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现代性建构
2013-04-29陶亭羽
陶亭羽
【摘要】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新大陆开始,世界见证了纽约在几个世纪中曲折而不可思议的蜕变。它用最短的时间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和工商业中心,实现现代化。19、20世纪之交,是纽约现代化飞速生长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美国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对纽约的叙述是我们研究其现代性建构过程的关键。本文精选19世纪末作家西奥多·德莱赛和20世纪初代表菲茨杰拉的文学创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其他文本挖掘纽约现代性建构元素。
【关键词】纽约;《嘉莉妹妹》;《了不起的盖茨比》;现代性
城市,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在文学文本中的地位也日益被学者发掘出来,理查德·利罕在《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中,正式提出“文学中的城市”这一概念。他将城市空间理论和文本研究相结合,通过每一个文本勾勒出不同的城市形象,他认为“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
纽约,无论是它短暂惊人的发展史——19世纪末即成为世界第二大城市,还是如今其不可动摇的国际化大都市地位,都值得我们回到19、20世纪之交,在众多文学大师的描绘和文本的细读中,找寻纽约这座城市中的现代性元素,再现现代化进程中纽约的多元形象。
一、欲望的磁场
无论是德莱赛笔下嘉莉妹妹不断追逐的新款服饰、百老汇变幻莫测的剧目,还是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衣柜里各国衣装、织锦毯的花样,都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永远走在时尚前沿,永不停息追逐世界时尚奢华脚步的纽约。城市,正如斯宾格勒笔下的“一个点”,它聚集能量,吸收周围的一切,并且离不开金钱。纽约不仅把人们从世界各地吸引进来,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使德莱赛笔下的嘉莉妹妹这样的外省下层女性也迷醉其中,就像行星忠实的围绕着太阳,所有人都在这座城市的光辉中难以自拔。因为他们心中不可遏制的各种欲望,使纽约成为欲望的磁场。在各种欲望中,女人,无疑是最生动的符号。而男性对女性的追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对黛西、《嘉莉妹妹》中赫斯渥对嘉利——正如对欲望的追逐和对城市的向往。这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人们,也改造着置身其中的主体。置身纽约,在金钱、地位面前,有的人游刃有余,被改造而深谙其道,飞黄腾达;有的则被永远的埋没于纽约高速发展的现代性节奏中,默默消亡,成为那个时代见证现代性的一员,也是这一奇迹过程的代价。显然,盖茨比是后一类,被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吞并,嘉莉用表面的成功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嘉莉妹妹在窗前沉思不到的现实是:只要想在这里挣扎下去,站稳脚跟,都必须付出同样的代价——生命或者生命的意义。最终没有人是成功的。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在自我私欲中迷醉,也有人在质疑,那就是见证了盖茨比故事的讲述者尼克·卡罗威。他看透金钱量化了一切,但金钱不能使盖茨比赢得黛西的爱情,金钱无法抹去盖茨比的善良和真挚,更不能弥补黛西的物质和麻木。因而,只有他在盖茨比死后给予了最公正的评价。
二、公共基础设施的现代性
19、20世纪之交,中央车站已成为纽约标志性建筑之一,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千万人口在此集散。在那里德莱赛笔下嘉莉环视着纽约天空,火车是承载嘉莉梦想的地方,其人生重大转折都发生在火车上——第一次离家远行迈向芝加哥,第二次和赫斯渥在私奔的火车上前往纽约,开始他们新的人生。火车让无数外乡人移民都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它让城市的空间距离拉近,正如嘉莉离家时认为,不管怎么大的变迁都是可以挽回的。现代性事物使人们一旦触及就再也无法回头过从前的生活。它载着嘉莉开始她的欲望不休之路。尼克搭乘火车频繁往返于纽约和郊区长岛之间,可见到20世纪20年代,纽约已然建立起庞大完善的交通系统,铁路轨道延伸到郊区,条条大路通纽约,同时又利于开启郊区化进程。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嘉莉妹妹在公园中还见马车绕城载客,赫斯渥在街角还搭乘公共马车,公共交通还离不开有轨电车,到20世纪20年代,全面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纽约,私人交通快速成长起来,人们出行方式多样化,捷运在各种汽车品牌已经广为普及。《了》中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夫人在车站四辆候客的出租车中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乘坐。私人轿车的普及,不仅让劳斯莱斯成为盖茨比每周末聚会的客运车,汽车相关产业也蓬勃发展,威尔逊自己开的车行就是买卖、维修、加油等配套产业发展的缩影。随之而来的不仅有千万相关产业的就业岗位,还有此时不成熟的技术导致城市中不可避免的噪音和光污染。《了》中多次提到车灯强光晃着人的眼睛,喇叭声不停歇地让人昏头。
随着移民潮汹涌而来,纽约不得不修筑更多住房供市民安居。纽约没有空地。都是住宅而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公寓式住宅是纽约住房的鲜明特点。在嘉莉和她结交的朋友们均住在这些鳞次栉比的公寓中,大部分人都是租住。这些现代性住宅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就完成修建,其现代性体现在它们旨在满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性大的需求,而“社会流动性是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和必然结果,人的自由迁徙和社会等级的变迁,最大限度的为每一个人创造平等的社会机遇。”这些现代性元素常出现于文本中,嘉莉初到芝加哥住在姐姐家,之后与杜洛埃同居搬进新公寓,后来和赫斯渥私奔纽约同居从大公寓到小公寓,而后独居百老汇威林顿酒店。第一次移民潮之后,纽约大量廉价公寓的兴起为方便人们去往自己心中的地方,有的人从下层急速上升,也有人从上流社会迅速被淘汰,档次分明,分布稠密,满足各种人群的需要。另外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说“住在纽约就得这样,三四年搬一次家,这样你就能享受到最新潮的东西。因为城市发展这么快,你得赶上时髦才是。”
三、文化娱乐业的现代性
在19、20世纪之交,纽约的国际新闻中心地位已显现出来。首先表现为印刷媒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了》中提到了当时的电影类杂志和都市生活类,各种新闻资讯类,充斥着人物等车、等人、和客厅中的闲暇交谈时光。其次,是其国际化的前沿特性。《嘉》中印刷媒体的作用更是巨大,《世界报》、《世界晨报》、《世界晚报》、《星期日先驱报》等,是赫斯渥每日必读品,让赫斯渥度过了没有工作的漫长冬夏,生活再苦,世界各地五彩缤纷的消息还是能让人暂时逃避现实。再次,印刷媒体的功能完善,影响力广泛。剧团演员上了报纸就保障她们的名誉和地位,足以说明当时这类媒体的广泛影响,它们刊登名角的照片,为嘉莉的剧出剧评,它们就这样造就了嘉莉妹妹的走红。同时如《先驱报》为赫斯渥提供各种招聘广告,嘉莉离开之后报纸是赫斯渥了解嘉莉动向的唯一途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纽约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是时尚潮流的指挥棒,杂志教会女人把握时代的脉搏。最后,新闻媒体极具现代性的是,在《了》中盖茨比被杀后的白天、夜晚和第二天,在尼克的脑海中只是“一连串警察、新闻摄影记者和报社记者没完没了地进进出出于盖茨比的宅院”。这种及时,大覆盖面的报道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
各种体育运动在世纪之交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当时体育产业也成为纽约重要产业之一。《了》中,叙述者尼克对高尔夫冠军贝克的崇敬,发展为恋人。这是也是女性角色在各领域的凸显。文本中多次提到的高尔夫赛事和场地,体育成为一种时尚的谈资,人们谈论赛事,因为体育喜欢上一个人。这些竞技项目,在纽约快节奏的发展过程中,个人欲望的追逐体现在竞争中,关注体育就是关注竞技,使人们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竞争意识,因而其内涵与大都市演进息息相关。
一战后,经济繁荣,有钱人越来越多,人们把金钱投资在大型狂欢舞会上,伴着响亮的爵士乐。那个年代也因此闻名。《了》便是那个时代的写照,盖茨比豪宅周末夜晚的聚会充斥着舞蹈,乐队,时而请有名的女低音歌唱家独唱爵士,时而又让乐队奏起爵士,或者婚礼现场在爵士乐中起舞。爵士无处不在,它无疑是那个年代最佳代言。
四、人在纽约
1860至1900年间,美国建立起的强大工业对纽约居民生活的改善。工业化带来的不仅是巨额财富,“许多新的工业企业都以个体消费者为对象生产产品”,此时的文本对家庭装饰的普及表述更为详尽,盖茨比家有凡尔赛宫图案的织锦毯、榨汁机、英国手表,衣柜里各色款式的衬衣,至少上流社会的生活已经更具现代性体现——更加精致化、机械化。
《嘉莉妹妹》对赫斯渥最后沦为下层穷人的悲惨生活也描绘的淋漓尽致。赫斯渥外出找工作时,曾开过几天电车,那是由于工人罢工而招聘的短期工,美国黄金时期,其实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中。“1890~1920年间,普通工人的工资收入较低,单凭男性户主的工资不足以养家糊口。当时美国一个城市五口之家,每年必须开支600~800美元才能维持基本生活,至少有一半到2/3的成年男性工人的年收入达不到这个数目”。在这种情况下,阶级冲突在所难免。《嘉莉妹妹》中提及的那场电车罢工是以1895年真实大罢工为背景的,当时工人要求工资由每天2元曾至2元2角5分,并反对增加班次等。比工人生活更悲惨的是像赫斯渥一样失业的流浪汉和生来就在贫民窟里挣扎的底层穷人。斯蒂芬·克兰的《街头女郎玛吉》生动展示了世纪末繁华背后的昏暗街区“东倒西歪的楼房”、“寒碜不堪的门道”、“尘土被风刮起,冲着各家窗口打旋”、“房子微微颤抖,嘎嘎作响”……在这样龌龊、阴冷暗淡的街区间,游荡着衣衫不整,目光呆滞的女人和老人。《嘉莉妹妹》也让我们看到当时的救济制度,像那位坚定不移的上尉,站在百老汇剧院的寒风中,为流浪汉募集善款,满一毛二分就可以为一个流浪者找到一个铺位休息一夜。每晚都有上百个流浪汉排队在那里等候。虽然美国人一直认为每个家庭应该靠自己的努力维持生存,但是这种公共性的援助也逐渐由民间和地方性的个人、团体,转向全国性政府的扶住。
最后,用米莱1917年的一首名为《假如我不经意间得知》诗来重现这个现代性逐渐展露的大都市“在地铁上/从邻座拿着的报纸……我应该望着车站灯光疾驰而过/脸上充满好奇/更加小心翼翼/或者抬起眼睛/更加仔细阅读/如何保养头发/哪里贮存貂皮大衣”。纽约充斥着地铁、登满各种意外事故的报纸、车站的灯光、头发护理和貂皮大衣……这些现代性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使纽约替代了古老的巴黎和伦敦成为现代最具想象性的城市。它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光怪陆离的新鲜事物让人们置身其中却永远望不到边际,无法预料下一个路口的风景。每个人都充满对浪漫和冒险的向往,而城市本身对感情不屑一顾,置身其中无法表达自己的悲痛,它是冷漠的,灵魂缺失的。同时又冒出星点生命的光芒和人性的关怀。它是立体、开放、多元和自由的。它是波德莱尔眼中“大都市风光”缩影,一切现代生活和现代性都融汇其中。这就是文本中的现代性纽约,它存在于每个读者的心中。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利罕著,吴子枫译.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学的历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美]菲茨杰拉德著,刘峰译.了不起的盖茨比[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
[3]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4][美]亨利·詹姆斯著,侯维瑞译.华盛顿广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5][美]斯蒂芬·克兰著,孙致礼译.街头女郎玛吉[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