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西厢” 天下夺魁
2013-04-29张诗颖
摘 要:《西厢记》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与《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它以其光辉的主题思想,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优美典雅的独特风格和隽拔通俗的文学语言著称于世,是一部伟大的古典现实主义杰作。
关键词:《西厢记》 主题思想 矛盾设置 人物形象 语言特色
《西厢记》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它以其光辉的主题思想,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优美典雅的独特风格和隽拔通俗的文学语言著称于世。它以“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永恒的主题,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观众与读者,是一部伟大的古典现实主义杰作。王实甫的《西厢记》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在红娘的帮助下,为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张生高中并与莺莺团聚的美好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与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西厢记》最初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这一无德文人玩弄少女的故事,又不同于金代《董西厢》的说唱体,而是将其改编为以张生“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结尾的杂剧,博得大众的一致认可与喜爱。它凭借“词句警人,馀香满口”的优雅,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精湛绝伦的艺术性,穿插适度的矛盾性,丰满立体的人物个性,出色地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与《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
一、高度深刻的思想内涵
《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自由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他们由最初的倾心于彼此才貌,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不断加深和丰富了他们的感情内涵,最终达到真挚的身心契合。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经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使剧本具备了更加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民主精神。它形象地告诉人们,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尽管人民深受着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是,并没有停止为改变自己处境、追求幸福生活而进行的反抗斗争,反映了时代精神,七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大力欢迎。因此,《西厢记》便成为了传奇之“冠”,戏文之“祖”。
二、一条主线贯穿大小矛盾和内外冲突
王实甫的《西厢记》突出主线,使作品紧紧围绕崔、张爱情的产生、受阻和胜利的过程,组织情节,展开矛盾,在全剧形成了一条贯穿始终的主要线索。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第三矛盾是极为隐秘的——莺莺内心的矛盾。三重矛盾,一线贯穿,紧密扭结,互相补充,相互推动,使戏剧冲突比较集中,使剧情沿着主线向预定的方向发展。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崔、张一见钟情,矛盾遂开始酝酿产生;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兵困普救,张生解围,老夫人赖婚,爱情受阻,矛盾得以展开;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红娘传书,莺莺闹简,集中表现出莺莺的内心斗争以及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内部矛盾,是矛盾的继续深化;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莺莺酬简,夫人“揍红”,长亭“送别”,草桥“惊梦”,两种势力第二次正面冲突,矛盾激化,全剧出现高潮;第五本《张君庆团圆》,莺莺寄书、郑恒争婚,崔、张团圆,矛盾解决,二人的理想得以实现。五本戏各有中心,又围绕一个主题,有机地体现了矛盾发生、发展、激化与解决的完整过程,有张有弛,急缓相间,引人入胜,合理自然,并酝酿、积聚、渐进了三个高潮,有情人终成眷属。全剧冲突在皆大欢喜中获得圆满解决,其巧妙布局和彻底的戏剧性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相结合,是古今中外戏剧艺术结构的辉煌典范。
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自多愁,爱情中的酸甜苦辣,五味俱陈,更是牢牢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西厢记》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让所有人在紧张中释然,在起伏后欣喜。一条主线贯穿大小矛盾和内外冲突的设计,使其获得了戏剧叙事艺术上的极大成功。
三、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作为我国古典戏曲中出色的爱情喜剧,作者以饱满的笔触,着力描写剧中人物的感情潮汐,剧中每个人细腻而又复杂的感情,震撼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
作为反面人物的老夫人不过是受封建观念毒化之深的母亲形象,维护眼前利益、疼爱女儿与顽固的封建意识、门第观念之间的矛盾充斥着她的内心,预示了戏剧冲突的社会根源,使她的三次赖婚均可得以合理解释。在老夫人的观念里婚姻与爱情无关,在这种逻辑中轻轻勾销了自己的负义与欺骗罪行,从而求得灵魂的安慰;明明是害女儿,“心平气和”地迫害别人却获得心安理得,这些足以显示出封建道德的冷酷无情和虚伪可笑。可老夫人本人又未必不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使得这一反面人物形象设置得合理又不牵强。
莺莺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枷锁的勇敢女性形象,她有着纯真美好的心灵;她追求的不是一时的欢乐,而是相知相敬、偕老百年的爱情。她知书达理、聪慧贤良,更注重二人在心灵上的互相欣赏。在第二本第四折中,张生以《凤求凰》一曲向莺莺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莺莺也道出了“若由得我呵,乞求得效鸾凤”的愿望,二人在月夜下互诉衷肠的场面凸显了千金大小姐的高素养。面对母亲的顽固不化和郑恒棒打鸳鸯的极端举动,敏感顾虑的她在反复的犹豫动摇之后冲破了内心的封建堤坝,使冲突得以和谐。她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这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切的,又是忐忑的,十分鲜活生动。最重要的是莺莺由追求爱情幸福走向对封建礼教的叛逆,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张生英俊潇洒、温文尔雅、才华出众、富有胆略、精通音律、多才多艺,同时,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志诚种,虽“书剑飘零”,但不畏门第悬殊,为了莺莺上京,一举夺得头名状元。难能可贵的是没有富贵不认人,而是一往情深。但在很多时候,他又像是一个“多愁多病身”,依赖外界的帮助,颇有几分软弱与无力之感。通读剧本,我们还可以发现张生的言语怪诞迂腐,常常更像是一位“傻角儿”,情绪变化之快显得十分滑稽,让人感到可气又可笑。
《西厢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是红娘,汤显祖如是评价王实甫笔下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红娘的性格风趣、机智、幽默,她不是内外矛盾的当事人,却居于解决这两种矛盾的关键地位。剧本赋予她的戏剧性格是歌颂性的,她仿佛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对老夫人,她掌握其弱点而予以钳制;对莺莺,她洞烛其“假处”而加以诱导;对张生,她了解其颟顸而予以鼓励。红娘成为牵动整个人物关系的戏剧性的中心人物,树立了男权社会中的光辉伟大的女性形象。
这些独具艺术张力的人物形象是整个《西厢记》的精妙所在。使这个纯洁的爱情戏剧独具魅力。
四、俊秀精妙的戏剧语言艺术特色
《西厢记》中那抒情性的唱词和富有概括力的道白,给剧本平添了优美动人的艺术魅力。王实甫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入曲,义境优美,词旨细婉缠绵。有如“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寓雅艳于本色之中,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独具风格美誉。或是融情入景,使许多场面饱含诗情画意,境界尽善尽美,烘托了戏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状态。张生的语言爽朗热烈,夸张感叹;红娘的语言锋利俏皮,泼辣爽快;莺莺的语言深沉优雅,显得钟情旖旎、矜持蕴藉,不失相国小姐的大家风范。语言风格准确、生动,真切地表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和细致入微的思想活动与冲突,使我们深入感受到主人公的悲欢苦乐。
《西厢记》用通晓流畅、俊秀精妙、满篇珠玑、美不胜收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整部作品,无论故事的铺叙,还是景物的摹写,或是人物内心活动的揭示,都交织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雅与俗、华与仆、浓与淡、深与浅的不同格调共融于同部作品中,让我们深陷于这一纯美爱情喜剧的同时,不得不折服于它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是一部伟大的古典现实主义杰作。
参考文献:
[1] 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
[2] 戴不凡.论崔莺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 刘精.浅析《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9).
[4] 陈蓓蓓.浅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5).
[5] 王华杰.本色当行,雅俗共享——论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特色[J].戏剧文学,2006(8).
[6] 王兆才.情与理的冲突——谈《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的塑造[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4(6).
作 者:张诗颖,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 辑: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