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与儿童审美情感的培养
2013-04-29罗捷
罗捷
【摘要】审美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领域,审美情感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与环节,安徒生童话因其突出的孩童视角和美学风格,在儿童审美情感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力。本文从感受、体验、识别三个角度初步分析了这种影响。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审美情感;儿童
现代儿童教育,在日益注重儿童素质发展的趋势下,文学作品尤其是童话对儿童的情感影响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安徒生童话是全世界儿童都耳熟能详的杰出童话作品,作为文学童话的奠基,安徒生童话所具有的生命意识与美学追求对孩童的想象和情感具有无可置疑的影响力。安徒生童话尤其对儿童的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感受生命的光辉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众多的童话作品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这个有着浓厚悲剧色彩的童话讲述了小人鱼为爱无私奉献的故事,这是一个可爱的形象,她纯真善良,勇敢坚韧,在她身上闪烁着金子般的品格。她救起因大风暴引发的海难事故而落水的王子,成全别人却忍受着失恋的痛苦。“给人以死亡还是给人以生命,两者之间,小人鱼选择了给人以生命。小人鱼用自己的毁灭让人性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成年人因此而引发巨大的精神触动和思考,而孩子们眼睛里散发出好奇的光芒,小人鱼笑时,他们也跟着笑,当小人鱼与巫婆交换声音时,她们小声的呻吟到“不要,不要!”当小人鱼受苦难时,他们也露出痛苦的表情!当听到小人鱼死掉时,有的小朋友哭着说,“小人鱼死了!”有的说“小人鱼为了家人和自己的喜欢人,最后死掉了。”“她很勇敢,我要像她一样……!”在这过程中,他们体验着小人鱼的快乐,小人鱼的悲伤!也许她们不能表达出爱、善良和勇敢等词,但他们用自己稚嫩的声音表达着感受,并模仿着学习故事里美好的精神。正是这样的情感共鸣活动让幼儿在安徒生童话中初步感受着生命的光辉,享受着伟大的生命情感!
二、体验精神的满足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部取材自现实,面向社会生活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映射出吃人的黑暗社会现实。然而,在付出巨大同情之后,真正打动读者,萦绕于内心的,不是小女孩饥寒交迫的痛苦,而是她划火柴取暖的情景。“连温饱都得不到满足,在死亡的边缘,女孩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获得了她生命中最高的快乐和幸福。”这美丽的情景是今天衣食无忧,精神世界却极度匮乏的我们所难以企及的,安徒生童话在人们心中唤起了深深的感动,体验到爱与善合一后所达到的美。对“天堂”这个概念孩子们也许不理解,但想到那里的美好事物,还有疼爱小女孩的奶奶,她们认为“天堂”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在这里“天堂”与幼儿的幻想情感达到了一种共鸣的效果。玩娃娃家时,孩子们把自己的想象中的故事情节放进了游戏中,自娱自乐。扮演爸爸上班,妈妈做饭,老师上课……,仿佛“小女孩”一般,在幻想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原是一个来历不明、被遗弃在一棵牛蒡底下的天鹅蛋,一只母野鸭把他当成一个鸭蛋孵化出来,由于它的体积太庞大,太特别,就有了“丑小鸭”这个别称。世俗的偏见把它推到了社会之外,处处受到歧视与凌辱,但他却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不放弃对“美”的热爱与追求,最后他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过安徒生笔下丑小鸭的那种情感,内心深处都存在着种种的渴望:渴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接纳,渴望被欣赏……而孩子的这种渴望或许更为真切,从蹒跚学步到独立行走,从呀呀学语到能说会道,丑小鸭的故事是每个儿童的真实经历,让他们感同身受,成长的道路不可避免的充满了种种艰辛和磨难,当我们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丑小鸭让我们坚强,丑小鸭的蜕变之旅更给了我们极大的精神满足。
阅读安徒生童话是一次独特的情感体验之旅,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童话形象是一个又一个无比丰饶的精神宝藏,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三、初识人性的美与丑
我们可以看到,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装》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流露出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激烈情绪,他对于皇帝的态度是远距离的、冷眼旁观的,但揭示出来的,是关于人性的普遍的弱点。潘延在其《对安徒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这样解读《皇帝的新装》:“人们由于怯懦,由于害怕自己的行动跟‘所有的人不一样而遭到排斥,往往不敢说出真相,这种害怕被集体抛弃的‘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只有不曾入世而不需承担社会角色心理重负的孩子才能说出真相。诚实作为人类向善的人生信念早已渗透入我们的文化血脉,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其结果必然是个尴尬的、痛苦的困境。我们也许不曾发现的自身弱点被安徒生以如此幽默的方式来点破。在为孩子们解读时,是否警惕自己离这等可悲可怜的角色并不遥远。”现实世界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已成为普通人的生活常态,这是大多数人选择的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可当我们还是孩子时,也有那样的勇气,高声喊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明代文学家李贽曾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失落了童心的成年人也失落了真心。安徒生将儿童的真去映射、对照出成人世界的“假”。在这样的对比中,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情感识别系统,他们有了初步的是非观,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同时,对好的事和人向往并模仿学习,对于不好的敬而远之。
安徒生童话首先是属于儿童的,尽管它并不仅仅属于儿童。它那瑰丽的想象,优美的意境,独特的孩童视角,无不使其成为滋养儿童心灵,培养儿童审美情感的最好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韦苇.外国童话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李红叶.安徒生童话的阅读心态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院,2005(3).
[3]兰守亭,陈英.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J].黑河学刊,2007(5).
[4]潘延.对安徒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N],铁道师院学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