,我们行业对农业生产和农民负责就是一句空话,而品种审定的意义就失去了。

政府的审查机构应该关注的是行业标准制定和监督执行,产品安全性的评价和风险防范。至于产品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应当由市场和客户来决定——這如同食品的营养和口味不应当是食品监督机构关注的重点一样。?笏

猜你喜欢

种子公司区域试验农作物
土壤污染与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基于HIROSE模型的种子品牌价值评估实证分析
精准扶贫背景下种子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
基于种子公司经营风险成因谈其防范对策
种子公司预算管理优化研究
2014-2015国家甘薯品种南方区域试验广西试点报告
广西引种台湾桤木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