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新世纪美英等国生态批评的新动向

2013-04-29张建国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新动向生态批评新世纪

摘 要:斯洛维克教授建构的“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反映了进入新世纪10余年来美英等国生态批评的新动向。具体来说,新世纪美英等国的生态批评,从视野上来看进一步拓宽;在地域问题上显得比较辩证;在与性属研究的结合上正在走向深入;在动物批评方面更注重研究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而且生态批评开始反思自身的得失,并更加注重自身的实践意义。这些动向表明,承担领军角色的美英等国的生态批评在新世纪正在向深广方向发展,正在走向成熟。

关键词:生态批评 第三次浪潮 美英等国 新世纪 新动向

生态批评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英两国兴起以来,取得了很大发展,影响越来越广。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布衣尔教授认为,生态批评领域已涌现了两次浪潮。作为《多民族美国文学》2009年夏季特刊的特约编辑,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亚当森教授和斯洛维克教授,在为该学术期刊合写的序言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这一表述。后来,斯洛维克教授2010年在发表于《欧洲文学、文化与环境学刊》(Ecozon@)的文章“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北美学者的思考”① 中,先用非常简略的语言,归纳了生态批评第一、二次浪潮的主要特征,然后通过引用新世纪出版的一些生态批评著述中的独特论断,简要阐述了提出“生态批评第三次浪潮”的缘由,以及该次浪潮所包涵的六种主要动向。

笔者发现,斯洛维克教授在其文章中所引用的著述的作者都是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可以说,他所阐述的“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实际上是进入新世纪十余年来美英等国生态批评的新动向。本文拟审视斯洛维克教授对“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的建构,同时简要介绍他所引用的著述——新世纪十余年来代表美英等国生态批评新动向的著作。

一、生态批评的第一、二次浪潮回顾

斯洛维克教授认为,至少在美国,生态批评的第一次浪潮大约兴起于1980年,其主要表现是:1. 主要研究对象是非小说类自然书写(non-fiction nature writing);2. 关注的重点是非人类自然生态或荒野(non-human nature, or wilderness);3. 研究者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4. 出现了“话语”(discursive)生态女性主义流派。

生态批评的第二次浪潮1995年左右出现,其主要表现是:1.研究对象从非小说类自然书写扩及多种文学体裁,且研究世界各地域不同文化群体环境体验的艺术表达(如墨西哥裔美国作家的自然书写,日本的环境文学等);2. 关注包括城市、城郊、乡村在内的所有有形环境的状况,探讨的核心是环境公正问题;3. 研究者的国籍超出美英两国;4. 兴起了超出文学界限的“绿色文化研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态批评的三次浪潮之间是共现关系——下一次浪潮绽现、汹涌之际,原有浪潮仍在澎湃。时至今日,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已在汹涌,然而,不必说第二次浪潮,即使第一次浪潮也尚未消退。而且,这三次浪潮只是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

二、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及其代表性著作述介

在斯洛维克教授看来,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墨菲教授2000年出版的《自然文学更为广阔的视域》中的“重新定义我们的情感”一章②,倡导跨越种族、民族文化的界限,把生态批评置于全球化比较研究的框架中,标志着生态批评第三次浪潮的兴起。新世纪十余年来,除了比较式生态批评这一新动向外,生态批评领域还涌现了其他五种不同于前两次浪潮的新动向,这六种动向共同构成了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下面简要介绍斯洛维克教授所阐发的六种新动向,及其所引用的著作。

1.比较式生态批评(comparatist ecocriticism)。倡导比较视野的生态批评学者(如帕特里特·墨菲)指出,人类环境经验研究中应引进后(跨)民族、后(跨)种族视野,另一些学者(如《多民族美国文学》2009年夏季特刊中的一些作者)强调,既保持种族身份又把种族经验置于更广阔的研究语境(包括后殖民语境)中非常必要。十年余来,从跨种族、跨文化乃至跨学科等比较维度研究人类经验和非人类世界的联系,在美英等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以下四部:

美国学者兰迪·玛拉穆德的《诗化动物与动物精神》(2003)③,探讨了西方文化观如何影响诗歌中动物形象的建构。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建构了人与动物间的新的审美伦理关系——“生态批评审美伦理”,第二部分把这种理论建构运用到动物诗歌的具体分析中。需要指出的是,玛拉穆德在重构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借用了中美洲土著文化中有关动物的信仰。该书在建构理论框架时,用中美洲本土独特的动物观去修正现代西方文化的动物观,在一定意义上引入了跨文化的视角。

美国学者琳达·怀斯特的《走出阴影:生态心理,故事,与大地相遇》(2007)④,运用荣格的“阴影”理论,探讨人与自然的疏远如何导致人的异化、不自主的防卫行为,以及精神失常等问题。该书把分析心理学思想、环境思想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审视包括几位当代印第安作家的作品在内的多种文学文本,进而指出,人疏远大自然实际上反映了人与构成自身潜意识的内部“自然”的背离。同时,著者分析了刻画正视阴影、回归自然、在心理和伦理方面不断成长的人物形象的作品,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相关人物融入自然界,就可以更好地正视并消除阴影。

加拿大学者萨拉·P·卡斯蒂尔的《后来者:美洲当代作品中的风景与归属》(2007)⑤,探讨了戴利特·沃尔科特等作家的作品,呈现了荒野与乡村空间为何对表达流散思想具有吸引力。科斯蒂尔所审视的作家来自加勒比海与北美。卡斯蒂尔指出,这些作家从文化移位和地理移位的视角,重新想象新大陆的风景,他们的小说、诗歌、花园写作乃至安装艺术创作等体现了新的归属观:新大陆的大自然具有历史内涵,而且在不同观念的视域中,有着不同的内涵。而且,这些归属观还催生了新的“美洲地方诗学”。鉴于作者的视野是跨国的,该著作对具有比较维度的美洲研究、加勒比研究、流散研究、后殖民地研究和生态批评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英国学者格拉哈姆·哈根和澳大利亚学者海伦·迪芬合著的《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文学,动物,环境》(2010)⑥,审视了一些后殖民主义作品中表征的人类、动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全书分为两部分,分别从环境视角和动物批评视角探讨包括康拉德、笛福、科埃齐(J. M. Coetzee)等作家在内的后殖民文学作品。作者认为,人类社会用等级模式去建构自身与其他民族,以及人与非人类动物共同体的关系;挑战这种等级模式逻辑,想象能创造性地转变这些在生态上有相互联系的共同体的关系,人类才能彻底实现自身的解放。

2.地域整体观。生态批评的前两次浪潮注重地方环境,强调地方意识(sense of place)和生物区域主义(bioregionalism)等观念。新世纪以来,则出现了一种新动向——既重视特定地域又超越地域的新生物区主义,与“整体地域观念”遥相呼应,产生了“生态世界主义”“根世界主义”“全球精神”“叠加式生物区”“跨地域性”等新概念。代表性著作有二:

美国学者汤姆·林奇的《适旱性: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美国西南部文学》(2008)⑦,从生态正义、生物区域主义、生态美学等视角,审视了描写美国格兰德河上游生物区,及美国与墨西哥边界索诺拉沙漠和奇华华沙漠生物区的小说和散文作品。林奇不否认整个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他认为:“在一个小于全球的区域里,人们更有可能产生一种在家的感觉。”他同时强调,“生物区观若具有跨越边界和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的意识,若认识到生物区如鸟巢似的,是层层环绕、相互交织的,从最小的生物区直至地球生物圈生物区,这样的生物区域主义就不赞成基于地方性认同的任何偏激的、排他的观点”。斯洛维克教授高度称赞这种既重视生物区,又不乏全球意识的观念。

与林奇的《适旱性》相映成趣的是乌尔苏拉·海斯同年出版的专著《地方意识与地球意识》。⑧ 海斯是德裔美国人,她在该书中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和德国的环境文本和艺术作品中的全球想象与强调区域观念的关系,批判了直至20世纪末美国环境主义中过分强调地方意识的哲学基础,并揭示了其后果。同时,她把新近出现的环境与生态思想与全球化、跨国主义、世界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生态世界主义”的概念,并阐明了这种全球化意识所呈现的种种审美样态。她还把环境主义、生态批评与风险社会理论观念相结合,进而指出,认识到区域环境风险与全球环境风险不仅为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机会,而且为从生态、政治及审美方面想象全球提供了契机。

3.生态性属研究。生态批评第一次浪潮中出现的“话语(形而上)”生态女性主义已逐渐发展成“物质(形而下)”(material)生态女性主义,成为新的性属生态批评倾向的一部分,这种倾向还包括生态男性主义和绿色男同性恋理论,其代表性著述也有两部:

美国学者马克·艾里斯特编的文集《生态男性:男性气质与自然新论》(2004)⑨ 收录21篇论文,把男性研究和生态批评相结合,不仅使男性研究摆脱了囿于城市视域的局限,而且使生态批评增添了生态男性的视角。这些论文通过纵观美国文化中的男性气质和自然观,审视经典文学作品中男性角色敬畏迷恋荒野又不乏征服之冲动之间的张力,着重探讨了如下问题:是否可以基于生态原则和生态实践建构男子气概观念?如果可以,这样的男子气概应该是怎样的?如此建构会在哪些方面丰富男性研究的内涵?

美国学者斯达西·阿莱莫与苏珊·海克曼合编的《物质女性主义》(2008)⑩ 收录了十四篇论文,运用新兴的有关身体、自然界、物质世界的理论观点,审视“种族的物质现实”“性差异的重要性”“残疾体验的影响”“卡罗丽娜飓风之类自然灾害体现的自然与文化的复杂互动关系”等话题。通过凸显物质性的重要意义,这些论文在哲学、女性主义理论、文化研究、科学研究,以及身体与自然存在冲突的其他领域做了开拓性的研究。该论文集从形而下的角度——从女性的实际体验,从大自然的实际状况等角度,去探讨女性和大自然的利益和权力等问题,标志着“物质生态女性主义”思潮的出现。

4.动物生态观。十余年来,生态批评越来越关注“动物生态”(animality)的概念,相关论题包括:进化生态批评及动物主体性;生态批评实践与选择素食和杂事生活方式间的关系;环境公正与非人类种群,以及后人文主义。代表性著述除了前述的《诗化动物与动物精神》(2003)外,还包括以下两部:

美国学者加里·沃尔夫的专著《动物仪式:美国文化,物种话语,后人文主义理论》(2003){11},通过梳理西方文化中从维特根斯坦、利奥塔到德里达等思想家在动物问题上的观点,审视了当代的人文主义及伦理观,并通过深入研究20世纪文化中种族、性别、殖民主义与动物生态的互动,探讨了严肃对待动物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西兰学者文蒂·伍德沃的《动物的凝视:南非叙事中的动物主体性》(2008){12},审视一些南非作家的叙述性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描写的动物是富有个性的主体。伍德沃指出,既然动物有主体性,那么动物和人之间的相互凝视就是有亲缘关系的动物间的平等交流,其中人的回眸并不蕴含任何优越感。伍德沃超越了德里达的“动物凝视理论”中把动物视为“他者”的观点,而把动物视为“另一个”(another)。该书集文学研究、伦理研究、动物研究及包括萨满教在内的非洲传统思想研究为一体,使读者能以崭新的观念去认识非人类动物,以及人与这些动物的关系。

5.生态批评批判。进入新世纪,一些生态批评者开始质疑生态批评自身。菲利普斯及科恩等人认为,生态批评领域缺乏理论,完全依赖文学的再现性,过于乐观,只关注“文学”而忽视激进生态女性主义的作用,缺乏严格的定义;相关领域的一些作者,包括生态作家和动物批评学者,声称要脱离生态批评,以抵制更广泛的学科殖民化;一些学者提出在生态批评中取消“(大)自然”乃至“生态批评”这些概念,倡导环境美学式批评。其代表性著作亦有二:

美国学者达纳·菲利普斯的《生态真相:美国的自然,文化与文学》(2003){13} 对当代环境思想进行了广泛的、思辨性的评论。它用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了新兴的生态批评,探讨了诸如此类的庞杂论题:美国的生态思想史,当下环境思想的偏差,批评理论对激进科学的研究,激进生态思想的影响,生态批评需要更为深刻、系统的理论,当代美国自然散文的两难,生态批评和环境思维中运用温和的、散漫的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生态批评缺乏理论”的论题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美国学者迪莫西·莫顿的《摈弃自然的生态学:环境美学再思考》(2007){14} 指出,在人类社会存在的状态下,大自然将不得不隐退,而生态批评囿于大量产出陈旧的自然观念的意识形态,不再产生任何作用。真正的深生态学应摈弃“自然”这一概念,因为它实际上制造了“我们”与“它”的二元对立。莫顿创制了一系列新术语,用从内容到形式解读文艺作品的“环境”因素。他提出一种新的激进式的生态批评——暗生态学。暗生态学的含义是:身处业已遭受破坏的环境,我们必须正视,并学会积极应对。这一理论采取了现实主义立场:既不盲目乐观,也反对世界末日式的宿命论。

6.多态行动主义(polymorphously activist)。从事生态批评研究、教学或肯定生态批评的人,从多种角度强调生态批评的实践意义。一些生态批评学者和教师认为,他们发现了将其工作与社会变革相联系的途径;另一些人认为,文学是阐释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这一动向的代表作,是美国学者约翰·菲尔斯蒂纳在2009年出版的《诗歌能拯救地球吗?》。{15} 该书包含了40章,每章都较简短。作者纵观了浪漫派诗歌以及惠特曼、迪金森、毕晓普、斯奈德等一系列诗人的作品中与自然对话、为自然代言的内容,充分肯定了其积极的思想力度及非凡的艺术魅力。菲尔斯蒂纳强调,在当今这一生态危机时代,诗歌能使我们重新注意环境的疮痍满目,而一旦意识到环境的严峻现状,我们就有可能成为地球较好的管家。

斯洛维克教授建构的“生态批评的第三次浪潮”,反映了进入新世纪十余年来美英等国生态批评的新动向。具体来说,新世纪美英等国的生态批评,从视野上来看,进一步拓宽,跨越了种族、民族的界限,跨越了国家和文化的藩篱;从地域上来看,既重视地方生态环境,又重视全球生态环境,因而显得比较辩证;在与性属研究的结合上,生态女性主义越来越关注女性的实际环境经历、体验,和女性的实际生存状态,同时还出现了生态男性研究;在动物批评方面,更注重研究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而且生态批评也开始了对自身的反思,尤其是强调该批评要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生态批评更加注重自身的实践意义。这些动向表明,承担领军角色的美英等国的生态批评在新世纪正在向深广方向发展,正在走向成熟。

① Slovic, Scott. The Third Wave of Ecocriticism: North American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Phase of the Discipline. [J] Ecozon@ 1.1 (April 2010).

② Murphy, Patrick. D. Farther Afield in the Study of Nature-Oriented Literature.[M] Charlottesville & Lond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0: 58-74.

③ Malamud,Randy.Poetic Animals and Animal Souls. [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④ West, Rinda. Out of Shadow: Ecopsychology, Story,and Encounters with the Land.[M]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7.

⑤ Casteel, Sarah Phillips. Second Arrivals: Landscape and Belonging in Contemporary Writings of the Americas. [M]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7.

⑥ Huggan,Graham &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 Environment.[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⑦ Lynch, Tom. Xerophilia: Ecocritical Explorations in Southwestern Literature.[M]Lubbock:Texas Tech University Press, 2008: 17.

⑧ Heise, Ursula. Sense of Place and Sense of Planet: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of the Global.[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⑨ Allister, Mark.(ed.). Eco-Man:New Perspectives on Masculinity and Nature.[C] Charlottesville & Lond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4.

⑩ Alaimo,Stacy.& Susan Hekman (eds.) Material Feminism.[C]Bloomington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8.

{11} Wolfe, Cary.Animal Rites:American Culture,the Discourse of Species, and Posthumanist Theor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12} Woodward,Wendy. The Animal Gaze:Animal Subjectivities in Southern African Narratives.[M]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Wits University Press, 2008.

{13} Philips, Dana. The Truth of Ecology: Natur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n America.[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4} Morton, Timothy. Ecology Without Nature: Rethinking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5} Festiner, John. Can Poetry Save the Earth: A Field Guide to Nature Poems. [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作 者:张建国,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散文、中英散文比较及生态批评。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新动向生态批评新世纪
咱村有了新动向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动向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各地“抢人大战”折射哪些新动向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一些新动向说明了什么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